APP下载

请给孩子“一分钟”

2014-11-22刘鹏飞

大众健康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余地鹏飞邻居家

刘鹏飞

晚上,与妻一起去商场溜达。在儿童专柜前,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一堆玩具前流连忘返。妈妈厉声催他走,他都置之不理,充耳不闻。爸爸急了,过去三巴掌,打得孩子“哇哇”大哭。但孩子耍起了牛脾气,仍是不肯走。搞得小孩委屈,大人尴尬。

回来的路上,又遇到一家祖孙三代在街头漫步,也许是小女孩走累了,蹲在地上不愿起来,无论妈妈奶奶怎样大声呵斥,低声软哄,孩子就是半步也懒得走了。可能是大人也抱累了,与孩子展开了对峙。双方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妻一边走一边说,他们太不会处理这些小事了,给孩子一分钟时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邻居家玩到兴头上,喊他不回时,妻总是先抚摸着孩子的头,轻轻地说:“天晚了,该休息了,再玩一分钟就走,行吗?”孩子见有商量的余地,妈妈又给了他机动的时间,马上答应了。其实,孩子有时候并不清楚一分钟是多长时间,但口头协议一旦达成,幼稚的自尊心、天生的守信感就会让孩子乖乖听话,在大人说“一分钟到了”时,很自觉地停止手里的活动,心满意足地跟大人回去,皆大欢喜。

孩子出去时兴致勃勃,逞能逞强,时间一长,也会累乏。他不理解大人的苦累,不管大人的困难,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要求大人抱着他走。这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一分钟,大人再抱一分钟,走走抱抱,其乐无穷。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大人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一味地拒绝孩子,不给孩子回旋的余地,孩子就觉得失了“面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拒不执行大人的“命令”,与大人对着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无趣,大人尴尬,一家人不欢而散。这也有悖于我们带孩子出来的初衷,让本来的好心情被这点点滴滴不快搅得又烦又乱,以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要与孩子达成默契。请给孩子一分钟的时间吧,让孩子在自尊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在笑声中把事情做得更彻底,更圆满。

猜你喜欢

余地鹏飞邻居家
猫言猫语
樊应举
漫画
“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案例设计
给学生留有“余地”
漫画
停顿
粗看“段”,细看“端”
害怕
聪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