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馆工作中的京剧艺术传承探析

2014-11-21李晴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南通文化馆京剧

■李晴

文化馆工作中的京剧艺术传承探析

■李晴

近年来,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戏剧生态环境均处于一个由冷转暖的渐甦区。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重要阵地,对于一地的群众文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文化馆工作中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利用文化馆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特点,从京剧观众群、政策、人员培养等方面让京剧艺术走入民间,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文化馆工作 京剧 传承 创新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可信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浪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的阐述,再一次表明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的认识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融会了众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京剧艺术,在清朝宫廷内快速发展,民国时期得到空前繁荣,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花朵,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文化思潮迭起,文化交流渠道异常丰富,在提升人们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文化馆工作中的京剧艺术传承探析,让京剧更好地根植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温润千万人的心田,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传下去。

近年来,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戏剧生态环境均处于一个由冷转暖的渐甦区。时尚文化、快餐文化、外来文化的复合思潮,较长时期以来对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京剧的观众群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剧目上演,上座率也不太理想,地方院团如此,国家级的院团也都有过这样的尴尬,更遑论群众文化领域了。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限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京剧这一民族文化的精髓,人们对它为何如此漠然,传承推广为什么如此艰难,这太需要思考,也太需要认真研究。显然,着急没有用,干等没有用,埋怨更无济于事。笔者认为,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重要阵地,对于一地的群众文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以南通市为例,阐释文化馆工作中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利用文化馆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特点,让京剧艺术走入民间,在南通更好的落地,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一.打好组合拳,出台传承的政策举措

京剧有“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讲究字正腔圆,注重言语、身形等艺术范式,这些表演技巧看书、看录像很难学到骨子里的东西,要靠口传心授才能更好领悟京剧艺术的精髓。文化馆工作中应以此为着眼点,加快“一带一”培训机制的建设,使传统的师徒传承更能适应新时期京剧艺术的发扬与传承规律。在对南通艺术考级内容进行初步研究后,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将京剧纳入艺术考级,与其他相并艺术门类同等对待。这样一来,不仅让京剧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传承渠道,也使京剧艺术以更平易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与喜爱京剧艺术,从娃娃抓起,培训观众群。

二.抓盆景做亮点

1919年,清末状元张骞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在办学宗旨、教育方针、授课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引领中国近代新型戏剧教育风气之先。伶工学社开办7年间,招收学生90余人,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知名演员。2010年起,伶工学社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2014年11月“梅兰芳教育基地”在伶工学社挂牌,进一步传承张謇先生改良社会风气、陶冶道德情操的戏剧改革思想,成为南通戏剧文化教育传播的新阵地、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新景点、环濠河文博馆群的新成员。笔者建议依托这一教育基地,建立“伶工学社艺术学校”。习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京剧的剧目大多讲的忠孝节义、扬善除恶的故事。从孩子抓起,在本市大中小学联合办学开设京剧表演艺术、京剧服装设计、化妆及道具、编剧等课程。安排专业老师授课,真正落实2007年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相关要求,将京剧知识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成教材进入课堂。与当前流行的字化技术整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提高学生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三.抓宣传促普及

(一)定期举办京剧进校园活动

从06年至今,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送京剧进校园活动,让京剧走进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学生们对京剧有距离感是正常现象。一是语言问题。京剧的语言不易听懂,京剧的语言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湖广音,中州韵,与日常用语相距较远,没有流行歌曲好学好唱;二是表演程式化。一步三摇节奏太慢,与青少年的个性不太符合,较难引起他们的共鸣;三是对观众群有误解。一般认为京剧是老年人的爱好,老年人喜爱京剧确实是一大现实,但这也造成多人对京剧艺术产生误解,认为京剧是老年人的专利,咿咿哑哑的不受年轻人欢迎。虽然我们不能硬性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表演地道的京剧,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艺术熏陶的权力,艺术是公众性的,文化馆在工作中,应与教育部门整合资源,让学生了解京剧、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让学生学会试着去欣赏。通过与学生接触和一些时日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学生们很渴望与名家交流,学上一两段国粹。

(二)举办各种形式的赛事

举办以戏曲为主要形式的比赛,为票友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南通市文化馆于2013年举办了一场戏曲票友大赛,包括京剧在内的多种戏曲艺术竞相登台竞技,影响很大,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做出了贡献,是一场有益的、可推广的尝试。

(三)成立戏曲社团

集合戏曲爱好者,成立相关的社团,集体行动,互相切磋,凝聚票友,也增强了大家传承京剧艺术的信心。

(四)开设免费培训班

南通市文化馆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2008年起向社会开设免费艺术培训,邀请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京剧爱好者免费培训,并定期举办汇报演出。在学习中传承,在活动中普及,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四.抓创新出新招

(一)建立南通大众京剧团

就南通地区而言,有一定数量京剧票友,平时分散自发的学唱演出活动及松散型的民间交流断断续续工作中考虑如何把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民间的演出团队,加以指导,使之形成合力。以政府购买传承服务的方式给予支持,努力打造一支京韵江海的传承团队,让其在普及传承中发扬引领作用。

(二)建立京剧票友研究会

无论是何种文化传承活动,都有其自身的特定要求和规律,尤其是民间分散自发的传承活动,一般都处于准有序或无序状态,这一现象的存在值得关注和研究。建议聘建一支研究队伍,通过深入的调研采访,对近年来南通京剧票友活动组织、活动交流、学唱演唱等方面做些解剖,努力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一些初步的调研分析成果,让关心支持及直接参与传承的人群共同分享,用理论研究成果引领传承活动向科学传承转机。

(三)打造南通时尚京韵模特队

京剧的传承应在某些方面做些新的探索,笔者认为京剧的服饰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元素,它可以说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戏剧服饰,用时尚的方式把京剧的服饰文化加以弘扬和彰显,作为京剧传承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配套手段,是可以尝试的一个新形式,可以借力南通现有的高校服装设计力量来做这件事,将其做好、做精、做出南通特色。南通纺院有专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们可以以京剧服饰为主题进行毕业设计,或举办相关的京剧服饰设计大赛,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一方面也能普及京剧服饰知识。

《汉书·礼乐志》有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行动检验一切,文化微观领域的每一件事,都要有人来抓谋划,抓落实,现在看来,我们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办好传承发展的每一个事项,让其落地开花,为南通文化新一轮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好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南通文化馆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千年的回眸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大爱有光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