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钢琴艺术走向大众

2014-11-21朱正息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琴考级大众文化

■朱正息

让钢琴艺术走向大众

■朱正息

大众文化对钢琴艺术发展的良性推动作用和广大市民对高雅艺术的渴望之情,真正让昔日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能够走入寻常百姓身边,成为大众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钢琴艺术走入大众文化生活的历史的背景、历史机遇及“明星效应”、“考级热”等带来的文化新视点进行阐述。

一.经济快速发展为钢琴艺术走向大众奠定了基础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其主要表现特性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和日常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国民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民众对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渴望和追求,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市民化、市场化和同一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社会新的文化模式。广场舞在全国的风靡和流行,正是这一大众文化最好的诠释。

中国的大众文化最早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对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呈现出当代中国开放、多元、兼容的文化景象。

钢琴作为舶来品,自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万历皇帝后的三百年间,曾经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端、形成与“上流社会”密不可分。由于乐器本身的稀有及造价不菲,加之演奏技术的高深,不易掌握,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其流行范围仅限于宫廷、教会学校及专业院校,绝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是名副其实的“小众”艺术和殿堂艺术,是精英文化的身份象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方文化理念的渗透,使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突飞猛进、如火如荼的发展历程。生活富裕的人们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钢琴作为西方的经典艺术代表,成为了民众眼中流行和时尚的标志而趋之若鹜。钢琴走出了象牙塔,获得大众的喜爱和接受。

二.文化审美心理的变化推动了钢琴艺术走向大众

在经历了思想桎梏的“文革”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西文化、古今文化、雅俗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在这一文化心理的推动下,学习钢琴艺术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作者授课的老年大学中,大部分学员,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4岁;而在作者当志愿者的社区,也有20几位社区老大妈报名学琴。她们基本上是下岗或提前退休的职工,也同样喜爱钢琴艺术。老人们不太灵活的手指和退化的记忆力使他们为学琴付出了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依然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勤奋练习,不懂虚心请教。他们之间不同的是文化层次和教育程度,相同的是对钢琴艺术的那份由衷的热爱,他们从钢琴艺术中找到了乐趣、陶冶了情操,钢琴艺术俨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明星效应引领了钢琴艺术走向大众

上世纪80年代,来自法国的通俗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大受欢迎,自其199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场音乐会起,影响力延续至今。国人正是通过其大量改编的古典乐曲和中国乐曲,忽然意识到钢琴艺术不再遥不可及和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身边。满大街的“致爱丽丝”、“秋日的私语”、“海边的阿狄丽娜”等一首首或明快或深情的钢琴曲造就了最早的一批琴童,作者正是那个年代的学琴者。克莱德曼和他的通俗钢琴曲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钢琴艺术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作用,并为广大琴童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郎朗,一位笼罩在无数耀眼光环下的明星。他的成功得益于郎爸的“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育思想。出身普通干部家庭的他,靠着自身的天赋及父亲的强硬态度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激发了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钢琴艺术的决心,并热切期盼复制他的成功历程。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琴的孩子与日俱增。据保守估计,南京的琴童人数不下10万人。2013年举办的南京钢琴大赛中,前来参赛的300余名选手,大部分是孩子,其中不少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比赛时,家长或抱、或背将孩子“运送”到现场。在作者授课的琴行里,最小的孩子只有3.4岁。幼小的年纪根本无力弹动琴键,只有玩琴的份,但家长依然乐此不疲,期望实现明星梦。

四.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促使了钢琴艺术走向大众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家长们也将孩子学琴作为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途径之一,全国相当多的地方鼓励艺术特长生,乐器考级的成绩可作为招收特长生的条件,于是很多家长把学习乐器作为加分的最佳选择,因此产生了学习钢琴艺术的群体效应。全国范围内的钢琴考级自1991年开展以来,已经持续举办20余年,南京市每年考级的人数达到几万人。为了满足众多的考级大军,光是南京市域范围内就有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音协、南京市音协四家考级点。

今天的钢琴艺术,已然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堂前燕,成了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已不再是精英文化的代名词,而是与大众文化紧密互动,共同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钢琴艺术在走向大众的背后,还有着许多的不和谐的杂音,如功利的考级和狂热的明星梦等,正如罗森贝格认为的那样,“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为此,像作者一样,致力于钢琴艺术普及的从业人员更应当牢记我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先生的名言:“我们的目的不是把艺术降到民众的水平,而是将民众上升到艺术的境地”。这一目标,对我们而言,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学琴考级大众文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音乐听力》考级(三级)教学分析与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孔子学琴
浅析“大众文化”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