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子的报复——小海诗集《影子之歌》的一种维度

2014-11-18邵风华

青春 2014年5期
关键词:长诗交汇半生

邵风华

小海的长诗《影子之歌》是一部尚未完成的巨著,诗人已经整理出的部分只是全诗的三分之二,而收入书中的部分则仅占全诗的三分之一。这部堪称浩瀚的长诗,彻底颠覆了我关于长诗在当代存在的必要性的看法。作为一个奇异的存在,作为当代长诗最重要的收获,《影子之歌》从开始落到纸上的一刻起,已经不可避免地完成了它的经典性。

诗歌中的影子,可以追溯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秩序中,它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肉身或有或无的附属,是诗人以空寂自许的对称之物。而在小海的诗中,它与我们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它与我们有关,有时又与我们无关;它伴随我们,“靠我们的肉身和血气滋养”,却又随时准备与我们对抗。最终落脚在形而上,揭示了影子与我们、我们与世界那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用小海自己的话说,一种“关联性的关系总和”。

对于影子,诗人在诗中有许多暂时性认证,但这认证又绝难称得上是定义,因为它常常要靠比喻才能说出:影子是附着于我们身上的祖先——说的是影子的历史和它所代表的过去;影子是肉身的盔甲——说的是具体的人与影子的具体关系;影子是当面的背叛——说的是影子与人的疏离。如此,就确定了影子这一具体意象在小海诗中的虚幻化和它所具有的哲学意味。

而这部长诗,可以称为小海对于影子的哲学意味所进行的反复思考。这思考在诗中并不是线性的,它回环,深入,后退,前行,在诗中忠实地记录/再现了小海思考的过程,有探究,有迷茫,有灵光一闪的欣喜,也有穿越重重迷雾的困惑。在诗的第四十八节,诗人的思考如下:

在影子与现实的交汇之处,影子即是现实。

在影子与时间的交汇之处,影子即是时间。

在影子与空间的交汇之处,影子即是空间。

这样看来,影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已经超越了人的短暂的生命(虽然诗人也曾提到影子与我们同生同灭),成为“时空与现实交叉处的历史”。

作为一个诗歌同行,我感兴趣的是,影子作为黑暗与夜晚的一体衍生物,是如何牢牢驻扎在小海心中并最终使他写出这样一部专思精深,堪与尼采的《查斯图斯特拉如是说》相较的诗体著作的。在诗的第十三节,诗人自供:“刚刚开始学写诗的时候,/光明,黑暗,白昼,夜晚/这两组词汇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阴影,影子是时常要蹦出的主题词。”而第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一六二节,则分别写于1991、1992年。由此可以看出,影子这一主体形象实在贯串了小海由少年到当下的半生之久。所以,设若他不写出这样一部长诗,那实在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作为一个诗人,这是不可原谅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部长诗的出现,其实是影子对小海生命的反作用力-报复的结果。只有把撕扯了他半生的影子(“谁也离不开谁——人和影子”;“一个被分开了,成了两半的人”)经由他的思考而诉诸笔端,才能使自己从与影子的对抗达成与世界的和谐、与自身的统一。

奥登曾经声称,“诗歌并不关注告诉人们什么,而关注扩展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如果说影子(与光明相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恶”(“影子是我们的戴罪之身”),那么《影子之歌》就在解放了小海的同时,也救赎了我们。

感谢小海!

猜你喜欢

长诗交汇半生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半生烟花
两水交汇,泾渭分明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走着走着,半生已过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
半生颠沛流离 余生遇见你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