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纱帐里的抗战史

2014-11-17张翠翠

齐鲁周刊 2014年42期
关键词:青纱帐南庄微山湖

张翠翠

百年青纱帐:

一个民族的藏身之地

青纱帐曾是很多历史事件的“藏身之地”。

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谓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们茂盛的时节。身个儿高,叶子长大,不到晒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麦子豆类隐蔽不住东西。

“现在在北方一提起青纱帐这个暗喻格的字眼,汗喘,气力,光着身子的农夫,横飞的子弹,枪,杀,劫掳,火光,这一大串的人物与光景,便即刻联想得出来。”在王统照创作于1933年的《青纱帐》里,成片的高粱地代表了中国大地上悲惨凄凉的大众。

幕遮的青纱帐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却遍布杀机,甚至有人为人憎恶的畏惧。常有人说:“青纱帐起来,如何,如何。”“今年的青纱帐季怎么过法。”

起初黄河沿线的土匪头目,俗称“杆子头”,大都藏身在此,烧杀抢掠。“青纱帐”的最初是凶神恶煞的,而在抗战年代,却传出一段段抗日佳话……

而今,青纱帐泣血的年代已远去,硝烟终究带走了青纱帐。如今很难寻遮幕如霭的青纱帐,然而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不屈的抗战民族气节却被记录下来。

在郭小川的诗《甘蔗林——青纱帐》里,一代人的青春、信念、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了战斗的火光,而在青纱帐里也曾埋葬了无数浴血奋战过的战友与亲人。

北方的青纱帐可伏百万“雄兵”,可激荡最愤怒的民族激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韦启美的画作《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里,“当游击队员冲出青纱帐,拉地雷的壮汉与回身投掷手榴弹的女队员、手持劣质装备的游击队员们虽身着旧军装,却无一例外的英姿勃发。”

从海阳到微山湖,游击健儿逞英豪

《保卫黄河》里唱道:“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当时,青纱帐里隐藏了一个民族的抗争。比如在禹城,几位青年党员开始组织“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时常隐藏在城外的青纱帐里,准备向高高的城墙发起进攻。

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游击健儿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

地雷战是海阳人民抗日的集体“智慧”。1940年,当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海阳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1943年,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从此,地雷战大显神威,八年抗战里,海阳人民共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歼敌1千余人,缴获武器600余件,并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

而在南边的芦苇荡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微山湖一带方圆百余里的范围内,活跃着一支身着便衣打游击的抗日武装力量——微山湖游击队。1940年震惊湖区的“6.13”事件,将一千多名战士家属逼到南庄。1941年后,湖上开辟了从鲁南通向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南庄的人民担负起了护送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使命。

南庄三百多户人家摆成长蛇阵,星散在微湖东岸新河口旁,家家的墙上张挂着渔网、马罩、竹篓、鱼叉等捕鱼工具。狭窄的街道上鸭鸣鹅唤,湖畔船儿如梭,形成一派湖区特有的景象。

残酷的战争年代,儿童也是抗战的火种,他们失去亲人,同小兵张嘎一样,渴望手持一把钢枪,保家卫国,在电视剧《小小飞虎队》里,塑造了一支小小的“飞虎队”, 大壮、虎子、小银等孩子在飞虎队的影响下,运用儿童式的机智、幽默和英勇,送情报、打鬼子汉奸……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纱帐南庄微山湖
烟台市福山区南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小村庄实现大发展
美丽的微山湖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南庄”商业价值调查
亲亲的青纱帐
又回当年"青纱帐"
中国海军“微山湖”舰
末末(一首)
青纱帐(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