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羚牛,太白山的生命密码

2014-11-15王若冰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秦岭种群动物

王若冰

作家、秦岭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巨大的冬天》,长篇系列散文《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仰望太白山》,电视纪录片《大秦岭》(先后获得多种国家级纪录片奖)等。现为天水日报社副总编。

当大雪覆盖拔仙台、大爷海一带的时候,汤峪河河谷依然有青草绿叶,供这些翻山越岭而来的羚牛食用,也有清澈畅流的溪流伴随它们度过相对温暖的冬季……当沉默一冬的树木再次绽开嫩绿的新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蔓延的青草、树木散发出芳香,诱惑着羚牛整饬有序的觅食队伍,沿着春天的足迹一步一步向文公庙、跑马梁、大爷海一线推进。

我没有亲眼见过羚牛,但一想起它那硕大健壮的体形,长相怪异的犄角,还是有些发怵。后来到了太白山,人们谈羚牛时像数说自养的牛一样随便,便总会在恍惚之间幻想,如果有一天独闯太白山的茫茫林海,我会不会有幸和一头“六不像”动物——背脊像棕熊、后腿像非洲斑鬣狗、四肢短粗像牛、脸部像驼鹿、尾像山羊、犄角又像角马的羚牛相遇呢?

一种动物聚集了熊、狗、牛、鹿、羊、马六种动物特征,这显然是一种经过多次杂交变异的动物异类。那么羚牛是如何实现与这么多种动物完成杂交变异过程的呢?世界那么大,这种非牛非马、非狗非羊却又似鹿似熊的动物,为什么只生存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中国羚牛为什么又仅仅生活在北纬25°~34°之间的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地区的高山密林中?世界特有的“秦岭羚牛”种群模式标本采集地,又为什么会在太白山呢?

为觅食而迁徙的羚牛

太白山本身就是保留诸多生命秘密的地方,羚牛不伦不类的长相、扑朔迷离的身世,是不是还保留着某些太白山的生命秘密,让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无法解释呢?

冬天到了,一场接一场的大雪接踵而至。早就落满白雪的拔仙台,现在完全被掩埋在厚厚的积雪之中。皑皑白雪里,丛林、峡谷暂时停止了生长与喧闹,但藏身于密林深处的锦鸡、狐狸、麋鹿、黑熊,甚至金钱豹、金丝猴等众多与太白山相依为命的生灵,依然在继续它们一成不变、有滋有味的生活。尽管遍地积雪大大限制了它们的活动范围,但落满雪地的松籽野果、饥不择食中死于非命的弱小动物,是众多生活在太白山秘境的动物们度过寒冬的食物来源。然而,对于体格庞大、食物需求量巨大的羚牛来说,这种草枯叶黄,漫天飞雪的日子却并非它们的节日,而是预示着为了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季而寻找食物,它们不得不从冰雪覆盖的高山地带向温暖的河谷地带迁徙觅食。

大雪覆盖拔仙台、大爷海一带的时候,汤峪河河谷依然有青草绿叶,供这些翻山越岭而来的羚牛食用,也有清澈畅流的溪流伴随它们度过相对温暖的冬季。于是在这个季节,在汤峪、老县城和太白山东南麓佛坪一线的浅山区,如果运气好,你就可能与那些在林间草地和河流溪水旁的羚牛群不期而遇,它们或三五成群,或成二三十头之众,在阳光下觅食游荡、追逐嬉戏。它们如果出现在山崖之上、密林深处,那硕大的身躯绝对是这个季节最引人注目的景致。

太白山遍布着羚牛的食物,上百种树叶、草、苔藓、树皮、花蕾都是它们的美餐,所以羚牛是太白山多样季节的追随者。冬天来临,它们成群结队,将积雪与枯叶甩到身后,穿峡谷、过险滩,追逐绿草黄叶的足迹,一路向下,到达骆驼树、平安寺一线;当沉默一个冬季的树木再次绽开嫩绿的新芽时,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蔓延的青草、树木散发出芳香,诱惑着羚牛整饬有序的觅食队伍,沿着春天的足迹一步一步向文公庙、跑马梁、大爷海一线推进。

世界最大、毛色最靓丽的羚牛

羚牛健壮高大的体魄,决定了它是丛林里最缺乏隐蔽性的动物。而它那或金黄,或通体白色、棕灰色的毛发,则是其年龄的标志。至于它由弯曲的犄角、硕大的耳朵、长长的胡须和突出的黑鼻子叠加在一起的面部,虽然显得有些滑稽而笨拙,却让其显出一种憨态可掬的温和与温驯。

周而复始,山上山下迁徙,是太白山羚牛固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它共有的生活习性。但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体重可达300多公斤的庞然大物,似乎对自己生活的地域有着格外忠诚的恋情——因为从中国羚牛分布区域来看,不同种群的羚牛常年不息地迁徙,从来没有离开过它们所熟悉的区域:秦岭羚牛是一种,四川羚牛是一种,不丹羚牛种群模式的产地虽然在不丹,但它在中国西藏、云南的生活区域,依然没有远离喜马拉雅山东麓的密林深处。也许是莽莽秦岭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已经足够这种进食量巨大的动物世代不息地繁衍生存的缘故吧?生活在秦岭的羚牛不仅成为中国羚牛种群的另类,也让“秦岭羚牛”成为羚牛世界独一无二的种群。

1911年,当人们为了与其他地方的羚牛有所区别,而将这种生活在秦岭深处的羚牛命名为“秦岭羚牛”的时候,科学家最早就是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发现它的身影的。我不知道这种又叫“太白山羚牛”的秦岭羚牛与其他羚牛的最大区别在何处,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晓光告诉我,秦岭羚牛是世界上仅存的4个羚牛亚种中个头最大、毛色最为靓丽的一种。

这是太白山孕育、衍化神奇生命的又一例证。

我们至今尚不清楚太白山羚牛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但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已经提到了这种介于牛和羊之间的巨型动物,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两千多年前,与西汉都城长安遥遥相望的秦岭山区,是羚牛的家园。只不过那个时候生物分类学还没有出现,司马相如称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叫“犛”,后人解释说,犛即犛牛,也就是唐代颜师古所说的“猫牛”。如果说羚牛就是“犛牛”的话,那么生活在太白山等地的羚牛,会不会是三百多万年前广泛生存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犛牛的变异或遗存呢?

太白山羚牛激增的种群

有关太白山羚牛的秘密,或许还远不止这些。但何晓光副局长说,几十年前,太白山乃至整个秦岭地区羚牛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当年,他们在对太白山羚牛进行第三次普查时,仅发现了十多头。但现在,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几十头成群乃至上百头羚牛组成大家庭的状况并不罕见。

导致太白山羚牛种群数量激增的原因,有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更有羚牛生存生物链变化的因素。过去太白山羚牛最大的天敌是华南虎。随着华南虎灭绝,羚牛这种巨型动物已经上升到太白山动物生物链的顶端,成为独一无二的山林之王。羚牛体重动辄二三百斤,而且习惯于数十头甚至上百头集体出行觅食,因此如今生活在太白山的熊、豹、野猪,都不是其对手。

曾经有不少太白山户外登山爱好者,在大爷海、跑马梁一带遭遇过成群结队饮水、觅食的羚牛;他们还在太白山高山密林深处看到过羚牛的死尸和白骨。何晓光副局长解释说,那些死亡的羚牛一般是病亡,或者出行时从高山悬崖上坠落身亡所致。因为在他看来,羚牛这种太白山丛林中的巨无霸,现在唯一的对手,就只剩人类了。

那么,面对这种憨态可掬,与太白山相依为命的古老生物,是让它们如太白山的精灵一般自由自在穿行于丛林深处,成为这座人文名山生命奇观的一部分,还是让它也如华南虎一样绝迹于我们的世界,给这个世界留下又一个生命的空白?我想,对于每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太白山的人来说,答案不言自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岭种群动物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欺负新人系列一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