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娃的请求
——论弥尔顿的“孤独观”①

2014-11-14王红玫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失乐园夏娃亚当

王红玫

(上海师范大学)

夏娃的请求

——论弥尔顿的“孤独观”

王红玫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孤独或曰独处,是17世纪一个热门的话题,曾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孤独话题曾大量出现在17世纪的各种文本中。弥尔顿也在《失乐园》中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本文从17世纪的热门话题“孤独话题”出发,梳理了弥尔顿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推演和阐发,对《失乐园》第九卷中,夏娃请求离开亚当独自工作这一场景进行了解读,通过对亚当和拉斐尔的对话,亚当与夏娃的对话,亚当和上帝的对话的分析,揭示了弥尔顿的孤独观。

弥尔顿;孤独;《失乐园》

Notes on Author:Hongmei Wang(1974 )is a Ph.D candidate a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nd a Lecturer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t Wenzhou University.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ology,Literature,and Translation.

一、引 言

弥尔顿与荷马、但丁被誉为世界文坛上的三大史诗诗人。在欧美国家,弥尔顿研究是一门显学,从17世纪80年代到今天,西方国家对弥尔顿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创作的三大史诗的研究前仆后继,从未中断。在中国,虽然弥尔顿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因其诗歌的难度和中国的国情,使中国学界对他的研究似乎并不像莎士比亚那么热衷。在弥尔顿的全部作品中,《失乐园》是中国学者关注最多的作品。中国学者对《失乐园》的主题研究,集中在关于梦想主题、自由意志、求知观、宿命论、婚姻观、平等观、诱惑观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但对弥尔顿借《失乐园》讨论17世纪的热门话题——“孤独”这一问题,国内还没有学者关注过。本文将从“孤独”的含义出发,梳理弥尔顿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推演和阐发,对《失乐园》第九卷中,夏娃请求离开亚当独自工作这一场景及其中人物的对话的进行解读,力求揭示弥尔顿的孤独观。

二、孤独的含义

在17世纪,弥尔顿所处的时代,孤独(或曰独处)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当时的评论家和诗人已开始在道德理想层面上讨论孤独的问题。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有一个场景,夏娃要求离开亚当独自工作(9. 204—403)。现在的读者读到这一场景普遍认为,弥尔顿用这一场景来表现夏娃的自由意志。但17世纪的思想家却赋予夏娃索要的孤独/独处以正面的或负面的道德价值。弥尔顿同时代的诗人把独处看作是一种应对社会压力的缓冲,认为应该培养和赞赏。法国诗人圣·阿芒(St Amant)的诗歌《独处》(La Solitude),第一行里面把独处称为“我最甜蜜的选择”。在“花园”一诗中,安德鲁·马维尔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妙不可言,就像活在天堂里一般:

这就是伊甸园中的幸福,

男人没有异性的陪伴:

这个地方如此纯净,甜美,

还有什么渴求!

但这却不是凡人可享受

在那里独自漫步:

但愿两个天堂能合二为一

能独自在天堂里生活。

17世纪的许多诗歌,和圣·阿芒或者马维尔(Andrew Marvell)写的诗一样,想要证明只有诗人才有能力在情感上欣赏孤独寂寞。1668年,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孤独》的文章,文中总结了诗人和作家(蒙田也在其中)对于“孤独”的通识,“只有少数人能够适应和驾驭独处时的寂寞”:孤独寂寞是给那些能够在道德和美学层面欣赏它的人的奖赏。这些诗把独处的寂寞描绘成一种幸福的、自愿的、短暂的状态。虽然他们认为独处好处颇多,却没有一个诗人明确表示,一个人为了要独处就应该或必须完全离弃社会中的公共生活。这里讲的“独处”,和我们现代人所指的意义不同。现代人把独处(如隐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长期远离社会公共生活的“退休”状态,而不是暂时的状态。

1665年,乔治·麦肯齐出版了一本题为《简论道德:宁愿独处,不愿工作》的小册子,把“独处”与出世相提并论。对麦肯齐而言,独处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开诱惑,像基督耶稣一样生活。1667年,约翰·伊夫林回应了麦肯齐的论述,出版了题为《宁愿工作,积极地生活而不甘寂寞》的小册子。他认为,甘于独处的寂寞只是一种懒散或自私的生活方法,是不愿意报效祖国,实施善行,或积极与社会互动的借口。尽管两派评论家们的论点有的本质上的区别,但他们一致认为独处和公共生活是相互排斥的,不认同诗人秉持的两者互为补充的观点。

这些例证表明,孤独/独处这个话题,在当时已是一个社会文化范畴内的焦点问题。弥尔顿的作品对这一问题也有颇多阐释。弥尔顿对孤独的定义与同时代的人给出的定义有所不同。其一,与其他诗人一样,弥尔顿并认为寂寞和社会并不对立,而评论家们却不以为然。虽然我们在《失乐园》或他之前的作品中,没有看到弥尔顿明确表示倡导“独处”,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找不到提倡长期缺席公共生活的论述。弥尔顿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可能暗示,对他来说,独处只是心理空间上的暂时需求,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二,弥尔顿式的孤独也不是当时的诗人和评论家所描述和追求那种的状态。他笔下人物的孤独常常不受意志的控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比起诗人把孤独作为对审美机智的奖赏,或评论家把孤独作为职业生活的调剂,弥尔顿更强调孤独的道德含义。

虽然在弥尔顿的不同的作品,孤独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孤独话题”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过。在《论离婚之原则》中,他认为良好的婚姻可以摆脱孤独寂寞,因此孤独寂寞是婚姻的负面状态。在《科玛斯》中,独处的寂寞是诱惑的前提,只有在独处的状态下,才能测试出一个人真正的道德品质。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弥尔顿也没有给孤独一个标准定义,比如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对孤独的理解和解释就完全不同。

三、孤独是一种缺失

在《失乐园》第八卷中,亚当向拉斐尔讲述了他与上帝的谈话内容,其中描述了他对孤独的体验,这并不是《失乐园》中首次出现对孤独的描述,却是借亚当之口给出的第一个明确的定义。他向上帝诉说了他一个人独处时的感受(那时还没有夏娃)。亚当为所有生物命名(确立了他的统治权),接着,上帝警告他远离智慧树(确定了亚当犯罪的机缘),之后,他向上帝发泄了他的不满(8.357—51)。亚当已经对上帝创造的万物有了统治权,但是他告诉拉斐尔,“我发现那不是我想要的”(9.355)。他一边抱怨,一边向上帝走去:“孤独/还有什么快乐,谁能独乐,/即使享尽欢乐,又怎能满足呢?”(8.364—66)。亚当第一次用“孤独”这个词来表示一种缺失。当他意识到即使生活在天堂,享有万物,依然不能满足时,他找到了不满的原因:因为孤独寂寞。在回应亚当的问题时,上帝故作不解,指出所有的生物归亚当统治,怎么还会孤独。亚当解释说,他想要“一个伙伴[…]/[…]一起分享/所有理性的喜悦”(8.389—91)。这里亚当显然是对“合适的同伴”(夏娃)的缺失感到不满。上帝的回答充满调侃:

亚当啊,你在选择伴侣

谋求上好而微妙的幸福

却在幸福中尝到不幸,

那是孤独的滋味。

(8.399—402)

上帝假装对亚当不满意上帝的条件生气时,亚当终于意识到上帝的孤独不是因为“缺失”,这表明,上帝经历的寂寞孤独与亚当的不同。之后,上帝和亚当交流对孤独的体验。双方对于孤独寂寞的感受有显著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正凸显了人与神之间的差别。从亚当的角度看来,他与上帝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上帝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上帝的孤独可以自主地控制,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随时结束孤独的状态,而人却没有这样的权利:

您虽然貌似孤独,却神奇地

和自己交游,无须别求社交,

高兴时还可以提拔所造物为神,

和他融合交往,达到友谊的高峰。

我却不能由于交往而使卑微者

升高,也不能欣赏它们的习惯。

(8.427—33)上帝对亚当的理解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上帝告诉他之前他所受的孤独之苦只不过是上帝对他的试练。亚当通过了上帝的考验,所以上帝结束了他的孤独状态,给了他一个符合他要求的伴侣夏娃。在整个对话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亚当的孤独不是他自主的选择的结果,而是上帝赐予他的。亚当告诉拉斐尔,这次谈话之后,上帝马上为他创造了夏娃。因此,他明白了,夏娃的出现是上帝为了减轻他不能自主的孤独寂寞。夏娃的存在,标志着一种消极的孤独状态的终结。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弥尔顿式的孤独的第一层含义:孤独即是合适伴侣的缺失状态。弥尔顿在多部作品中都阐释了这一观点。如在《离婚之原则》中,弥尔顿说如果一个男人,婚姻不幸福,又处在是否离婚的挣扎中,他建议选择离婚。虽然这个人离婚后的孤独与亚当的孤独的前提条件有所不同,但离婚不失为是对于合适伴侣“缺失”状态的一种“弥补”。

弥尔顿认为,神赐予人婚姻的目的是“(让男人有)一个恰当的、愉快的谈话伴侣,以安慰他的孤独,帮他对抗生活中的邪恶”。而不幸的婚姻不能“弥补孤独”。因此,孤独是幸福婚姻的对立面。通观《离婚之原则》,弥尔顿在描述婚姻中的问题使用了“孤独”、“寂寞”和“独居”、“独处”等词,并认为只有合适的妻子才能把一个男人从孤独中拯救出来,而不合适的妻子会让糟糕的婚姻更加不幸。约翰·赫尔科特(John Halkett)也曾撰文指出,对弥尔顿来说,上帝在《创世纪》中的话“那人独居不好”,是所有婚姻的基石。许多人维持婚姻不是因为他拥有合适的伴侣,而是因为遵从了上帝的训诫。

实际上,1642年,也就是弥尔顿《论离婚之原则》发表的前一年,在一本名为《内战》的小册子中,就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处女的抱怨》的诗歌,在这首诗中,“孤独”已经被明确定义为“缺乏合适的伴侣”的状态。尽管该定义的语境与《失乐园》中亚当的处境完全不同,但定义的内容却不谋而合。表面上,这首诗写的是一群年轻的女孩发的牢骚。这些女孩由于战争的原因,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所以哀叹没有“纯洁美味的肉,像年轻健壮的男人,尝一小口也是好的,比什么战争都有价值”。尽管弥尔顿所说的婚姻不幸福的男人的孤独和这些女人所抱怨的孤独不同,这些女人的抱怨更倾向于肉体的欲望,而男人的不幸福源于缺乏可以在精神和灵魂上相通的伴侣,但孤独于他们的作用是类似的:它不由自主,孤独的人本身并无过错的,但孤独会导致他们有“不当”的行为。这些女人详细描述了“[她们的]火爆的口味”和“强烈的色欲”,但那只是肉体上的而非精神上的孤独。弥尔顿对这样的孤独不屑一顾,他认为摆脱孤独“实际上不只是肉体和意愿上的满足,更是精神和灵魂上的满足”。那些女人辩解说,性的饥渴让她们无法抗拒陌生人的调情。富人家的女儿也愿意下嫁给裁缝,可即使是一文不名的裁缝,都被抓去当了兵,她们还有什么选择。如果没有战争,她们也愿意接受追求,不到处卖弄风情,听父亲的劝诫,最后嫁个般配的丈夫。女孩们和婚姻不幸的男人,都试图缓解自己的寂寞孤独,但他们却选择愚蠢的方法:男人轻率地结婚,女孩们寻找可怜的替代品(裁缝)。他们最终都发现,这样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摆脱孤独。然而,面对困境,女孩们和弥尔顿的解决途径却大相径庭:弥尔顿认为婚姻不幸的男人要离婚,而且要能离得轻松,不拖泥带水,而女孩们妄想战争能戛然而止。实际上,这两个看似不可能的期望都包含这一个解决困境的潜在条件,即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伴侣。

这两篇文章都对“孤独”下了定义。弥尔顿觉得孤独是一种精神状态,需要“恰当的和愉快的交谈”来弥补,女人们则认为,孤独是肉体对于性的渴望。对于弥尔顿而言,无意识的孤独比纯粹肉体的孤独更严重: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前者会变成那种“上帝禁止的孤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安和沮丧的情绪会不断加剧,在不幸的婚姻中忍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既不是基督教教义提倡的,也不适合道德原则,不会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显然,弥尔顿希望人们能采取更严肃的态度对待孤独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把他看成肉欲的渴求。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分歧,但是,它们都认可孤独是一种被迫的状态,它是“寂寞”、“独处”的同义词。

对于亚当而言,孤独是消极的、无意识的状态。独处只是他还没有拥有夏娃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上帝的孤独,亚当的孤独恰恰在于缺乏伴侣。因此,他无法理解有人(像上帝一样)自愿选择孤独。亚当认为,上帝创造夏娃就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孤独,所以他觉得夏娃要求独处纯粹是为了刁难他。亚当的这一认知,是基于之前他对孤独的体验,他认为孤独是消极的情绪,因此他不愿意夏娃离开,不愿意再次面对孤独。在这一点上,亚当和夏娃对于孤独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弥尔顿与同时代的诗人和评论家对孤独在认知上的根本区别。

四、孤独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像亚当一样,夏娃在被创造之初,也经历过孤独。夏娃的故事从《失乐园》的第四卷开始。亚当见到夏娃后,对夏娃重申了智慧树的禁忌,又强调了伊甸园里的“权利”和“规则”。夏娃的叙述中也出现了“孤独”的影子,但她对孤独的认识要比亚当来得积极乐观得多。夏娃记得,她在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她凝视着水面,脸上洋溢着笑容,带着“同情与爱恋”,“若不是一个声音给她警告,她恐怕会对它凝视,空劳虚幻的愿望”(4.465—67)。这些暧昧的字眼,难免让有些学者们推测,夏娃有自恋或者同性恋的倾向。但他们的猜测忽略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夏娃欣赏自我的魅力暗示孤独的作用,——夏娃对孤独的体验是正面的、愉悦的——她虽独自一人,却很享受独处时的感觉。

在另一篇文章中,玛丽·奈奎斯特(Mary Nyquist)称夏娃喜欢独处是“主观自我意识”的体现。这让亚当和一些学者一样,都误认为夏娃是在“完善”对自我的认知。但是,在弥尔顿的伊甸园中,夏娃是专门为亚当而创造的。这就是说,孤独代表一种只有“完整”的人才有权享有的状态,而夏娃作为他人的一部分,无权享有孤独。在接下来的场景中,出现了另一个声音,它“警告”夏娃:“那声音说:‘你看什么?/美丽的人儿,你在那儿所看的就是你自己啊;/它和你一块来一块去;你跟我来,/我要领你到一个不是影子,/却在等着你/和你作温柔相拥的地方去。/你是他的形象,你将要享受他,/他是你的,不能和你分离,/你将为他生下众多和你们一样的人,/因此将称你为人类的母亲。’”(4.467—75)于是,夏娃只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倒影。当夏娃第一眼看到亚当,于她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孤独的终结,反而是推延了她独处的愉悦。因此,她转身而去。“(亚当)确实俊秀而高大,但我想/还不如平湖水中的影子那么/美丽、妩媚和温存;我转身走了”(4.477—79)。夏娃的逃离,不是由于自恋或同性恋的性取向,而是由于她对独处的愉悦的渴望。然而,此时的夏娃还没有像亚当一样经历过上帝给出的教训,也不懂得“那(唯一的)上帝有权赐予或解除人的孤独”。因此,她本应该无所顾忌地“从亚当身边飞奔而去”,但夏娃却在亚当宣布她属于他的时候停了下来:“你(亚当)跟着后面大声叫着:‘回来,/美丽的夏娃,你逃避的是谁?/你是他的肉,他的骨,你是属于他的。’”(4.481—84)言下之意,夏娃不是完整的、独立的人,作为他人的一部分,她无权享有孤独,只有上帝才有权选择和享受孤独。

夏娃不仅要学会欣赏亚当的魅力,还要服从他的陪伴。《失乐园》第四卷接下来的几卷中,都可以找到夏娃说她已经学会陪伴亚当的诗行。尽管她偏爱独处,但她不会为了独自生活而永久抛弃亚当,她建议分开工作,要求的也不过是一个早晨的时间。她根本没有机会像亚当一样对孤独产生厌倦,因此,对于孤独她没有任何消极的负面的体验。这种自愿的、短暂的、弥尔顿式的孤独不禁让人想起《科玛斯》中那位兄长对智慧的描述:“智慧,自己/经常寻求甜蜜的孤独,/她最好的伴护沉思/梳妆她的羽毛,让长翅膀生长/在各种喧嚣的中/翅膀都折起,有时被损伤。”《失乐园》中的孤独作为一种“弥补”,是暂时的;《科马斯》中,虽然智慧和沉思“经常寻求”孤独,但他们也并非要永远孤独。这两者似乎在遥相呼应,异曲同工。弥尔顿式的孤独,迎合了17世纪田园诗人们的理想。菲利普和马维尔就是这种孤独的倡导者,并对它推崇备至。他们主张,孤独是自愿的、暂时的状态,它是对紧张的社会生活状态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而不是与社会生活的对抗,正如《失乐园》第九卷中的夏娃的孤独。

五、孤独是一种对抗

由于亚当和夏娃对孤独的态度和认识截然不同,所以当夏娃提出分开工作的建议时,两个人的反应也不相同。亚当之前的体验是负面的、痛苦的,因此,孤独是一种考验,是与诱惑的对抗,夏娃的体验是正面的、愉悦的。亚当没有直接承认他不希望夏娃离开他,再也不想过孤家寡人的生活,却提出夏娃的提议会给撒旦以诱惑她的可乘之机,这其实是间接暗示他的真实意图。夏娃把独处作为能让他们完成更多工作的必要条件,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她提出分头行动的建议,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从该场景的第一小节来看,她并没有什么工作目标,她所谓的工作只是“希望能找件合适的裙子”,以免自己无事可做。而在提出这个“希望独处”的建议时,她也并没有意识到“独处”可能会让亚当想起以前的“惨痛”经历,她反而告诉亚当自己独处时如何的愉悦。亚当听后没有生气,因为上帝曾告诫他独处是好的(第八卷)。这时的亚当似乎是明白了夏娃的建议背后的真正诉求。这从他的回应中可见一斑:他谈及夏娃的独处的欲望时用了“唯一”(sole)(9.227)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这个词语意双关。它似乎既指夏娃的无可替代性,又暗指了夏娃的欲望——不容他人分享和参与的一个人的愉悦。接下来,他还承认自己知道“孤独有时是最好的伴侣”(9.249)。可是这句话一定不是他由衷而说的,他一定是借用了夏娃或上帝的话,因为亚当从未把孤独当作一种积极的正面的状态来看待。为了能有个伴,他一再拖延拉斐尔离开的时间。他一直认为,孤独是上帝强行赐予他的考验。他不想让夏娃离开,却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她。亚当的回答表面上看似乎是理解了夏娃的诉求,但他还提到“其他问题”(9.251),他对夏娃的提议中潜在的危险表现出异常的关心,不断提醒夏娃撒旦的危害。这样,他就把不愿意再次身陷孤独的问题巧妙地掩盖了,把问题焦点悄悄地换成了夏娃是否能够抵抗诱惑。亚当最后说“绝不能让你离开我身边/我忠诚,我给你生命,始终庇护你”(9.265—66),这实际是在提醒夏娃,她属于亚当,没有独立的资格,从而间接地拒绝了夏娃的请求。对于书中的这一场景,大部分学者认为弥尔顿借夏娃之口,讨论自由意志的问题。的确,在《论出版的自由》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其实,亚当与夏娃的争执和普通夫妻一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分歧,丈夫不能同意妻子的一个简单的请求而已。但是与普通夫妻的日常争吵不同的是,这个原本简单的争辩最终却落脚在一个极严肃的道德问题上——夏娃的道德操守是否能抵抗住撒旦的诱惑。夏娃的回答耐人寻味:“但我不愿意听到:我对神/和你的忠诚,受到你的怀疑,为了/我们有个敌人会来引诱。”(9.279—81)夏娃的这番话表明,她根本没有考虑过独处可能有“犯罪”的可能。可以说,这才是夏娃和亚当争论的真正出发点。争论的实质问题在于寻求孤独是否就是寻求诱惑,诱惑本身是否可以被避免。亚当认为只有在独处(或曰孤独)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诱惑,因此,夏娃独处一定会被诱惑。夏娃认为诱惑本身不是罪恶,人们不应该畏惧诱惑。(在《论出版的自由》中,法官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亚当虽不认同夏娃的话,可他相信人毕竟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他最终答应了夏娃的请求,允许她离开,独自工作。尽管夏娃与亚当激烈的争论,但实际上,她想要得到的并不是一场抵制诱惑的考验,因此,她也没有为成功地通过这场考验做任何的准备,因为她一直都没有预见到将要面临的诱惑。夏娃离开的时候说:“我自个儿去,敌人未必会/先从弱者下手,如果这样,/他将遭到更可耻的失败。”(9.382—84)夏娃也许有可能认识到,独处会带来多种可能的后果,但凭借她以往的经验,她也只能把独处/孤独与湖边的倒影联系起来。她没有经历过孤独的痛苦,也就无法像亚当一样把孤独与诱惑看作是对抗的两极。

六、孤独与诱惑

17世纪弥尔顿所处的时代,人们对孤独/独处与罪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相对简单,他们认为孤独/独处容易被诱惑,从而导致罪恶。如罗伊·弗兰纳甘(Roy Flannagan)说的:“诱惑的过程”是弥尔顿作品讨论的焦点问题,那么独处作为诱惑实施的必要条件,也一定是罪不可或缺组成因素。麦肯齐和伊夫林在他们的文章中都曾指出独处与罪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麦肯齐的说法又稍有不同,虽然他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但还他指出独处不是导致罪产生的最容易的诱因。他说:“如果我们放任这样观点(承认独处必然导致罪),那么那些身陷孤独的人,那些退休独居的人会变成何等模样?”伊夫林认为,独处实际上能滋生某种类型的罪:“即使隐居的人也不能都像真正的隐士一样做到真正的与世隔绝。他们的隐居实际上是自负的表现。只有真正聪明善良的人才能信任自己的操守,因为欲望和迷信正是滋生于孤独的王国之中。”那个时代的谚语也许可以作为上面这些观点的佐证。比如“孤独的羊容易遇到狼”,“独处的人或为圣哲,或为恶魔”。在这两个谚语中,孤独/独处的状态暗含了对一个人道德操守的质疑。

弥尔顿之前也探讨过孤独与诱惑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失乐园》之前,弥尔顿在《科马斯》中已有过类似的讨论。在这部戏中,孤独的影响不再被简单地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该剧中的那位女士对孤独的体验更为复杂微妙。孤独在此剧中不再是目的或者手段,而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一个充满危险的轨迹,含有多个潜在的结果。她的孤独也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是她的哥哥们把她独自留在树林中,而她自己还想尽办法要与哥哥们团聚。而两个哥哥争论的焦点却是妹妹面对科马斯的引诱是否能保住贞洁。这两兄弟深信妹妹独处一定会遭遇危险,但他们最关心的是她的贞洁是否能够得到保护。哥哥们认为独处是检验贞洁的一种必要途径,因为弥尔顿曾力求证明“真正的诱惑往往发生在独处时”,独处能为道德检验提供一个潜在的空间,结果是开放性的,有多种可能。弥尔顿的这种观点在《论出版的自由》、《失乐园》和《科马斯》中反复出现。

弥尔顿、麦肯齐和伊夫林讨论的是当时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实际上,该问题在以往的宗教论辩中早已出现过。近古时代以来,神父们一直在争论,独处时的冥思是否比教育或从事公共服务对一个人的教化作用更大;谁究竟更容易被诱惑,出世的人还是入世的人。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有二:其一,孤独是优势还是弱点;其二,基督徒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入世接受诱惑的试炼还是出世独自面对自己的欲望。因此,弥尔顿作品中的孤独也带有这样的宗教含义。但弥尔顿对孤独、诱惑与罪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更为深刻。对麦肯齐和伊夫林而言,伊甸园的故事只是为论题——“孤独/独处状态可能导致善或恶两种结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

麦肯齐说:

上帝说,人独处是不好的。那时亚当是纯真无邪的,无须害怕受到外界恶的影响,可是,后来亚当说他在不能纯洁的活一天时,我们立刻联想到夏娃,伴侣使得他失去了原有的纯真。上帝以此来证明摆脱孤独/独处的危害。

伊夫林认为:

如果是上帝裁定独处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指责亚当?即使亚当说再不能纯洁的活哪怕一天。

考利的诗《论孤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独处,是人类的初衷!

那时幸福一直萦绕,直到男人找到自己的伴侣

唉!两人一旦一起

毒蛇(指撒旦)便乘虚而入。

在《科马斯》中,弥尔顿也是讨论了孤独、诱惑和罪三者的关系,并且用那位独处的女士的例子修正了以上的观点。《科马斯》中的那位女士的独处状态,与麦肯齐和伊夫林描绘的孤独/独处状态有所不同,她不容易获罪,却容易被诱惑。独处于她虽是诱惑的必要条件,但无论是孤独,还是不可避免的诱惑,都无损于她的美德和贞洁,她是所有被测试者中最坚定的贞洁卫士。弥尔顿在《失乐园》第九卷中重拾这一话题,并仔细区分了处于孤独状态中的罪和诱惑。亚当像《科马斯》中的两兄弟一样,并不怀疑孤独会把诱惑推向罪,亚当的错误在于他假设诱惑本身会对夏娃造成伤害。当亚当把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之前的负面经验决定了他的推定结果必然是如果夏娃被诱惑,她就一定会屈从于欲望。这也是当时以麦肯齐和伊夫林为代表的比较流行的说法。弥尔顿正是要通过《失乐园》来修正这种对于孤独与罪之间的关系的粗浅认识。

七、结 论

夏娃的话没有说服力,部分是因为她的说服基于之前独处的愉悦感受,但她的关于罪、孤独与诱惑的论辩却彰显了弥尔顿式的孤独观。弥尔顿的观念中,孤独与自由意志密切相关。如果夏娃寻求的孤独不是处于中间状态,即孤独可以抵御或帮助罪的形成,那么夏娃就没有自有意志,因为无论如何,结果都早已确定了,夏娃注定是要接受诱惑的,她没有选择的自由。

弥尔顿作品中的人物,《失乐园》中的亚当,《论离婚之原则》中婚姻不幸的男人,《科马斯》中的被哥哥们抛弃的女士,甚至是凝视湖面倒影的夏娃,他们的孤独都是被强加于自身的。只有上帝和智慧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想要的那种孤独。《失乐园》中夏娃离开亚当后,她经历了一种弥尔顿式的孤独,它是具备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宗教含义,《论离婚的原则》中的哲学含义和《科马斯》中的道德含义的孤独。她可以自由地选择独处的条件:伴侣的缺席,拥有独立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受到诱惑;却不能自由地选择独处的环境。

弥尔顿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三大史诗中,诱惑总是作品的主题之一。但是夏娃的经历却不是弥尔顿对孤独与诱惑之间的关系给出的最终答案。在弥尔顿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关于孤独的讨论的案例,也许他创作出这些作品(就像上帝创造出夏娃),就是有意来矫正当时人们对孤独这一热门话题的狭隘的认识。

Eve's Request:Milton's View on Solitude

Hongmei Wang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topic of solitude during the 17century and consequently deliberates how John Milton deduced and explicated it in his works,especially in Paradise Lost.In the ninth volume of Paradise Lost,Eve asks to be able to leave Adam and work alone.To this inquiry,many scholars in China attribute it as evidence of Milton's acknowledgment of Free Will.But,in this paper,I of fer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dialogues between God and Adam,Adam and Raphael,and Adam and Eve in order to uncover Milton's viewpoint of solitude.

John Milton,solitude,Paradise Lost

王红玫,女,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神学与文学及其翻译方面的研究。电子邮箱:wmeizilove@126.com。

① 在《失乐园》中,弥尔顿所用的“solitude”一词,兼有汉语中孤独、独处、寂寞之意义。

猜你喜欢

失乐园夏娃亚当
爸爸是“森林之王”
愧疚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语言层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全世界最奇葩的男子 几十年来一直在长高
刘氏庄园 川西土皇帝的“失乐园”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