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十宗“最”

2014-11-14马一璇

读者·原创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邓丽君原创投稿

文 _ 马一璇

编读往来:十宗“最”

文 _ 马一璇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连读者来信都不写,简直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这个段子部分反映了编辑的心声——做杂志的我们期盼着收到反馈,无论是简单迅捷的“伊妹儿”,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我们手中的斑驳信纸,通过一根电话线的语音交流,甚至是来编辑部同我们坐而论道……于我们而言,这些反馈最直接、最简单的意义就是:这是你的“收视率”、你的人气,这是来自远方的对你的关注。

我们是幸运的,自杂志创刊起,10年间,每天我们都会收到许多来信来电,每年一到旅游旺季,直接来编辑部的杂志粉丝也不在少数……我们选出了10个编读往来的故事,在重温往日感动和欢笑的同时,也想提醒亲爱的你别忘了继续和我们互动——做编辑,就是这么用心良苦。

1 最诗意的祝福

2005年2月,我们收到了河北大学学生刘冠娜的祝福,她在信中说:“想了很久,还是祝福你成为一条鱼——鱼可以在水里游,游出生动的音节;鱼也可以在山里游,游出沧桑的变迁;鱼还可以在石头里游,游进时间的缝隙;鱼亦可在别人的眼睛里游,游出自信的姿态!”这个充满诗意的祝福让我们眼前一亮。彼时,杂志创刊不久,很多创意都还在探索中,这个美好如诗的祝福,让我们对杂志的未来充满期待。“做一条快乐的鱼吧!自由地在生活的海洋里歌唱,字字都是水的哲学——包容、清净、生动、活跃、本色。”10年后的我们,是否成长为你心目中那条拥有“水的哲学”的鱼了呢?

2 最难忘的经历

“艰难地走到了5月31日。这个5月的确是特别的,不仅仅对我,也是对所有的中国人,因为地震……现在想想好后怕,倘若我们这儿的地震也像绵竹和什邡那么厉害,教学楼在我还没意识到地震的时候轰然倒塌,那么可能那天的午饭会是诀别的一顿饭,与butter一起走到一楼大厅会是和同学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路,刺眼的阳光会是我见到的最后一缕阳光……这个5月终于结束,当地震的伤痛、阴影渐渐远去,我重拾那份重担——高考!我还记得那个词——坚持!童年、少年,花季、雨季,最后穿过黑色的高考丛林,一路走来,终于豁然开朗。”亲历汶川大地震的网友刘博涵给正读高三的自己写了这封信,用文字铭记那个最悲恸的时刻。我们希望没有灾难,但当灾难真的来临时,愿我们都能勇敢面对,努力生活并充满希望。

3 最意外的反馈

2010年2月,张笑阳主编收到一封来自台湾刘姓先生的信。信件言辞真挚,自我介绍说是邓丽君的义弟,感谢本刊发表了《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2009年第5期,作者萨苏)一文。他说通过这篇文章,自己对姐姐有了更多的理解,还说许多人看到文章后到台湾都会去筠园祭拜。他知道邓丽君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大陆举办演唱会,很遗憾这个心愿未能实现。

这封信让我们十分意外——我们未曾料到,竟会收获来自海峡另一边的反馈。时光流逝,邓丽君并未淡出人们的记忆,海峡这边,无数翻唱,无数仰慕,我们在曲调流转中永远铭记她的美丽——这是不是心愿达成的另一种形式呢?

4 最特别的情书

“阅读是件好事,可偏偏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正如她在《读者·原创版》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样,我邂逅了这个善良而又富有才情的女子——殷浩哲。自从2009年9月看到那本杂志以来,我一直难以忘怀杂志上刊登的她的那张立于海滨的照片。从小小的照片里我读出了她的气质,从简练朴素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她的才情。我是如此仰慕她,以至于上课时常走神,老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认识她……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收到这封来自“苦恼的高三男孩”的“情书”,大家纷纷感慨——同学,你太有眼光了啊!大家对作者的喜爱我们非常乐意转达,但我们只能搭桥,真要获得幸福,还得靠你自己努力。

5 最期待的阳光

编辑部总会收到这样一种信件:展开信纸,上方有几个字——“同意投稿”,盖着一枚红色印章——“某某监狱”。比如这一封:“很羞于提起现在的身份,我是一名监狱服刑人员,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沦为一名为人所不齿的囚犯……自从进入看守所起,我就开始写文章,多是天气的阴晴风雨,再就是心情的苦闷哀愁。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读者·原创版》,才试着把目光转向了天气、心情以外的东西。两年多过去了,我已写了6万多字……看了一遍又一遍‘征稿启事’,编辑们诚恳的言语打动了我。我鼓足勇气选择了两篇近作,给你们寄去,权当增添了一份新的期待,期待着一丝照耀心灵的‘阳光’。”高墙内的读者朋友写来的信,总是言辞恳切,渴望交流,每每让我们唏嘘和感动。

6 最乐见的成长

2010年,作者张丽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我们:“3年前,《读者·原创版》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一定要有准备,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有真正优秀的作品。当我终于成为一家国有银行的经理并拿到省级嘉奖以后,最先想到来感谢《读者·原创版》。你多年‘来者不拒’的悦纳,默默呵护、滋养着一个小女子的成长,让我相信:不用‘潜规则’一样可以赢得上司的青睐,不用推杯换盏同样可以获得客户的拥戴,不用请客吃饭塞红包也可以博得编辑的喜爱!涉世未深,感激不尽!”这封信让编辑们欣喜不已。我们很高兴杂志能帮助一个人成长,尽管这和她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我们的杂志还能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理想。

7 最特别的坚持

我们的读者谢铁妞寄来了稿件。收到这封厚厚的挂号信时,编辑部的同事们首先被信封上作者的地址震惊了——十分详细,至少有五六十个字,分了四行才写完,“某省某市某街道某院落”的最后是“某老爷子家保姆”。

打开信封,里面装着36页稿纸,是谢铁妞工工整整写下来的75首诗歌。她说她从1986年就开始写诗了,但从来没有发表过。可能考虑到给我们的稿件必须是原创首发的,她还很认真地注上一条:第15首、第21首曾经向外投过稿,未果。

我们深深感动——感动于诗歌饱含的真情,更感动于铁妞的执着。

8 最“奇葩”的投稿

编辑部总能接到不少电话,各种问题应有尽有,其中咨询投稿的最多,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奇葩”的状况。有一天,王飞就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

“喂,是《读者·原创版》吗?我写了一首诗,想投给你们。”

“好啊,我们的电子邮箱是……”

“不用了,你找支笔,我朗诵,你记一下。”

如果要盘点最“奇葩”的投稿方式,此种方式一定独占鳌头。

9 最卖萌的“讨薪”

作者询问稿费的方式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有一位作者的来信是这样的:“编辑先生,看到新一期‘最话题’刊登了我的作品,非常开心。请问50元稿费什么时候寄出?我们家的小朋友们已经算好了可以买4个冰激凌。我们等着答复哦!”

彼时,“卖萌”一词尚未流行,不然这绝对是卖萌的典范。编辑随即幽默回应:“我们会在杂志上市一个月后开出稿费,考虑到时令,可能已不太适合吃冰激凌了,但烤红薯应该不会错过,我保证。”

10 最热门的“景点”

夏秋两季是兰州最美的时节,不少人选择在这个时段来兰州旅行。作为陪伴无数人成长的杂志,《读者》及其系列刊物拥有众多粉丝,因此,读者出版集团也成为大家旅行的目的地之一。我们的编辑部也成了“热门景点”,每到这个季节,各位编辑都格外注重仪表……能被远方的读者牵挂,还能引得诸位不远千里来看看我们(希望真容没让你失望),有时还会和我们拍照留念,向我们热情“告白”,我们的内心万分欣喜。

下一个10年,我们会做出更好的杂志,不辜负粉丝们的心意。

10周年,感谢有你!

猜你喜欢

邓丽君原创投稿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邓丽君的男情人与女情人
原创地带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