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梁衡《夏》之美

2014-11-12胡从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棉苗麦子意象

胡从阳

梁衡先生出生于1946年,他是山西霍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海思》《夏》《觅渡,觅渡,渡何处?》口碑极好,其中有一部分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而其中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便是这篇《夏》了。

散文《夏》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之中,属于文本中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里的一篇课文。(本版教材对目录的划分中,美学教育十分突出,具体为:第一单元名为走进文学,第二单元名为金色年华,第三单元名为民俗风情,第四单元名为多彩四季,第五单元名为关注科学,第六单元名为奇思妙想;分别对应的审美培养为对文学之美的热爱、对生活记忆的美的回顾、对家乡风俗之美的记录、对自然四季的美的欣赏、对科学之美的感悟、对创想幻想之美的理解。)不难看出,美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审美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按照春、秋、冬、夏来排名,所选篇目分别为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本文重点探讨梁衡的《夏》中之美。

一、意象图画美

开篇第一段作者首先给我们铺下一种对夏天的最基本的认识:紧张、热烈、急促。接下来,第二段里作者便给我们展现了这幅具体的意象图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样的比喻把“夏”的图画简单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可以使人有身临夏天山坡树带旁之感。随后,一系列的具体物象则把你完全带进夏天的图景之中,“轻飞曼舞的蝴蝶”的消失,换来了“烦人的蝉儿”,伴着“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是点缀夏的图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作者以其寥寥几笔的代入,综合“蝴蝶飞”离去与“蝉鸣”出现的特征,使得夏的图画美了起来、活了起来。接着,文中的意象逐渐变大,“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从宏观的大视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盛夏田野图,图中有太阳、金黄的大地、麦浪、山、云彩、公路、汽车,大视野的饱览之感跃然纸上,这样的图画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夏季的炎热感透过书面传达而来。从宏大的空间视角来看,“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吹来的麦香,给我们在画面上增加了一种动态之美,仿佛作者欲将热浪夹杂而来的麦香直接送至读者鼻尖一般。“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在这样的动态美景之中,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夏的画卷。

既然作者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那么理所当然,在第二段,作者详细介绍了在绘画观点中这样描绘的理由:“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这分明是又给我们再次描绘了两幅图:春景图和秋景图。作为对比,这样两幅图同样形象地展示出夏季意象之独特。春天的颜色是如碧波与嫩竹般的冷的绿,秋季的颜色是如夕阳与红叶般的热的赤。一绿一红,正鲜明地刻画出这中间的中性的黄色。黄色给了我们哪些意象呢?作者接着又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看来除了麦子,其他的物象也是争先恐后地出来,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无不成为点缀夏收图中的经典之笔。

描完夏景图与夏收图,作者开始绘制夏忙图了,这回的主角是田家人。“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里可分为收麦、打麦、观天气、护幼苗。通过在夏忙时节里人们的一举一动,给我们展示了夏季的繁忙之景,不同于文末中所提及的“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二、语言形象美

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开篇就使用了一个独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读者一种醒目、直观、突出的感觉。也点明了作者夏天的基本认识:紧张、热烈、急促。而在此处,作者在第二个特点的表述之中用了“热烈”一词却未使用“炎热”,则赋予了夏天以人的感情特点,侧面展示出作者对文章主题“夏”的喜爱之情。当然,具体的表现,我们还要继续看下文。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第二段首句,作者用比喻给读者展示了季节由春天到夏天的变化过程,同时也辅以对比之用。“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飞舞的蝴蝶、鸣声烦人的蝉是我们在生活中极常见的,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熟悉,用这些生物的一走一来去对比着表现季节变化,既形象又贴合主题,凸显夏天的独特情境。“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无论是修饰语火红的、金黄的、远处的,还是动词烘烤、翻滚、扑打、涌着,都展现出作者这些词语极其精准的运用,再加上最后的比喻,给我们形象地展现出夏天的热烈。“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里则不仅有视觉上的广博与动态之美,也有嗅觉上的“麦香味”之美,这样的夏天,如何不“热烈”?

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又从绘画的角度给我们进行了对比并说明了理由:“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在尤其简短的语言中给我们展示了春之绿,秋之赤,而夏之金属于他们之间的过渡,形象的表现出来,而语句毫不累赘。与此同时,作者在春之绿的前面加了一个“冷”字,在秋之赤前面加了一个“热”字,这一冷一热,使读者读起来有了触觉上的温度感受,十分熟悉,意象变得更加形象,这种通感的手笔还可见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为了更加逼真形象,作者随之还举了碧波、嫩竹两个例子,夕阳、红叶两个例子,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物象感受,朴实而具体。这样的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语言之美与层次之美。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说明夏的独特: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与之相比下,春充满了希望,秋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这样,引出了作者要赞美的: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紧接着,作者在“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里提及了四种植物棉苗、高粱、玉米、瓜秧,并且把他们拟人化,说棉苗的“挑”、高粱玉米的“举”,瓜秧的“匍匐”不正是拟人化语言的独特魅力吗?形象可感,动态逼真,展现了他们在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发”。endprint

作者的笔触在描写农民的忙碌上也十分入微,将文章的语言格调与语言内容紧密扣住实际生活。比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农民的在收割麦子时候,心理是急切的,作者的语言也跟他们的心理一样:“快割,快割”;“快打,快打”。通过运用汉语的节奏形式中的快慢律与长短律,语言形象轻快,符合人物的心理情境,增强了言文之美。后面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自然是为数不多的引用里经典的一句了,用来表现农民的辛勤劳作,因为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个“挑”字显示出夏天旋律的紧张。

结尾自然也少不了对比,作者点到了春花秋月之多,“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春秋之闲适与美好不同于夏天的苦涩。而不喜欢夏天紧张的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却偏偏不与他们一样,作者大声赞美了这个黄金的夏季。对比之美,美在突出,美在强调。

三、情感热烈美

情感的热烈美是本文情感基调的主要表现。

首段,作者就直接点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用这样的短句有醒目突出的作用,在作者的情感表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夏天的不是“炎热”而是“热烈”,这样,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夏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令他喜爱的。

接下来,炉子上的沸水、山坡上的草、树带上的黛色长墻、火红的太阳、长鸣的蝉这些都紧扣了热烈的情感的来由,麦浪的翻滚、热风的浮动则更增添了夏的热烈。“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更是用一句话写出了夏天到来时的热烈之景,魅力独特。

在第三节的夏之景,作者给我们写出了夏不同于春秋所代表的东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不正是前面作者所说的热烈的原因之一吗?如果这还不够,那么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的人化的行为不更是旺盛的生命力吗?夏之热烈可见一斑了。

回到人的身上,则变成紧张的热烈了。农民的上场总是伴随着辛苦的劳作。收麦子时候的快割,麦子上场时候的快打,麦子打完,还得赶紧去给幼苗追肥浇水。紧张的旋律,也正是夏的热烈的表现之一。

结尾处,作者则在与前面春秋两季的对比下直接喊出对夏的大声赞美。情感直抒胸臆式的热烈表达,回应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也增强了对夏之美的喜爱的表现力度。

四、结构设计美

本文属于结构紧凑型文章,全篇字数不过七百字左右,字字凝练,句句值得仔细品味与回顾。文章绝不拖沓但意象却很丰富,足见作者的巧妙用心。

前后照应在文中的运用也是极好的,使得文章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一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不仅照应了段首的话,也使后面的“夏天到了”显得自然。在第二段写的麦子既能体现夏季的特色,也能为下文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做铺垫,因而在第二段,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麦子。

谋篇布局上,作者一共采用了五段,除了首段是一句话之外,其他各段都不是太短,但也没有一点儿繁长的段落。整个段落的分布围绕第一段的夏的三个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来展开,条理清晰,段落分明。最后一段回归到对比后感情的直接抒发,跟全文的布局形成了一体,使人读完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优美的文章内容同样需要精巧的文章结构来衬托,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的来说,《夏》之美,在于紧张、在于热烈、在于急促,也在于比较、在于描绘、在于歌颂。本文的四个角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夏》的美,还有更多。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棉苗麦子意象
麦子熟了
外源褪黑素对镉胁迫下棉苗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麦子的回忆
“玉人”意象蠡测
麦子杀狗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二甲戊乐灵乳油施用深度和剂量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不同氮水平对棉苗抗低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