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SWI和DWI扫描序列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比较

2014-11-12闫凤全姬士军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海绵状畸形颅脑

杨 蕊,闫凤全,姬士军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其病理基础是由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的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肿瘤,据此,Russell和Rubinstain又将该病命名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coma,CA)并得到普遍的接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属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1.9%~6.0%,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11%~20%[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无明显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常规序列扫描存在漏诊现象,为此,对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行颅脑MRI常规扫描的同时加扫DWI和SWI序列,并进行对照,以探讨SWI序列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影像资料,均行颅脑常规MRI序列、DWI序列及SWI序列扫描检查,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30~55岁,平均42岁;病程3 d至20年。临床表现为:①急性发病:头痛、头晕13例,其中伴行走不稳4例,面神经瘫痪、肢体麻木无力、记忆力减退、癫痫5例;②慢性病程:反复轻度中风症状7例,其中外院CT发现颅内病变3例;③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

1.2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 1.5T超导双梯度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利用相控阵8通道头颅线圈(8 HRBRAIN)进行扫描,扫描范围由延髓至头顶部区域;先进行常规扫描定位像(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及校正扫描序列,之后扫描序列依次为:横轴位FSE/Propeller T2WI:TR 4300 ms,TE 116 ms, 矩阵 320×320,FOV24×24,层厚 7.5 mm,层距 1.5 mm。横轴位 Flair T1WI:TR 1919 ms,TE 26 ms,TI 760 ms, 矩阵 320×192,FOV 24×18,层厚 7.5 mm,层距 1.5 mm。横轴位 Flair(水抑制成像):TR 8002 ms,TE 147 ms,TI 2000 ms,矩阵 288×192,FOV 24×18,层厚 7.5 mm,层距 1.5 mm。矢 状 位 Flair T1WI:TR 2182 ms,TE 26 ms,TI 760 ms,矩阵 288×192,FOV 25×25,层厚 7.5 mm,层距1.5 mm。所有25例均加扫横轴位DWI序列:TR 4025 ms,TE 73 ms,矩阵 128×160,FOV 24×24,NEX 2,层厚 7.5 mm,层距 1.5 mm。SWI序列:TR 5.5 ms,TE 1.7 ms,矩阵 256×128,FOV 24×24,层厚3 mm,层距0 mm,将扫描获得的SWI原始数据传输到AW-44工作站重建后处理,获得最小强度投影(MIP)图像显示颅内病灶。

1.3 观察指标 首先对病变部位、数目进行观察,在分析病变分别在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后图像的信号特点,对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的大小进行对比,测量病变在不同序列图像下的最大径,评价SWI序列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

2 结 果

2.1 病变分布 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单发20例,多发5例。颅脑常规MRI序列扫描病变的检出率<DWI序列扫描病变的检出率<SWI序列扫描病变的检出率(45%vs 77%xs 100%)。在1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扫描中同一层面的图像对比(图1),SWI序列发现颅内病变敏感度明显优于常规MRI扫描及DWI序列扫描,其病变的部位及显示数目分布(表1)。

2.2 MRI表现 颅脑常规MRI扫描序列中,病变在T1WI及T2WI呈 “网格状”、“桑葚状”或典型的“爆米花状”,病变的信号各异:T1WI上一般为等T1或长T1信号,但伴有出血者T1WI上可见短T1信号;T2WI上病灶一般呈长T2信号,其周围可见低信号的“铁环征”,少数病变呈短T2信号;DWI及SWI上均可显示病变范围包括瘤体及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病变信号不均匀减低,但是在病变的范围及数目的显示上,SWI明显优于DWI,在SWI上显示均匀低信号,少数可见不均匀的混杂信号。

3 讨 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血管畸形,由许多壁很薄的血窦状腔隙组成,其间隔是纤维组织不是脑组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皮层下,窦状隙的壁菲薄,无肌纤维,缺乏弹性,易破裂,导致颅内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于海绵状血管瘤的周缘是常见的[2]。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青中年但与性别无关[3]。目前有学者认为是起自毛细血管水平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也有学者认为它是血管的错构瘤而非真正的肿瘤。海绵状血管瘤与动静脉畸形、进展性的静脉畸形相比较,血管成分发育不成熟,缺乏弹力纤维和足够数量的平滑肌细胞[4]。扩大的血窦样血管腔内充满不同时期的出血、血栓或钙化,这种病理特点为海绵状血管瘤复杂多样的影像学表现的原因。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按照Zabram分型分为三型:①Ⅰ型:T1WI、T2WI呈高信号,T2WI周围有低信号环,考虑为病灶内含有正铁血红蛋白的亚急性出血,病灶周围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所形成的低信号环;②Ⅱ型:T1WI呈网状高、低混杂信号,T2WI在网状高、低混杂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说明病灶内反复出血混有氧合、脱氧血红蛋白和细胞内、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病灶外缘和内部均含铁血黄素沉积;③Ⅲ型:T1WI、T2WI均呈等或低信号,考虑为病灶内慢性出血改变。以上分型中,以Ⅱ型多为常见,约占67%。按发生部位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以前者多见,占65%~80%[5]。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出血、癫痫反复发作等。典型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由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样结构组成,缺乏肌层和弹力纤维,血管壁薄且缺乏弹性,因此易出血[6]。每次出血表现为反复缓慢渗血,病程呈缓解—复发—缓解的特点,总体呈进行性加重趋势。部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在体检中影像检查时可发现。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起源于脑实质,幕上占64%~86%,多见于额叶、颞叶和基底核区,幕下以小脑半球和脑干多见。

表1 DWI序列与SWI序列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及数目

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包括两种图像:弥散加权图像和ADC图像。DWI能增加磁敏感效应,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的显示较MR常规序列扫描中T2WI图像敏感,能显示完整的“铁环征”。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度差异产生图像的对比成像技术和血氧水平依赖(BOLD)效应成像的磁共振新技术[7]。SWI产生强度图像和相位图像,相位图像经过适当频率滤波处理后产生相位蒙片,然后与强度图整合,经最小密度重建(MIP)得到SWI图像。SWI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组织磁化率成像,对显示血液代谢物十分敏感,因此对颅内钙、铁沉积较高的组织呈高度敏感,常呈显著的低信号。和其他技术相比,SWI具有三维、高分辨力、高信噪比(SNR)的特点。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内出血的检测敏感,尤其是早期和微量出血,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颅脑常规MR扫描序列不能确诊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该加扫DWI及SWI序列,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的显示明显高于颅脑常规序列的扫描,其中SWI序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颅内病变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的分界显示清晰,尤其是在常规序列及DWI序列不能显示或不易显示的微小病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前的明确定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吴恩慧,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161.

[2]高元贵.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12.

[3] Polymeropoulos MH,Hruko O,Hsu F,et al.Linkage of the locus for 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as to human chromosome 7q in four families of Mexican american descent[J].Neurology,1997,48(3):752-757.

[4] Rivera PP,Robert A.Intran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J].Neuroimage Clin N Am,2003,13(1):27-40.

[5] Cantu C,Murillu-Bonilla L,Arauz A,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angiomas[J].NeurolRes,2005,27(3):314-318.

[6]谢国华,张传臣,徐金法,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25-1427.

[7]张 军,李 克.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2):176-179.

猜你喜欢

海绵状畸形颅脑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