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表意功能弱化论中医专业学生识写繁体字之必要性

2014-11-10单博

科技资讯 2014年1期

单博

摘 要:汉字基本性质为表意文字,以形示意为其特点,论述形体变化对记录字义的影响,指出繁体字造字原则及字形结构上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并举例说明其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形体简化后表意功能严重弱化,故而熟悉繁体字十分必要。

关键词:表意文字 以形示意 简体 繁体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86-02

现行文字可以分成两个体系:一是表意文字;二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记录文字的语音,如果读音改变了,那么字形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其存在则没有意义,比方说房子(house)这个单词,古代英语(hus)和现代写法不同,这只表明二者读音不同,成了没有任何联系的两种文字,所以,现代英国人看不懂古代英语。汉字的基本属性是表意的,记录字义是其主要功能,以形示意是其主要特点。它的形体不会因为读音变化做出调整,这种性质使汉字的字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而,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困难不会太多。虽然汉字的形体几千年来也发生了很大演变,但这属于形体趋简书写方便等因素的需要,记录字义这种属性没有改变。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的智慧很不了起,为了更好的记录字义,以形示意,使用了很多方法。按照事物形体用弯曲的曲线来描墓,画成其物。象形表明祖先了对于有形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甲骨文中虎字的大口,犬字的卷尾,豕字的圆肚都很明显。而眉字中用目来衬托,说明它是眼睛上面的物体,牢字用牛来陪衬,表达牛圈的含久,都是很巧妙的以形示意。再比方说树木,画一个树木的形状来象形,但是要表达树根,象形就比较难画,于是就先画好树木,然后在其根部标明一下,说明这个部分就是树根(本),同理,树梢(末)、树干(朱)也可以同样表达,指事这种方法是对有形事物的视觉联想。象形,指事来源于对单独物体的观察,而会意则是多个客体之间关系的表达,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文。”会意字的以形示意属于思维更高级的阶段,对它的理解要靠对事物关系的观察以及社会的规定,寇,《说文》:“暴也,从攴从元。”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以手持杖入室击人头部,入室抢劫之意,本义为强盗。取,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古义是战争中对战俘割其左耳以计功,后引申为拿取之义。形声这种造字方法使汉字从表意到音意发生了飞跃,但记录字义仍是其主要功能,较早产生的形声字都是兼会意的,声符是借音,可以表意,形义音一致。可以据形体推断字义,根据意符兼声符来记录字音。汉字的初文是象形,指事,后期大量的形声字直接取材于这些初文,所以,形旁表意功能有很高的系统性。金字旁都和金属相联系,木字旁都与树木有关系。选取声符时,也是择优选取音同音近而且意义也有一定联系的字根。所以,即使形声字,通过字形来表意仍是其灵魂。

那么,汉字这种以形示意的特点,在文字形体发生变化时,记录字义的功能是不是会受到影响呢?答案毋庸质疑,肯定会有影响。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变、楷化等过程,简化字出现的也很早,从战国时期,大篆当中就有,秦统一天下,“书同文”由丞相李斯等人将大篆“省改”,形成规范文字小篆(秦篆)。汉唐时期佛经抄写手,宋元时期的刻字工,都简化了一些笔画较多的汉字。太平天国使用简化字,民国时期钱玄同主持编写《简体字谱》,但这些后来都未投入长期使用。直到建国后,1965至1964年国年先后公布了四批简化字,并规纳总结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形成标准。总体来说,大规模的汉字整理有两次:一次是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了汉字;一次是建国后的繁简字改革。但从秦至民国这段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隶变,楷化等大的变动,但汉字从篆书到繁体,其笔画、字形变化并不大,结构非常稳定,所有笔画都有其意义,繁体字字形有迹可寻,有理可认,保留着造字结构的初衷,仍然发挥着以形示义的特点和作用。而建国后的简化字则有所不同,当时为了汉字走拼音化的政策道路,很单纯目的的追求形体趋简,忽略了汉字的表意性。而结构的变动使汉字系统的严谨性、造字原则遭到破坏。俗体和罕见异体的使用造成古文今天理解上的歧义,以普通话为标准随意改换声符破坏了古代音韵规律,用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造成一简对多繁的局面……这些都对我们学习古文造成了很多障碍,笔者认为更重要是使汉字表意功能弱化,使汉字中原有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很难从现有形体中表达出来。举例来说:

1 医[醫]

医与醫,简化字“医”古时已有,在《说文》中有记载,《说文匚部》:“医,臧弓矢器也。从匚,从矢。”应该是古时盛弓弩矢的器具,和医生治病无关。《国语》曰:“兵不解医。”段玉裁注:“今《国语》作翳假借字。韦曰:翳,所以蔽兵也。翳行而医废矣。”所以,这个“医”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的废弃字,而且和医生职业完全无关,不能表达今天医生之意。而繁体的“醫”,则在《说文》的酉部,解释为“治病工也。”这是医的本意。从字形上来看则更是如此,“矢”砭石类的针具,“匚”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类似竹筐,里面装着医疗工具。殳,以手持针的样子。有人认为殳是古代武器,以木竹制成,但就其形状而说,极似针具。酉,《说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酉即酒字,象酿器形。就是医生用的药酒,今天我们也常看到古代医生带着装药酒的葫芦行医的画像,从繁体“醫”字形来看,是一个医生带着装有治疗工具的药箱,拿着针具,带着药酒行医的形象。更有人认为“匚”表“按跷”,“矢”是“砭石”,“殳”为“针灸”,“酉”似“药酒”,表明丰富的医疗手段和我国早期医学上的成就,从字形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2 药[藥]

药与藥。藥,《说文》:“治病艸,从艸樂声。”这是一个形声字。但如上文所言,这是形声兼会意,声符亦表意,参考“疗”也曾从“藥”为声符。所以“藥”和音乐的“藥”有关,古人重视音乐,“政象乐,乐从和。”孔子非常强调音乐的学习,更认为以和谐为美,要和节和度,“大不过宫,细不过羽”和谐中正之音才悦耳,《左传》:“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都认为音乐可以调理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甚至使国家和平有序。中医的文化中也重视“和”,认为治病的目的就是调理阴阳平衡,使元气和谐。“亦所以极元气之和也”(《外台秘要》),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破坏这种状态就会生病,生病也叫“违和”。故而“藥”字可以理解为使身体能够象音乐那样和谐的一种草。虽说是形声字,但是表意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中医对治病用药的理解。而简化字的“药”,是一个草名,指白芷。《楚辞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药房。”成为藥的简化字,仅是因为读音相同。所以完全不能表达治病药物之意。

3 弃 [棄]

图1

弃和棄,“棄”字的本义是扔掉,《说文》:“棄,捐也。”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金文的字形近似于“图1”,上面是子(即婴儿),中间的是一个如簸箕的盛物器具,两边是双手形。整体表达的应该是,双手持簸箕把婴儿扔掉了。为何弃之?如段注所言,不孝子也。看图形中子的形象为正立之形,而与生育的“育”和“毓”甲骨文中的字形,子都是倒立的,表示正常的生育,即婴儿都是这样生出来,头先产出。而“棄”中“子”的形象是正立的,即脚先产出,这不是正常的生育,叫“寤生”。“寤”通“牾”,《说文》:“牾,逆也。”逆生即倒生被视为不顺,不吉利。而会使母亲受到惊吓,故为不孝。一种说法寤生就是难产,古代的难产会使母子很难保全,故而这种婴儿被视为不吉祥,要扔掉。《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郑庄公是寤生,使母亲受到惊吓,所以不喜欢他,喜欢他弟弟共叔段,后来导致了一场母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故事。但庄公并未被弃,而历史上被弃的人也有,周人的祖先后稷小名就叫“棄”,曾视为不祥之子被弃过。繁体“棄”字基本上保持了金文的字形,有迹可循,表达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生育现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而简化字“弃”是草书楷化而成,表意功能基本很难看出来了。

汉字简化之后,表意功能严重弱化,而许多文字现象都是基于繁体而发生。今天的古籍和中医药古典医著仍以繁体字出版,所以学好古代汉语,学习中医文化,识写熟悉繁体字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曹先擢.汉字文化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2.

[2] 李乐毅.简化字源[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刘志纲.汉字的书和华夏先民的思维.

[5] 王立军.汉字构形分析的科学原则与汉字文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6-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