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途径研究及对策

2014-10-30蔡家奇温华军李鹏飞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麋鹿科普途径

蔡家奇 温华军 李鹏飞

摘要:分析了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的基本内容,针对当前社会受众的需求,指出了应积极研究麋鹿科普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为做好麋鹿科普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麋鹿;科普;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295—04

1引言

随着麋鹿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功,麋鹿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麋鹿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文化、爱国主义影响等科普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明显地感到社会公众对麋鹿科普教育服务的需求,同时也看到了因麋鹿稀有所带来的“国宝”意思减弱和扭曲占有“国宝”附属品的现实问题,两者都逼迫我们对进一步的教育宣传做出思考。如何策划制作出高水平的、趣味性强的环境科普展览及科普教育活动以飨观众?如何使我们的保护资源和配套设施发挥最大的科普教育功能?如何挽救社会大众的“国宝”意思和匡扶扭曲的念想?突显新时期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的社会使命及重要性。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丰富麋鹿保护区的科普展示内容,并且要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使游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观众在参观后留下深刻的记忆。

由此可见,在保护和科普两者之间搭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会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公众的需求与日俱增,制作优质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公众成为了科普工作者的责任,也成了麋鹿保护工作者的职责。

2麋鹿科普教育的基本内容

2.1生态环保知识教育

麋鹿是湿地生物当中的旗舰物种,远古时代其种群数量曾经超过人的数量,它们在地球上和人类一样自由的生活。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人类的捕猎行为,使得许多动物已经灭绝或频临灭绝。为了增强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丰富科普教育内容,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把麋鹿作为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科普教育的重要一环。

麋鹿与湿地息息相依。湿地作为地球上最真实的体征表现,它几乎代表了环境的变化和变迁,是地球体征的代言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加剧,湿地保护已经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上来了。其实保护湿地就是要恢复湿地面积和湿地物种,麋鹿作为一个湿地旗舰物种,在湿地范围内恢复麋鹿的种群很显然就是一个生态保护的形式和作为。目前,麋鹿回归保护已经取得成功,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麋鹿的遗传多样性、麋鹿生态技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表现在很多层面。例如,关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就很明确地指出麋鹿显然违背了生物遗传规律。如今,全球共有麋鹿超过5000头,仅以肉眼观察就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麋鹿相似程度很高。研究结果证实,麋鹿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由于特殊的生命历程,麋鹿是一个很理想也很难得的研究范本,对麋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挑战了物种保护的传统认识。另外,麋鹿高度近交的问题是否会出现退化?当代科学家也对其作了对比研究,证明“目前在麋鹿身上,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衰退”,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目前只能推测认为,经过这种高度近交的遗产清洗,有可能洗掉了有害的基因。”这些知识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鲜明的领域和途径。

2.2爱国主义教育

麋鹿传奇色彩浓厚。它被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戏剧性的发现,外国列强悲剧性的盗运,清朝末期乱世中的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幸运的回归等等,历史的进程与麋鹿生存环境的变化突显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因此有了很多学者“麋鹿兴则国家兴”的说法,也成就了麋鹿为世界著名稀有动物之一的名分,绘制了一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的美图。

麋鹿在中国的生活变迁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变化。麋鹿大约在1900年之前,是中国的特殊物种,其他国家没有麋鹿的身影,然而历史翻过19世纪的篇章后,中国大地却反而看不到麋鹿的身影了。麋鹿在中国的绝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没落和腐朽,而此时西方列强却将这个稀有物种掠为己有,客居异乡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恰恰是麋鹿客居异乡的时间段里,中国经历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艰苦的革命年代。国家复兴的脚步让国人看到了物种保护与恢复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初期,麋鹿重引入项目进入谈判阶段,直到80年代中期,重引入麋鹿项目开始实施,麋鹿回家的夙愿终于实现。“大卫鹿”变成了麋鹿,历史艰辛曲折,麋鹿生世坎坷奇特,昭示了中国从没落走向复兴的全部过程,它的回归,是中国复兴和崛起的最好例证。因此在组织受众教育的过程中,麋鹿的传奇身世就成了爱国教育的最好范例。

2.3环境保护教育

麋鹿保护与环保教育的关系应该由麋鹿的生存环境来过渡。麋鹿的生存环境怎么样?现实告诉我们,湿地保护任重道远。麋鹿的生存环境就是很典型的湿地环境,湿地环境的好坏决定了麋鹿的生存状态。但是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急剧膨胀,农业的空前发展,湿地由多变少,湿地被利用被开发随处可见,麋鹿这些湿地类物种的生存问题令人堪忧。在土地利用肆意膨胀的今天,湿地被侵蚀的例证更多了。提倡保护环境,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倡保护湿地。在实施公众教育的过程中,科普教育设计课题就很明确,保护麋鹿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事实证明,人类企盼的蓝天、白云、碧水、新鲜空气等优质环境与麋鹿保护相关,与湿地保护相关,与我们实施的公众教育相关。

2.4动物保护教育

麋鹿的坎坷身世是动物演化史上一个很经典的例证。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国力的衰败导致麋鹿流离失所。这些事实很真实地告诉我们,野生动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植物、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殖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所以,依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我们人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公众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动物保护的宣传,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全民动员,拒捕、拒食野生动物,提倡文明新观念”走家入户广泛宣传。要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同时,动物保护教育也应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以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教育。endprint

2.5历史文化教育

在中国这个特有的国度,麋鹿作为一个与人类同步存在的物种,经历了繁衍的鼎盛和衰落,每一个时节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一脉相存,所以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渊源重且丰富多彩。麋鹿本有的生物习性和先民拟喻思维及图腾崇拜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鹿意象喻比君子和女性的人文意蕴.古代文化观照下的鹿意象蕴涵着浓郁的母性文化特质,《鹿鸣》歌颂了西周君臣之间、群臣之间团结协作、和睦勤勉的深厚情谊。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万年悠久的生命历史,却在长达近千年的时期内几度濒临灭绝。古人把能够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决非凭空想像,它象征着麋鹿与我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国文化。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国文化史,留下无数对麋鹿的记述和赞美的篇章。在民间,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象,是崇拜的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还成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复生)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福“禄”喜寿)。因此我们说,文化的厚重可以让我们在公众教育实施过程中激起人们的崇尚思维,为保护麋鹿和保护环境增添精神动力。

3方式方法研究

3.1展示教育

3.1.1图片与文字

展示收集和整理各类关于麋鹿及其生境的图片,收集与麋鹿保护有关的事务性图片,收集关于麋鹿和生境的艺术性图片,辅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分门别类的进行展示,给参观者一种直观的感受,从中体会关于麋鹿及其生境保护的社会意义。还可以制作一些卡通的、带有趣味性的自制图片,吸引未成年孩子们的目光,展望一下保护工作做得好坏所带来的后果,进一步做好补充教育,更好地展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3.1.2标本展示

麋鹿标本和湿地动物类标本展示是一种更直观的展示方式,也是科普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实物标本的制作和管理成本很高,但对受众的感知是很直观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比图片、文字展示要强。在进行科普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创造条件做好标本展示工作,这也是为科普教育提供支撑条件。

3.1.3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是科普教育的最终方式,其所需的条件是有限的。现今社会到动物园参观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实物展示,但这种方式对动物保护来说是一种危害。科普教育实物展示一定要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去做。因此要提供实物的生境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物展示,把有限的展示功能发挥出来,尽量做到实物展示科普教育与动物保护的紧密联系,不要把实物展示做成与科普教育背道而驰的结果。

3.2体验教育

3.2.1参观了解麋鹿保护环境

“身临其境”对一种实物的感受和体验是最真切的活动。有序地带领受众者深入了解麋鹿保护相关的湿地环境,感受和体验原始、古朴、自然的生态景观,有助于跟进一步的了解麋鹿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开展麋鹿与环境的科普知识教育。通过不同途径去深层次了解和体验,对组织开展麋鹿保护和科普教育都存在积极的作用。

3.2.2感受麋鹿保护所带来的湿地生态氛围

保护麋鹿的实际作用在于保护与麋鹿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麋鹿与生态的保护在于完善保护形态下自然的生态氛围。我们在麋鹿的湿地生态氛围里,要考虑把生态知识教育与麋鹿保护有机的融合起来,去更加真实地展现,去更真切地感知,使受众者真正融入自然生态的氛围,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

3.3单向教育

3.3.1以会宣教

即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会议进行专题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在此过程中,可下发文件,发放资料,单向地向受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会议教育的要求很多,一旦促成,就要把握其影响力和实际作用,重点推介麋鹿及生境保护的意义。因此要设法把握会议的程序和内容,用较好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组织的,其目的在于宣传麋鹿及生境,教育和引导受众关爱麋鹿,关注生境,保护环境。

3.3.2以讲促教

借助演讲的机会和平台,全面宣传麋鹿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是演讲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演讲教育要充分利用过程中的氛围,推介生态保护和稀有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引领受众认识保护层面上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演讲的号召性要从人类与生态,社会与责任等大体系上作出引导。

3.3.3参观解说教育

解说是参观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一个进行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解说内容的安排是完成解说教育的基础,声情并茂,全面综合的讲解是解说教育的关键。做好基础性工作,把握好关键环节,才能真正达到解说教育的目的。在解说过程中,可以考虑结合幻灯、文字、图片等形式,使解说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同时还要考虑达到解说的一般性要求,比如使用普通话,流畅性语言,突出情感,创造保护麋鹿、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和共鸣。

3.4双向教育

3.4.1座谈交流

通过组织群众及关心麋鹿及生态环境的人士进行,形式不拘一格,人数可多可少,内容可以在极为宽松的环境里有意识地向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宣传方面引导,嵌入式的推进,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4.2专题交流

提出交流内容,可以通过会标、展示板等形式组织专题性交流。形式既带有内容又带有交流的程序,与一般性会议存在不同。主持方可以通过交流将所要宣传的内容进行事先布局,也有参与者的畅所欲言,可以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

3.4.3日常交流

在日常的聊谈过程中,有意识的将麋鹿科普知识引入话题,间接介绍麋鹿和生态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让交谈者领会你的用心,或者产生为麋鹿进行科普宣传的主动性。

3.5利用外宣平台

3.5.1文字平台endprint

借助报刊、杂志、书籍等文字刊物,有计划地开展麋鹿科普知识介绍和宣传。可以组织专栏,或者定期选定课题利用文字平台来开展讨论,渗透式地介入以达到宣教的目的。

3.5.2声像平台

借用电视、广播等声像宣传平台推介麋鹿科普知识。要充分重视当前社会受众对声像平台的依赖性和普及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各种方式,提高声像宣传教育活动收视率和收听率。

3.5.3网络平台

建立保护区网站,做好麋鹿宣传教育网页,及时组织维护和更新教育内容,组织开展讨论,及时回馈评论者的意见,重视点击阅读者的建议,及时展示阅读者关心的知识,真正把互联网作为当代麋鹿科普知识宣传的主阵地。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4对策与建议

4.1开展麋鹿科普活动,要结合地方工作特点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建立健全了科普教育网络,利用特殊的时间段,与周边社区、学校和工矿企业联合开展“志愿者百村麋鹿科普行动”,作为科普教育的品牌,在麋鹿保护区周边社区推广,在保护农村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农民开展麋鹿科普教育,对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针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结合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开展大量有针对性的麋鹿科普活动。可以由保护区牵头,组织开展各种征文大赛、麋鹿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学习麋鹿科普和环保科普知识。利用各种渠道对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城镇居民关注生态保护,关注麋鹿生存。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专题节庆日,结合每年的宣传主题,重点在城镇居民中开展以麋鹿科普知识教育活动,包括纪念大会、展览展示、科普讲座、高层论坛、系列新闻宣传、环境教育出版发行等。

4.2因地制宜地开展麋鹿科普活动

麋鹿科普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教育形态,推动麋鹿保护科普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要结合保护区周边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否则就会出现徒劳无益的效果。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科普教育对教育的本身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麋鹿科普教育也必须做到既有形式的创新,又突出重点。科普项目要以麋鹿知识宣传为主题,紧紧围绕麋鹿保护科普教育研究及对策分析统筹协调各有关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积累与相关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工作经验,为形成合力创造积极条件。

4.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目前,科普基地正朝着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高水平科普基地不足,缺乏开展科普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随着公众素质的提高,对科普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求日益增多,科普能力建设存在的薄弱性滞后性等问题凸显出来。在全国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当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设施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基地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影响力不大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科普基地吸引不了更多公众前来参观和学习。另外,能力的提升必须注意科普基地、科普作品、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高质量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没有形成系统化、有序化建设的局面。现有科普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麋鹿科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都处在初级阶段,内容的整理,科普的模式,知名度的把握都存在缺陷,所以教育活动应集成整合相关机构的科普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科普的新方式,增强科普效果。同时,应完善麋鹿科普外在激励机制,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科普活动。

4.4建立麋鹿科普公共投入体系,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无论是麋鹿科普宣传还是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是科普教育活动的保障。目前,麋鹿科普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阻碍科普工作推进的瓶颈因素。开展麋鹿科普活动的经费来源大多数以自筹为主,少有的组织和个人,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挥了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与相关部门联络沟通,争取了一定项目的支持,但对麋鹿科普这个长期性的工作来说是杯水车薪。如何鼓励并吸纳社会各界对科普事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业内专家表示,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科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政府主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要有所加强。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与密切配合,形成科普合力。麋鹿科普教育要逐步建立科普公共投入体系,多渠道增加科普资金来源,并鼓励并吸纳社会各界对麋鹿科普事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郭耕.北京麋鹿苑生态试验中心宣教工作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院,2010(2).

[2] 郭耕.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C].2009.

[3] 蒋志刚.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麋鹿科普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