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014-10-30杨永安张凯余全智许肖云王洁唐红军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杨永安 张凯 余全智 许肖云 王洁 唐红军

摘要:指出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学界和生态学界的广泛重视。在简单介绍了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简述了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探讨了我国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205—04

1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以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共赢的发展模式,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产业多、综合效益好、提升地方美誉度快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旅游者欢迎的第三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生态旅游已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生态学界的广泛重视[1]。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当今生态旅游已占整个旅游业市场份额的30%。

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已造成旅游区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下降,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由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旅游的载体,因此要实现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处理好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基于此,笔者在调研大量文献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并结合遂宁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现状,提出了快速、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以期为当地政府和决策部门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借鉴和参考。

2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此后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其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目前已有200多个[2]。如美国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有责任旅游;卢云亭把其定义为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内容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活动。吴楚材[3]对国内外不同概念归纳整理出有6种学说。虽然关于其概念与内涵目前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点,如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对环境负面影响小、当地居民参与程度高以及具有环境教育作用等。

我国最早开始关注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1993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并通过《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文件后,才标志着生态旅游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在我国得到确认。此后,有关生态旅游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其实践活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截止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共2349处,面积150万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处,自然保护区的年总旅游人数25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O)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地,接待入境旅游者为1.3亿人。

3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这不仅因为生态旅游对环境有积极影响,而且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两者协调、持续发展,实现共赢,在当今社会显得愈加重要。

3.1环境质量决定着生态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丽的源泉,山川的自然风光,田园的秀丽景色,滨海的波涛浪花,湖泊的波澜壮阔,这些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优美风景,能使人们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果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成为人们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极大破坏了人们游玩的心情,降低了生态旅游的价值。因此环境质量决定着生态旅游价值,只有环境美,旅游才具有价值。

3.2生态旅游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3.2.1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为了增加当地旅游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旅游开发部门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区环境,使得旅游区风光优美、空气清晰、景观协调、气氛融洽。另外,通过建设垃圾填埋场、绿化街道、修建道路等措施,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为景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景区的形象。

3.2.2缓解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我国西部的旅游景区大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是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吸纳劳动力数量大,劳动转岗适应快等特点[4]。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治安,缓解传统产业与自然环境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可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的关系,从而保护了环境,促进了旅游资源和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是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目标[5]。

3.2.3提供环境保护资金

财政拨款是我国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当地政府财政拨款金额往往不足。与国外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投资额度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5,100hm2仅有0.5美元,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管理费用和建设费用的缺口分别占需求额的26%和60%[6]。正因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景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然而,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为景区开辟了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为提高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4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endprint

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而且他们还从中获得益处。因此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提高公众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来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并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

因此,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旅游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其关键在于找到开发生态旅游和保护环境间的平衡点,实现生态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双盈。

4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较晚,人们对生态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无烟工业”的观念依旧流行。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大多还“重开发,轻保护”。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滥用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许多部门急功近利,在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开发,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轻视甚至不进行环境保护,采取粗放式开发模式,对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破坏。例如香格里拉县的地下温泉是近代温泉形成的典型地质景观,极具观赏性和科考价值,景区内的喷气孔尤为罕见。但开发过程中,在不了解喷气孔的地质构造情况下,开发者企图将喷气孔变为“桑拿浴”,结果严重破坏了稀有的旅游地质景观。

4.2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正变得如火如荼。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砍林,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或水源枯竭,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失调。有些景区为了追求利益,盲目扩大旅游区面积和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面积达300多km2,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而我国泰山、华山以及峨眉山等名山,均修建了现代化的索道。索道的建设使游人易集中于山顶,导致自然风景区原貌的破坏,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4.3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应规划和管理,再加上国民环保意识较差,致使景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上的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也有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据旅游区提供的资料显示,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标准。据“人与生物圈”国际委员会统计,近年我国有1/5的保护区由于生态旅游而横遭破坏、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的保护区出现水体污染、11%的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61%的保护区存在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7]。

4.4景区环境容量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旅游区环境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和旅游人群承接能力,都有一定限度。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不仅会损害景区,而且易发生安全事故,降低游客对景区满意度,不利于景区持续和健康发展。如去年国庆期间,九寨沟景区就发生了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变成“上不去、下不来”的“死胡同”。此外,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0月2日故宫接待游客人数高达17.5万人,超过游客量上限一倍还要多,景区游人如织,拥挤严重。

4.5当地居民参与程度低

造福当地居民,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之一,但目前这种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当地居民有效参与程度低,借旅游促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是当地政府财政拨款不足,制约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影响着当地居民创收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在招商过程中经常让利较多,难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

5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5.1完善法制法规,增强执法能力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公约和条约[8]。严厉惩罚违反法规的开发和破坏环境行为,使违规者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探寻旅游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5.2加强环保教育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政府部门,对于生态旅游内涵及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认识,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的环保教育工作。主要对象包括景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导游和游客。通过环保教育,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动,做到休闲娱乐、环保两不误。另外,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还要采取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且注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加强实践,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强化教育成果[9]。

5.3科学研究,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时,不仅要统筹兼顾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环境质量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地论证和评估,把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合理度,有计划开发,尽量将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10],同时要做好开展生态旅游所带来危害环境的思想准备,并适时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此外,由于生态旅游是个“外来事物”,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不能机械套用,实行教条主义。在尊重其本义前提下,针对我国的现实问题,在具体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我们也要广泛借鉴别国经验,特别是教训,尽量少走弯路。

5.4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境监测endprint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分析、预测和评估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时,既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布局设施和生态平衡等因素,又要尽量减少实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通过环境影响评价,采取有效措施,如控制游客数量、规定旅游路线、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避免游客对景点破坏,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维护景区安全。环境监测不仅可反映旅游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而且为下一步旅游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决策部门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防治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态监测。

5.5科学合理确定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

各景区要科学、“理性”地论证自身接待能力,探索人性化管理方式,并对景区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11]。各景区可借鉴国外预约的做法,在游客到达之前就做好准备,进行疏导,对景区游客人数、交通住宿条件等信息及时公布,一旦发现游客超出饱和量,就要进行调节,采取延长景区开放时间、科学组织游客买票进入、适时限流等措施。此外,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游客配合景区管理,遵守景区游览秩序,让旅游真正“游”起来。科学合理确定环境容纳量,控制游客人数,即控制旅游活动开发规模,这对于景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2]。

5.6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支持他们创业

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这些地方的生态旅游业,可吸纳当地居民就业,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在符合景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可配合景区管理部门,扶持当地居民开办与旅游相关的项目,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桂林漓江冠岩风景区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景区管理部门帮助下,景区所在地草坪乡居民依靠“农家乐”旅游,使其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6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生态旅游概念;接着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其次着重介绍了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的结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生态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间的平衡点;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断加深和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正确处理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再结合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这种旅游形式在未来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天成,高俊卿,郭俊雄,等.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505~510.

[2]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3.

[3] 王献溥.生态旅游一新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J].植物杂志,2000,(2):3~4.

[4] 粟海军,马建章.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17(2):866~871.

[5]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6] 段华勇.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问题初探[J].旅游论坛,2010,3(2):188~193.

[7] 姚野,高吉喜,韩永伟.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中国发展,2008,8(2):85~88.

[8] 蓝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2,(4):46~47.

[9] 刘洋,吕一河,陈利顶,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71~779.

[10] 钱澄.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法律保障[J].中国环保产业,2002,(11):15~17.

[11] 刘青,王智,钱谊,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11~15.

[12] 蔡志林,张新明.平原湖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探讨[J].绿色科技,2011(7):46~47.

[13] 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89~396.

[14] 张雅梅,朱玉芳,李若凝.生态旅游的景观干扰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99~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