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景观重建和优化的构想

2014-10-30潘延宾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建设

潘延宾

摘要:指出了快速城市化和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要求我国必须从国土范围内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建设乡村景观。总结了欧美后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建设中国乡村景观的时机提出了建议,并结合中国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提出了乡村景观改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景观;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153—03

1研究的迫切性和中国乡村景观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城市和乡村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使我国的乡村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具有乡村景观特色的特质逐渐消失。比如江汉平原一带的低山丘陵地,自然起伏的小山上密布大小不一的梯田,田埂上自然生长着野生乡土植物和与之伴生的小型野生动物,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些地方正被推土机粗暴地夷为平地。另一方面,现存的景观要素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例如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正逐渐被“小洋楼”取代,中国各地的乡村建筑不再具有历史和地理以及人文所赋予的符号意义。而乡村的河道受到严重的污染,水生生物大量灭绝,农业耕作模式也使得自然河道的两岸植被不再具有自然廊道的特征。林地逐渐消失或者受到农业耕作的影响正变得物种单一。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毛竹的经济效益较大,湖北咸宁的农村居民正大量地砍伐山林种植毛竹,竹林的出现使得以毛竹为建群种的自然山林由于郁闭度过大和下层干枯的竹叶过厚,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看似茂密的山林,生态状况其实恶化严重。又如西双版纳的很多山地由于种植单一的橡胶林,造成群落结构单一,植物、昆虫多样性的严重下降导致林鸟缺乏食源,产生了被当地群众称为“绿林无鸟飞”的景象。

2后工业时代的乡村景观及其发展

欧美国家的乡村景观和生态状况在工业化时期也曾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当然生态恶化的情况首先出现在工业集中的城市,这直接导致了19世纪中叶现代景观设计学在美国的创立,涌现了唐宁和奥姆斯特德等大师为新学科新职业摇旗呐喊。而后是市郊和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林地的大量消失,河流日益受到更为严重的污染。童年生活在苏格兰格拉斯哥郊区的美国著名生态景观学者Ian McHarg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的。这也导致20世纪中叶之前景观生态学的兴起,还出现了以McHarg为代表的一大批生态景观学理论家和实践者。

而今,经历过工业时代的洗礼,已经进入后工业低污染时代的欧美国家,已经结束了城市化进程。德国、荷兰、捷克、英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国从20世纪中叶开始纷纷出台了大量自然和土地保护的相关方案,对城市化完成后的土地进行重新整理和规划,这使得人口相对稳定,城市和乡村的布局趋于稳定的后工业乡村呈现出新的景象,田园风光在人们的改造之下变得异常旖旎迷人。还有部分较为集中的农业区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比如以生产葡萄酒和香料 植物为主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图1、2)和以盛产橄榄油著名的意大利托斯卡纳山区(图3、4)。历史的积淀遗留下来的庄园,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自然风光使得这些 区域从历史和现代农业耕作的结合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而普通的乡村景观,人们也可以看到自然优美的农田中镶嵌着自然茂密的树丛,农田整饬,耕作精细,林地或者乡村道路的边沿时常有依存于林地的小鹿等哺乳动物或者在工业时期的农村已经消失的大型鸟类休憩取食。路旁的标识牌也会提醒过往的司机注意躲避以免伤害到穿行于道路的野生动物。

3后工业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

德国学者W.Haber在德国景观规划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以GIS与景观生态学应用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化体系(Differentiated Land Use,DLU)为德国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起到了重要作用。荷兰人H.N.Van Lier与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了“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ISGMUL)。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捷克景观生态学者Ruzicka和Miklos在总结了已有的规划方法和模型之后,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LANDEP,包括综合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景观组成要素的系统调查和分析、景观样地的生态评价和优化的土地利用建议等内容。美国著名学者福曼(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和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

中国农业大学刘黎明教授在其多年的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乡村景观规划》作为学生教材(2003年),同济大学刘威博士于2007年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出版了《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规划设计方法。

4中国乡村景观改造分析

4.1探讨中国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可能性

我国沿海部分发达地区已逐步进入到后工业时期,经济生产模式和居民生活要求的变化,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兴起,都要求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改造。同时,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的闲置和劳动力现状的变化,为政府调控土地,重新布局农村土地使用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已有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正趋于完成。如珠三角地区已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以保护区域生态为主要目的的“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并已完成了部分地区的建设工作。而有着大量水网的江浙长三角地区一方面可以先于其他地区完成城市化进程并进入后工业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水系受到最为严重污染的地区,迫切需要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改造。而部分新开发地区,如海南响应国家号召的“兴建国际旅游岛”,作为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农业的示范区域,海南一开始就将规划格局定位于后工业产业模式,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区域景观优化。endprint

4.2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必要性

工业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经济上已经较为领先而物质和精神要求较高的城市已经有大量的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生态学者、环境保护主义者一起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改良城市的生态环境。然而,作为有着更大地域面积的乡村也因为工业化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改造乡土景观,使乡村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和谐共存也变得日益迫切。

4.3中国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1)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日益成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基础。当代欧美国家已在这方面有过很多积极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乡村景观的规划是涉及国土安全格局的重要部分,人们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利用现代遥感和卫星技术,使用“3S”技术统一规划国土用地布局和乡村景观。欧美国家的绿道规划设计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着手整治乡村景观规划的办法。通过先保护和利用绿道,先期构建完成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能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优化打下基础。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华南部分地区的绿道规划,在国内吹响了生态规划的号角,深圳的滨海绿道甚至给许多外来观光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人们可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轻松地通过绿地在东莞、深圳市区、惠州淡水和宝安区等地之间游览。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绿道规划建设,逐渐形成系统合理的网络并进而将之与各种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立法来保障它们的存在。

(2)利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土地重置的有利契机,由政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村土地进行重新布局,合理增加生态林地和原生生物保护地。在保护国家要求的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乡村建设用地重新划定,收回空置建设用地划为生态林地。通过政府引导和合理的法规限制农村宅基地的人均占有面积。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区有着较多的防护林地,但是林地的物种构成单一,人为干预严重,尚起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在重新的规划布局中,重新设计防护林地的群落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方面日本学者宫胁昭发明的“宫胁造”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3)现在中国农村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和引导,使新规划建设的农业观光园布局合理,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后的观光农业园和现代新农村在未来可成为乡村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建设部门组织建设的试点新农村,未真正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也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没有实际意义。

5结语

中国乡村景观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但建设的高峰并未到来。我们在准备迎接后工业时期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且先讨论之,试探之。为建设一个未来优美的、充满诗意的、惬意的、一个真正的生态的理想人类家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 刘滨谊.现代景观归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 刘滨谊,俞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79.

[10]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2.2民俗风情开发endprint

4.2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必要性

工业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经济上已经较为领先而物质和精神要求较高的城市已经有大量的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生态学者、环境保护主义者一起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改良城市的生态环境。然而,作为有着更大地域面积的乡村也因为工业化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改造乡土景观,使乡村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和谐共存也变得日益迫切。

4.3中国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1)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日益成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基础。当代欧美国家已在这方面有过很多积极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乡村景观的规划是涉及国土安全格局的重要部分,人们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利用现代遥感和卫星技术,使用“3S”技术统一规划国土用地布局和乡村景观。欧美国家的绿道规划设计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着手整治乡村景观规划的办法。通过先保护和利用绿道,先期构建完成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能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优化打下基础。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华南部分地区的绿道规划,在国内吹响了生态规划的号角,深圳的滨海绿道甚至给许多外来观光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人们可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轻松地通过绿地在东莞、深圳市区、惠州淡水和宝安区等地之间游览。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绿道规划建设,逐渐形成系统合理的网络并进而将之与各种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立法来保障它们的存在。

(2)利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土地重置的有利契机,由政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村土地进行重新布局,合理增加生态林地和原生生物保护地。在保护国家要求的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乡村建设用地重新划定,收回空置建设用地划为生态林地。通过政府引导和合理的法规限制农村宅基地的人均占有面积。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区有着较多的防护林地,但是林地的物种构成单一,人为干预严重,尚起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在重新的规划布局中,重新设计防护林地的群落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方面日本学者宫胁昭发明的“宫胁造”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3)现在中国农村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和引导,使新规划建设的农业观光园布局合理,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后的观光农业园和现代新农村在未来可成为乡村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建设部门组织建设的试点新农村,未真正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也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没有实际意义。

5结语

中国乡村景观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但建设的高峰并未到来。我们在准备迎接后工业时期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且先讨论之,试探之。为建设一个未来优美的、充满诗意的、惬意的、一个真正的生态的理想人类家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 刘滨谊.现代景观归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 刘滨谊,俞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79.

[10]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2.2民俗风情开发endprint

4.2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必要性

工业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经济上已经较为领先而物质和精神要求较高的城市已经有大量的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生态学者、环境保护主义者一起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改良城市的生态环境。然而,作为有着更大地域面积的乡村也因为工业化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改造乡土景观,使乡村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和谐共存也变得日益迫切。

4.3中国乡村景观改造和优化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1)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日益成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基础。当代欧美国家已在这方面有过很多积极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乡村景观的规划是涉及国土安全格局的重要部分,人们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利用现代遥感和卫星技术,使用“3S”技术统一规划国土用地布局和乡村景观。欧美国家的绿道规划设计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着手整治乡村景观规划的办法。通过先保护和利用绿道,先期构建完成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能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优化打下基础。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华南部分地区的绿道规划,在国内吹响了生态规划的号角,深圳的滨海绿道甚至给许多外来观光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人们可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轻松地通过绿地在东莞、深圳市区、惠州淡水和宝安区等地之间游览。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绿道规划建设,逐渐形成系统合理的网络并进而将之与各种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立法来保障它们的存在。

(2)利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土地重置的有利契机,由政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村土地进行重新布局,合理增加生态林地和原生生物保护地。在保护国家要求的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乡村建设用地重新划定,收回空置建设用地划为生态林地。通过政府引导和合理的法规限制农村宅基地的人均占有面积。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区有着较多的防护林地,但是林地的物种构成单一,人为干预严重,尚起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在重新的规划布局中,重新设计防护林地的群落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方面日本学者宫胁昭发明的“宫胁造”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3)现在中国农村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和引导,使新规划建设的农业观光园布局合理,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后的观光农业园和现代新农村在未来可成为乡村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建设部门组织建设的试点新农村,未真正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也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没有实际意义。

5结语

中国乡村景观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但建设的高峰并未到来。我们在准备迎接后工业时期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且先讨论之,试探之。为建设一个未来优美的、充满诗意的、惬意的、一个真正的生态的理想人类家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 刘滨谊.现代景观归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 刘滨谊,俞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79.

[10]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2.2民俗风情开发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