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绿道的功能性研究

2014-10-30李朦朦吴远翔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李朦朦+吴远翔

摘要:指出了城乡绿道可以解决城乡空间连接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解决城乡人居环境问题的首要途径,此外绿道建设在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以查理斯·萊拖的实践研究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绿道研究,围绕城乡绿道的功能,分别从城乡绿道在宏观生态系统连廊、中观绿色交通枢纽、微观休闲游憩绿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诠释了现代城乡绿道的功能内涵,以及在新型城镇化中城乡绿道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城乡绿道;生态网络;连接度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132—03

1引言

近年来,绿道概念作为城乡建设的一大主题,受到普遍关注,城乡绿道也是解决城乡人居环境问题的首要途径。绿道这一理念起源于美国,1987年首次得到美国官方的认可[1]。查理斯·萊拖(Charles Little)于1990年较为完整的给出了绿道的定义: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山脊等)或转变为旅游休憩作用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路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敞空间。绿道主要由林荫下的人行通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与一些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店、特色餐饮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带组成[2]。美国的绿道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廊道、游憩通廊和社会文化连接通道等3个功能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其中较侧重于生态与游憩的功能[3]。而欧洲的绿道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其发展相对来说最快[4]。亚洲国家在绿道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新加坡和日本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新加坡的绿道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通廊,以及利用绿道为高密度建成区内生活的人们提供绿色休闲空间等,而日本则较为注重绿道的防灾避险功能[5]。

国内有关绿道建设的研究较少,相关理论大多引自国外绿道建设理论,其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国外绿道建设的概念理论,二是国外相关案例的介绍,三是通过概念、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得出绿道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6]。我国的绿道实践主要为国土资源绿化以及各个地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有关绿道设计建设的研究内容比较少。但随着近年来绿道作为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以城乡绿道为主要关注点,城乡绿道作为首要途径解决了困扰全球两大问题之一的环境问题中的城乡人居环境问题,同时城乡绿道建设也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最为突出。“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总研究经费7285万元,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风景园林界获得的最大的资助项目,有同济大学等20家单位参与,刘滨谊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与42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这一历时5年的科研项目。

2城乡绿道在城乡发展中的功能性作用

2.1宏观生态系统连廊功能

作为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建设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生态系统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绿道通过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生态通廊,一方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空气粉尘、防止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等。另一方面通过连接破碎化的生态斑块,作为不同斑块间生物迁徙的绿道走廊,有效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城乡绿道在第二方面作用尤显突出。以自然环境和乡村环境为空间布局的城乡绿道多为自然形成的,较少人工干预。这种自然形成的较大尺度的城乡绿道,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引领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平衡与乡镇建设。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十年的城乡发展中,趁着城镇化尚未蔓延到绿道上来,保护现存绿道,通过这些自然形成的绿色空间,为城乡发展提供绿色秩序,如若等城乡发展蔓延,绿道遭受破坏后再研究保护措施,则为时已晚,因此在生态系统的大空间层面,必须以保护绿道为先决条件。

2.2中观绿色交通枢纽功能

绿道最传统的功能在于其通道作用,是城乡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交通干道的重要补充。绿道中的各种慢行步道为城乡内人们提供了必要的出行交通条件。城乡绿道作为城乡的过渡地带,能够充分利用乡村中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环境、绿色交通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均衡互补作用,从而保护城乡绿道,限制城市的过渡扩张。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意识到,城乡绿道能够最为有效的解决城乡绿地空间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矛盾难题,即绿道是最有效的城乡绿化手段[8]。城市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其各种用地也均为有限的,我国规定新建设的城乡空间绿地率为35%。研究表明:在城市尺度上,总绿化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网状分布在较大城区范围内的“网络”绿地与成块集中分布的“片状”绿地相比,网络绿地绿化覆盖率更大、生态流动性较强、城市生态适应性较好,因此,发展城乡绿道建设可充分实现城乡建设发展中生态网络平衡互补、城乡交通完整性等。

2.3微观休闲游憩绿空间功能

人为城市的主体,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游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绿道作为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其休闲游憩功能就是通过绿道中的公共游憩设施和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利用的能够进行休闲、游憩、娱乐、健身、清洁交通、低碳出行、环保教育等功能的绿色空间。在微观层面,城乡绿道通过变换形式,为人们提供带状绿色活动空间,解决了城乡人们缺少休闲游憩空间,为城乡人们生活交流提供生态良好的带状绿色空间。由此可见,城乡绿道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休闲娱乐率空间等方面都十分必要。

3城乡绿道与城乡绿地在生态空间上的融合

城乡绿道与城乡绿地在生态空间规划上关系十分密切,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林网、水网、路网三网合一,构成城乡空间区域生态性走廊。以往的研究常常集中在绿道的建设与发展上,但如果脱离了城乡这一空间结构,只谈绿道,那么绿道是可以被理想化处理的。可以在广袤的自然风景区内规划生态理想性绿道,也可以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生态恢复性绿道,更可以在新城发展前留出生态示意性绿道,但这些都脱离了城市发展这一重要背景,城市的各个功能均要占地,绿地系统受到侵占,绿道根本得不到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与绿地系统的关系问题,是城乡绿道发展的先决条件。endprint

在空间上,以往绿地系统的规划均为静态的,只考虑一块绿地的功能,一旦被划分就很难更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发展迅猛,不断扩张的今天,提早发现绿地系统处境之危,提出应对政策,动态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以指状绿地深入城市,连接城乡空间,利用技术模拟预测绿地系统的变化趋势,在保证原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尽量增加绿道数量,以构成城乡空间上新的生态系统。

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合理应变能力,所谓合理应变即是朝着城乡空间生态的网络连接、安全格局等方面的目标,不断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组成新型网络空间格局模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拟定生态安全格局,利用城乡绿道的连通性,增强生态网络的连接度,始终把目标定义为寻求绿地、绿道空间的合理应变性空间形态布局。规划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乡绿道。

4城乡绿道建设的发展趋势

绿道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出行、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绿道的推广与实践代表了一种生态主义理念的回归,也代表了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趋向。为了让城乡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则应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理环境、植被现状、动物栖息地以及微生物等的生活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平衡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理念进行城乡绿道的规划、选线、植物配置及生态恢复管理。因此,深入研究城乡绿道的生态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借鉴国外绿道的生态规划研究,结合场地现状,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绿道规划及建设方面的技术规范,增强城乡绿道的通达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生态性等方面的建设,制定和落实城乡绿道养护管理的相关政策,使得城乡绿道的价值发挥的更持久,并在植物配置、生态环境修护、生态网络连接度以及城乡绿道政策的后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宣传城乡绿道的生态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城乡在绿道的可持续生态建设过程中,变得更加美丽,让城乡生活依附绿道而更加美好。

今天推广的城乡绿道不应像以往只关注较大宏观区域尺度的绿道,而应从小抓起,关注量大而面广的小尺度绿道建设。这些绿道与城乡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能体现人文的景观,提供人性的活动场所,为城乡通道赋予吸引力。此外城乡绿道在未来的建设中,不可避重就轻而应迎难而上,在城市中心区尤其是未来即将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区域,提早研究探索体现城乡绿道生态功能与地域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分别在宏观和中观尺度上发挥绿道及绿地系统的统领作用,提出以风景园林委引领的城市化。通过城乡绿道的研究实践,使城乡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人文特色、网络连通性等方面均有提高,使城乡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5结语

城乡绿道的功能性意义在于摸索出适宜城乡人们生活的理想生态环境,是对未来宜居性城乡发展的启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指引下,建设城乡绿道的进程中,应通过实践、研究,找出城乡绿道的最适发展模式。(1)城乡绿道在未来中国快速城市化、城市无限蔓延的进程中,应着重考虑城乡规划建设以及相关产业方向的调整,使得城乡绿道在城乡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2)国家意识到城乡绿道对整个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大力度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将处于风景园林实践与研究中的首要地位;(3)城乡绿道的功能多样,与传统意义上的景观美化功能不同,城乡绿道在生态恢复,生态网络连接度,生态系统完整性、休闲娱乐空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功能使得城乡绿道建设将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性的行动。

致谢:感谢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提供的意见,以及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俞孔坚.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5.

[2] Little C. 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3] Roosaare,J.,Physical geography in Estonia: bridging Westernand Eastern School for Landscape Synthesis[J].Geo-Jour-nal,1994,33(1):27~36.

[4] Sobolev,N.A.,Shvarts,E.A.,Kreindlin,M.L.,Mokievsky,V.O.,Zubakin,V.A.,Russia's protected areas: a survey and ident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problems[J]. Biodiversity Conserve,1995(4):964~983.

[5] 申超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绿道典型设计模式设计[D].广州:广州大学,2011.

[6] 仇保兴.绿道为生态文明领航[J].风景园林,2012(3):24~29.

[7] 刘滨谊.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J].中国园林,2012,28(6):5~9.

[8] 黄弥儿.7e——城乡绿道功能的现代注解[J].理论·科技,2013(10).

[9] 何昉.康汉起.许新立.等.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以广州和深圳绿道为例[J] .风景园林,2010(2):74~80.

[10] 杭夏子,郜春丽,袁喆,等.城乡绿道建设探析——以广东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J].南方园艺,2014(25):1

[11] 刘滨谊,钟元满,欧阳梓.以风景园林为引领的城市化——山地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