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可河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思路探讨

2014-10-30文继德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食用菌问题对策

文继德

摘要:介绍了玛可河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分析了玛可河林区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几点可行对策,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问题;对策;玛可河林区

中图分类号:S43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066—02

1引言

食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美容减肥等功能,具有食药两用优点,食用菌产业又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玛可河林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广阔的林地资源和丰富的野生菌类品种,这为发展食用菌栽培和野生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目前在玛可河林区已进行了羊肚菌种植的推广和研究,现已取得成功,野生食用菌的收购和加工也已形成市场,因此如何将食用菌种植、开发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林下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天然林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

2玛可河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2.1气候条件适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林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青南高原气候区,高原温带气候带。由于靠近南支西风气流造成的“红潘低压”区,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环流的控制,并受北方寒冷气候的影响,湿润多雨。据班玛县气象站测定的资料,多年来平均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29.7℃,≥0℃积温1665.8℃,共211d,≥5℃积温1397℃,共143d,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638.4mm,年均降雨天数142d,多集中在6~9月份,年相对湿度60%。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于各种低温型菌类的种植。

2.2丰富的原料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玛可河林区总面积101602hm2,其中桦类资源以及以阔叶为主的杂灌木资源极为丰富,并且当地群众又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兼有小面积的农业生产,所以大量的抚育采伐产生的枝桠和青稞秸秆为林区食用菌发展提供廉价原料,牲畜粪便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优良基质。

2.3广阔的林地和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保障

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国有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区之一,总面积15243万亩,经营林业用地面积10578万亩,其中:有林地4039万亩,疏林地528万亩,灌木林地495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4万亩,宜林荒山406万亩,灌丛532万亩,苗圃地003万亩,其他林业用地009万亩,森林覆盖率5902%。非林业用地467万亩。

玛可河林区具有开发前景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主要有:羊肚菌、黑木耳、虎掌菌、梭柄松苞菇、牛肝菌、橙盖菇等,其中羊肚菌、虎掌菌、牛肝菌属珍稀菌类,黑木耳、梭柄松苞菇、橙盖菇也是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的食用菌品种,因此广阔的林地和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保障。

2.4食用菌产业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减少盗伐林木现象

林区所处的班玛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林区内包括2个藏族乡,9个行政村,农牧民户910户,总人口0.58万人,其中劳动力 0.23万人,全林区有宗教活动点8处,僧尼800多人,占林区总人口的15%。当地群众主要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兼有小面积的农业生产,人均收入1336元,当地群众普遍生活水平低,经济来源少,盗伐林木便成为群众增加收入有效途径,而盗伐林木破坏了林区生态平衡,触犯了法律,加剧了林业执法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干群关系,所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能增加农牧民收入,而且会减少盗伐林木现象,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干群关系,服务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林区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保护与开发的新路子。

2.5羊肚菌实验种植成功,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玛可河林业局与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实验种植的羊肚菌项目,温棚种植已取得成功,实现羊肚菌亩产75kg,现已在当地进行后期的推广,在此有利的基础之上,积极倡导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大势所趋。

3玛可河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3.1农牧民的观点滞后

由于当地群众以藏族为主,长期受传统农牧业影响,思想比较落后,对食用菌产业了解少,只有少部分人有栽培食用菌的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了解食用菌栽培技术,为大面积发展食用菌带来阻碍。

3.2食用菌产业以野生菌采收为主

玛可河林区地处青川两省交界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当地农牧民群众在每年5月份采收羊肚菌,6月份采收野生黑木耳,到8月份采收牛肝菌、虎掌菌、橙盖菇、梭柄松苞菇等野生菌类出售给收购商。食用菌产业以野生菌采收为主,没有引种栽培的品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3技术力量薄弱

玛可河林业局现与四川绵阳食用菌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展了羊肚菌的林下仿生态学种植实验,虽然现阶段已经取得成功,但是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尤其是本地区技术人员匮乏、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

3.4无龙头企业,深加工率低

没有龙头企业,以小贩收购野生菌为主,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由于野生菌的季节性限制,导致产品的供货不足,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5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食用菌产业以野生菌采收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组织性,导致当地采菇农牧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

3.6地方经济薄弱,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由于班玛县地处青川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重视程度不高,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食用菌产业形成不了规模,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技术跟不上,造成产量低、质量差、销路不畅、卖不上价,挫伤了农牧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1]。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本地区优质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协调、指导食用菌生产与经营,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endprint

4对策与建议

4.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由政府牵头,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让农牧民对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有个初步的了解,对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农牧民群众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向群众展示林下食用菌种植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热情。

4.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开发当地野生品种的同时进行其他有利于在当地发展品种的实验推广,实现品种多样化、规模化、市场化。

4.3加强培训,引进技术

在现有的与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开发羊肚菌实验种植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驯化栽培本地珍稀野生菌类,同时引进推广适宜该林区的林间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成立菌种实验室和加工车间,然后在试验地进行实验种植,完成实验和种植的对接,对当地农牧民进行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林下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从而达到推广、市场化的目的。

4.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点带面,达到全面发展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应向食用菌产业倾斜,积极争取资金,着重开发羊肚菌种植与推广,以羊肚菌产业为基础,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5促进全林区共同发展,实行以林场为单位的开发模式

林业局因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下属3个适宜开发种植食用菌的林场,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形成自己的产业,完成菌种加工-种植-采收-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以公司加农户的操作模式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2]。

在王柔林场成立羊肚菌菌种培育和种植推广基地,引导农牧民进行食用菌种植和野生菌的采收加工工作,将大量的闲散人员吸引到食用菌种植和加工上来,拓宽增收渠道,从而减少盗伐林木现象,减轻对生态的破坏。

班前林场位于在玛可河林业局局址,辖区农牧民受到林场职工的影响,文化素质和修养比林区其他地区较高,这有利于进行食用菌种植和加工的推广,因此在班前林场成立食用菌种植的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对提高农牧民的种植技术十分必要。班前林场还由于具有地域优势,可成立食用菌贸易中心,从而使资源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优势。班前林场辖区野生羊肚菌、牛肝菌、虎掌菌、橙盖菇、梭柄松苞菇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可建立种植和加工基地。

友谊桥林场辖区桦树林分布较广,这为适合阔叶树林生长的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黑木耳、花菇、香菇、林芝等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原料之一。因此在友谊桥林场进行以羊肚菌种植为主,进行其他品种研发和推广,完成产品的多元化。

4.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开放促发展

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招商引资的重要性,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招商引资的战略,多种招商方式并举,广泛的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出本地区特有的虎掌菌、羊肚菌等名贵食用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食用菌产业链。

5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对菌类的需求越来越多,食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林区发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玛可河林区进行食用菌开发势在必行,也是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更有利于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减少当地农牧民对天然林资源的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 刘作社.凤阳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2(8).

[2] 韩吉梅.互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食用菌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