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磐安县经济林基地现状、原因和对策

2014-10-30陈星高黄红宝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济林富民现状

陈星高+黄红宝

摘要:指出了经济林是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对山多地少且贫困问题比较特出的山区来说尤为重要,磐安自复县以来同其他地方一样为发展经济林作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该县现状,从经济林发展的纵向和横向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林;富民;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1磐安县经济林发展现状

1.1发展经济林基地背景

经济林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国家、省、县、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山区经济。经济林,为实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重大调整、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利的宗旨,寄托着农民们渴望早日脱贫致富、建设秀丽家园的美好愿望。浙江省内慈溪、温州、仙居、兰溪的杨梅,常山胡柚,金华的源东大白桃、乒乓葡萄,奉化的水蜜桃,安吉的毛竹、食用笋产业,临安的山核桃、食用笋、毛竹产业,诸暨市香榧、食用笋、花卉苗木、银杏等等,举不胜举。经济林已成为浙江重要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鼓起了农民腰包,富了一方山水。

1.2磐安县为发展经济林的成效分析

1.2.1县委、县政府在产业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1983年,磐安恢复县制后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发展水果生产的若干意见》文件,20世纪90年代,县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经济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文件,《关于1995年乡镇工作目标考核的意见》规定;2001年,县人民政府下发21号文件《关于加快实施退耕还林的若干意见》,2002年以来,县委连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文件。特别是近年来业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经济林产业发展。

1.2.2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的协同合作

2002年,县政府组织各区域水果历史现状调查,全县有水果2519亩,品种有红心李、板栗、杨梅、柑桔、香榧、柚、桃、苹果、青枣、杏等。据2008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经济林面积为12万亩,竹林15万亩,经济林品种为油茶、香榧、油桐、乌桕、板栗、枣、柿、银杏、杨梅、山核桃、猕猴桃、杜仲、棕榈、漆树、柑桔、茶、桑、果园、其他。经济林基地建设,无不倾注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2.3经济林成效不明显

经济林在磐安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并不明显,据最近调查资料,发展面积最大的板栗保存量最多,约1.6万亩,但大多疏与管理,产量低,平均年产量不足50kg;万亩杜仲、厚朴基地和原来的油桐、乌桕、漆树、柑桔、山核桃、枣基地已基本消失;万亩食用小竹笋基地保存不到300亩;3000亩左右的银杏基地现保存1000多亩,近6000亩的猕猴桃基地除大盘山外,大都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可圈可点的有老祖宗留下的古香榧有较好产值,油茶在仁川、方前两镇保存较好。

磐安县发展了近30年的经济林,县委、县政府不满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并不明显;农民更不满意,有的农民甚至将这一切视为政府的瞎折腾、劳民伤财,抵触情绪大,“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致使“年年造林不见林”,不管是“千元山”还是“金带子、银带子、绿带子”,有的依然成为农户的玉米地、蕃薯地、元参地;职能部门和有的乡镇归结为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跟不上形势,“帮你娶了媳妇,还要帮生孩子?”的反问就是代表;有的认为是经济林选择的项目品种有问题。

2原因分析

2.1没有真正认识林业是弱质产业规律

林业是弱质产业,经济林是弱质中的弱质产业,其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投资时间长,见效慢;靠老天、靠年成;要适地、适树、适人,不符合适地、适树要求致使失败的有:方前山东大红石榴、尖山加州李、布朗李等基地;适人即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基础、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市场化程度等影响,食用小竹笋、银杏、杨梅等基地就存在这方面问题;需要林业科技提供全程服务,即从项目的选择、品种的优选、种子种苗的培育、栽培、抚育管理、采收、贮运、深加工、包装;需要产业协会和产业孵化,即经纪人员的培养和市场的开拓,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对经济林产业的弱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磐安在发展经济林中缺损了多个服务环节。

2.2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是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障碍

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也很薄弱。在领导干部新旧更替前后,为了凸显近期短期的经济效益,急于树立政绩,往往新官上任三把火,制造另一种形式上的眼球经济。经济林发展的冷热存在着不良的政治诱因和政治动因,领导三年、五年一变,发展的经济林品种也为之一变,基地也为之一变。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政绩考核制度使经济林的许多好项目功亏一篑。

2.3没有充分认识经济林开发的主体是农民

经济林开发的主体是农民。然而,现行的经济林发展机制,是国家、省、县三级政府层层下指标、拨资金,县职能部门再下到乡镇到村并组织实施,再由县、市、省、国家组织考核验收的办法;从实践操作上看,发展经济林大都以县职能部门、乡、村,或村、乡、县职能部门,这两种方式使政府和职能部门成了经济林开发的主体,农民利益某种程度上受到侵害。小竹笋基地,杜仲、厚朴基地,银杏基地、杨梅、梨、李基地,和其他彻底被毁坏基地的矛盾焦点正源于此。

2.4没有充分培育经济林产业市场

发展工业需要孵化,发展经济林同样需要孵化,即充分培育经济林产业市场,分析磐安县多年来的实践,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为完成造林任务而完成任务,为应付上级考核而应付,对农民如何能从经济林项目中增收,却考虑得不多,有的甚至认为,“帮农民娶了媳妇,还要帮生孩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少有地方政府去培育经济林“经纪人”,把经济林产品推向市场。当然有些经济林产品有现成的市场,如:茶叶(有新昌市场)、药用经济林(有药材市场)等,但更多的品种的发展阶段是没有现成的市场的,如我县的小竹笋基地,猕猴桃、杜仲、厚朴基地,银杏基地,板栗、枣、柿、杏、桃、杨梅、梨、桃、李基地等。endprint

2.5科技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定位不明确

磐安县有科技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在众多的汇报材料中是最齐备的。纵向,从农村的乡土林技员、乡镇林业站、县技术推广站,一直到省、国家林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横向从农、林、牧、付、渔、科技、科协样样齐备。但少有专门的科研人员,少有专项科研经费,少有针对性和自己的研究项目。因工资、人事隶属关系,乡、镇林业技术员大多不专业从事林业工作,更谈不上为经济林基地提供系统的服务了。不管是乡镇或县里的林业技术员的立足点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应付考核。林业技术干部的科技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较低。

3发展对策

3.1真正认识经济林的弱质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林基地建设

林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一个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一个严重滞后的薄弱产业,一个兼有生态、社会效益的资源限制性产业;但经济林产业在山区具有其他短、平、快项目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它不仅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须品,而且对农民增加收入、减少生产性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变生存状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占三分之二国土、三分之一人口的山区有其积极意义。

用科学发展观制定2006~2025年《磐安县经济林发展规划》,明确经济林产业总的思路:即以富山富民富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名特优品种,形成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整体推进磐安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建立相应的考核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办法

(1)欠发达山区经济林产业发展程度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贯切落实情况,体现执政能力建设。考核的着眼点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为山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就是政绩;前任发展的项目,后任必须接着干,前任失误了,后任发挥才能把它修正了,走上了正确规道,也是政绩;后任在前任的基础上扩大成果,那更是政绩。经济林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发展发展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接力棒精神,政绩考核应考虑这些特殊性,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2)建立经济林长效考核办法。根据经济林生长规律,改变当年栽,当年一次考核方法,建立根据经济林品种的生长期来决定考核期限,经济林的生长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么整齐划一,一次或二次检验就行了。经济林生长期长,每年都有适者生存和自然蹈汰,因此,应让经济林弥补每年淘汰部分,直至成林,出效益,考核也应如此,不仅要考核成活率,而且要考核成林,考核产品质量和产量,考核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走向市场。

3.3培育和建设营林市场

(1)完善的营林市场机制要求政企职能分开,管理监督职能与技术、服务职能密切合作又严格分开,即要有营林科的管理监督职能又要有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服务职能,而不是在管理就是服务的口号下,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让政府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经济林开发主体。

(2)职能部门将营林规划、营林项目推向营林市场,向社会公开,公开政策、公开要求,通过项目工程市场确定营林主体或经济林开发业主,采用转包、山地流转、租赁、转租、入股、合伙等多种合法形式,业主自我核算、自负赢亏、较好的覆行合同。行政职能部门对合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监督,让每一块经济林基地都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解决一年栽、二年砍、三年挖问题和农民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相兼顾问题。

3.4培育孵化经济林产业市场

(1)经济林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做大做强必须培育孵经济林产业市场,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经济林产业,主动出去跑市场、找订单、推销果品、搞活流通、促进生产,既培育民间流通组织(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又大力培育农村协会组织,既为经济林生产服务,又能跑市场、找订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政府以及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一手抓优化产地生产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一手抓培育和壮大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将两者做大做强是经营现代经济林产业的核心和主体。家庭承包经营是基本的经营制度,分散的果农面对市场的变化是盲目的、趋同的,政府不能干预林农及企业的自主生产和经营活动,只有把协会和企业培育成能够代替林农成为经营的主体,使之担当组织生产,又面向市场,成为市场开拓和竞争的主体。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电子网络销售平台,与全国综合性的大网站建立密切联系,及时为企业、农民及各级政府提供市场、产销、价格等信息,通过网络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

3.5建立适应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政”、“技”分开的多层次的经济林技术推广体系,让林业技术人员姓“林”从“技”,是建立适应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

(2)制定符合经济林产业特点的科技奖励办法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安排一定的课题经费,鼓励技术人员从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先进的技术和本地实际结合的过程,出台鼓励政策,让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培养经济林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合理,理、工、文溶为一体,坚实而较宽的基础理论,能够适应经济林生产、加工、流通工作的林业科技人才。

(3)完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服务队伍,推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林业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应用,收集整理和保存种质资源。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参考文献:

[1] 祝光耀.我国经济林生产形势存在问题和对策[J].经济林研究,1990,8(2):1~4.

[2] 乔培瀛.山东经济林发展探讨[J].经济林研究,2005,23(2):81~85.

[3] 肖正东.安徽省果树生产结构现状与发展建议[J].经济林研究,2005,23(2):76~80.

[4] 董春耀.关于加快经济林复合型人才培养之浅见 [J].经济林研究,1990,8(1):91~93.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林富民现状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让富民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生态理念的经济林建设研究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
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