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阳县长江生态建设成效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探讨

2014-10-30龚诗美徐峰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成效林业

龚诗美+徐峰

摘要:指出了建设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分析了云阳县域自然生态概况及生态建设成效,探讨了生态建设中的创新措施,为云阳县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长江生态环境;成效;发展建议

1县域自然生态概况

云阳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供水调蓄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是目前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

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向山地过渡地带,重庆市东北部,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幅员面积3649km2,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68.1km,长滩河、汤溪河、磨刀溪、澎溪河从南北两岸汇入长江,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大坡陡,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云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以紫色土和山地黄壤土为主。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针林,以马尾松、柏木为主。该县内河属长江流域上游干流区,水系网格状分布,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0万kW。库区蓄水后水域面积超过1.34万hm2,水资源较为丰富。

2生态建设前的主要问题

2.1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云阳县江河沿岸土层浅薄贫瘠,森林覆盖度低,分布不均,植物群落多样性差,仅有少量成片松柏次生林及人工林,且多为低效林,荒山多以低矮灌草为主。2000年全县林地面积11.87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31%。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该县长江沿岸最大人工常绿柏木防护林8000hm2的“领袖林”(1958年毛主席来川视察经云阳时看到光山特指示造林),成林之初年蓄水100万m3,每年能阻止40万t泥沙入江,曾对两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恢复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为柏树纯林,生物多样性缺乏,1988年遭到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 (俗称柏木叶蜂)的危害,迅速漫延至使死树面积达1400hm2,成了光秃秃的“火烧林”,多年来虫情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长江流域沿岸地质环境、森林植被、道路修建、移民耕种等因素,导致滑坡垮塌地段多,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该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681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3.5%,每年进入长江流域的泥沙约397万t。

云阳县人口较集中,人地矛盾突出。按三峡库区175m水位蓄水,全县淹没面积达123.58 km2,库区大量肥沃的耕地被淹没,使后靠移民户人均耕地不足0.5 亩,部分村民不足0.3亩,其耕地零散、坡度大、质量差,村民为增加收入,复种指数加大,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其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水污染程度加重。

2.2消落区生态安全及水体污染严重

云阳县库区消落区(145~175m水位)面积达37km2,位于重庆库区消落带面积第3位(开县、涪陵),该区域水淹前为耕园地、河滩地、居民用地、裸露岩石等。自2008年11月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成功后,自然形成了冬季蓄水夏季泄洪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因受江水的消涨及季节性洪水交替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崩塌型地质灾害;加上沿岸村民耕种、渔民网箱养殖,其化肥、垃圾、填挖土壤及饵料等污染物,以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随着水库蓄水进入长江,其中含有大量的磷(P)成份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曾在2008年爆发长达20km的河段大面积浮萍和水葫芦。水体富营养化使鱼类生存受到威胁,导致居民饮用水受污染,甚至危及三峡库区水质安全。

消落带的治理修复列入国家三峡库区生态屏障“7+1”试点项目,如何保持水土与排浊蓄清一直是消落带生态保护的技术难题,生态造林方向是必然选择。如何筛选大量既抗冲刷、夏季耐旱冬季耐淹、适应消落带生境,又能固土的水陆两栖植物,成了消落带生态治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之一。

3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2000年至今,全县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造林绿化得到长足发展。长江两岸植被恢复、保土固土、涵养水源、稳定库岸等功能初步凸现。据统计,到09年底,全县森林面积157万hm2,比10年前增加近6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3%,一跃成为重庆市森林资源强县之一。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64%,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65%,居长江沿岸区县首位。近年来,县内库区地质环境总体稳定,水土流失已呈减少趋势。每年可减少入江的泥沙近27 万t,长江云阳段水质总体保持Ⅱ类,次级河流水质保持Ⅲ类,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5d,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正在逐步形成。

2000年前,长江南岸的盘龙街道四民村还是光山秃岭、植被稀少的典型特困村之一,全村单身汉多达42人,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2002年起四民村抓住退耕还林,长江绿化、生态屏障,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初步形成了环境优良、经济发展、自然和谐的新农村。现今的四民村是“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2011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图1为云阳县盘龙四民村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

3.1紧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1.1退耕还林工程,奠定生态基础。

2000~2006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覆盖所有乡镇林场。工程共实施面积近8万hm2,占县幅员面积的22%。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2.75万hm2,荒山造林4.39万hm2,封山育林0.6万hm2,灾后重建0.26万hm2,累计总投资达到10亿元(年均投入近1亿元)。目前,退耕地已基本郁闭成林,尤其是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物种多样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强大的生态基础(图2)。

3.1.2长江绿化工程,优质森林资源量迅速增长

(1)“领袖林”的持续治理。2000年,“领袖林”的修复纳入长江森林工程,经国内外专家多次实地调研,确定“改造林木结构、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自身免疫”防治方案,采取以“抽针补阔”为主的营林措施,逐年对生长密集的柏木林带适度疏伐,间种阔叶树种,营造稳定混交林,切断害虫生态链。经连续几年的低效林改造,间种柑橘、龙眼等经济林木,并利用轻型直升飞机撒药杀虫,现今虫情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库周绿化工程。2004~2007年全面实施三峡水库库周绿化工程,项目涉及境内长江沿岸10个乡镇,库岸线长70km范围内造林。共计完成建设规模1.47万hm2,其中造林绿化0.74万hm2,基本农田建设0.73万hm2,总投资1.29亿元。建立了莲花等3个乡镇示范段高标准示范林173hm2及纪念园绿化造林20hm2。

(3)生态屏障及双井寨生态修复工程。2009年3月,正式启动包括沿长江第一层山脊线至海拔175m库区水位线间生态屏障区建设,同时进行位于长江与澎溪河交汇处的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双井寨生态修复建设。两年时间内全县完成长江两岸绿化工程236万hm2,长江干支流绿化160km。双井寨项目建设面积75万m2,栽植各类乔木、花灌木15万余株。

3.2多措施治理水体污染

3.2.1取缔养殖网箱,开展鱼类增殖放流

高密度投放鱼苗和大量投喂人工饵料导致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县境内长江干支流域共取缔3400多个网箱及栏网;对渔民自行拆除的予以补助,对鱼苗采取政府回收放流、销售、转移等方式处理。再就是利用人工增殖放流滤食性和草食性的鱼类,抑制藻类“水华”发生和浮萍爆发性生长。云阳县已多次在长江及支流放流草鱼、鲢鱼等鱼苗达500万尾。水利部生态研究所对增殖放流前后水体变化分析得出,放流对鱼类种群数量恢复,减少“水华”效果明显。

3.2.2建立“清漂”突击队

遇长江上游降暴雨,云阳县境内长江支流水位猛涨,大量漂浮物集中在澎溪河高阳至双江段水域。县市政、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突击队,动用机械吊装打涝清理江面漂浮物。据估计,已清理漂浮物总量达3000t,保证了河道清洁和航运安全。

3.2.3建立乡村环保配套设施

从2004年起,全县逐年实施农村新型沼气池和库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已累计实施8000余户。主要是家庭截污“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沼气池对人畜粪便、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清洁处理。据测算,一口8m3的标准沼气池,年均产沼气358 m3,每年可省燃料等费用千元以上。再就是修建截污池(垃圾池、污水管网)、农田减污(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实现农村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3.3消落带试点修复工程

2010年引进了重庆福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库区消落带培育试验种苗。经筛选实验,发现竹柳(Salicaceae)不但生态经济效益好,还能抗寒、抗旱、抗淹、速生、适应性极强。2013年3月,在云阳县长江与澎溪河交汇水域消落带一线(海拔在162~172m)进行试点,试验面积67hm2,栽植苗木规格为地径5cm,高45m。经过一年多蓄水消涨试验,发现竹柳全淹在水下4个月后仍能生长。经实地测量,竹柳平均地径约8cm,平均苗高约7m,存活率达到95%,试点初步成功。仍需进行多个蓄水周期的试验,争取能作为三峡库区推广树种之一。

4生态建设中的创新措施

4.1创新规划“快速造林”,提出“大苗上山 栽树见绿”

云阳县特聘请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为项目作规划设计,按生态与经济兼顾,生态优先的宗旨,以“三带”为特色进行打造,即建设库岸生态景观林带、经济林带以及防护林带。配置上注重生态与经济林、常绿与落叶树、观花与观叶树的混搭,构建复合型生态系统。创新提出“买树不买苗,大苗上山”、“栽树见绿、三年见林”的快速造林方案,防护带核心区苗木米径不低于8cm。在立地条件特别差的防护林地带,强调设计适生树种,如贫瘠、易滑坡地带栽植固土力强、根系发达的刺槐与柏木混交,库岸175m水位以上的设计2m水生芦苇和10m竹林带;经济林带设计优质柑橘(我县是柑桔种植大县),实行政府购苗,群众投劳,收益归农户办法。本次造林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是我县有史以来,短时间、高强度、高效率、高成效的造林绿化攻坚战。

4.2创新提出“租地造林”,生态与民生兼顾

为破解造林土地难题,按生态与民生并重的原则,创新提出对岸带内的耕地及经济林地进行集体租用造林。实行原有成林树木(经济林)不毁,农民回收移栽后续利用,保证农民收入。如盘龙街道政府集体租用土地近67hm2,年付租金近100万元,解决了该区域内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

4.3创新提出“分层管护”体制:

建立林地林木管护制度,抚育管护是保证造林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常言说“三分造,七分管”。创新提出分层管理办法,景观带以单位托管、经果林带以专业合作社统管、生态林带以护林员专管、房前屋后实行户管;制定相应村规民约,全民参与管护。

5成果巩固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5.1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涵养生态有机结合

5.1.1坚持“生态兴县”

2013年该县被确定为重庆市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涵养三峡库区生态的重要屏障,因此坚决守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条“底线”,发展高效低耗生态产业,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推进节能降耗,合理开发利用森林、矿产、水能等生态资源,力求生态与经济“双赢”。

5.1.2加强生态道德文明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作保证,仅仅是号召和转变观念还不够,需要法律的硬约束。但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恶化与人们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连。因此,改善民生,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保护人类自身生态环境的重要捷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而要大力开展各式各样生态文明主题活动,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正确处置废弃物,注重生态环保。

5.2巩固发展生态建设

5.2.1生态建设成果巩固

一是建立林业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森林管护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封山育林。对云阳县“一江四河”上游、水库、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边远山区等实行全封,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半封,对生产生活需要的非生态脆弱区域轮封;三是将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造林全过程,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建设,如我县松材线虫病疫情对库区松木资源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防治难度相当大,是否可在造林中实施预防阻隔工程防止疫情漫延;四是消落带生态造林要寻找更多的两栖适生树、草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五是争取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据测算,目前还有45%的坡耕地面积未实施退耕还林,可退耕空间大,如能实施将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生态绿化范围;六是加大投入,对条件适宜的农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以减轻人土矛盾,使消落区耕种行为根本得到遏制;七是继续完善乡村功能配套,从人蓄饮水、清洁能源、道路环境、生态文化方面创建更多的生态美丽镇村。

5.2.2发展林业产业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林业生态产品需求,需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产业,为库区农户长效增收致富奠定产业基础。一是加大现有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复发展油桐生物质能源林开发;三是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立标准化柑橘示范园,打响“云阳柑橘”品牌,打造库区特色优质柑橘产业带。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性举措。

5.2.3生态旅游业

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是生态兴县富民一大战略。一是发展该县“一带一岭一屏障”47km2的生态区。即是两江四岸长24km的滨江景观休闲带,县城中的“绿肺”——龙脊岭生态文化公园,以江南生态农业示范区、穆龙山森林公园、龙脊山郊野公园为主的县城周围环形生态屏障。二是开发利用“高阳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库蓄水后,长江支流澎溪河与主城相距24 km的高阳镇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6结语

生态成果的巩固、科技的创新、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市民生态道德文明的提升,与全县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定位,与三峡库区坚实的生态屏障建设尚有差距,还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放眼云阳,将是“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三峡生态屏障景观。

参考文献:

[1] 刘健.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117~119.

[2] 陈祖华-长江上游水环境问题初议-长江上游及重庆市主城区治水方略研讨[J].中国水利学,2002(11).

[3] 戴会超,王玲玲.蒋定国.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

[4] 国家环境保护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6~2008年)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

[5]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水利经济,2008(1):49~51.

[6] 吴亚.建设“森林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J].林业经济,2009(1).

5.2.2发展林业产业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林业生态产品需求,需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产业,为库区农户长效增收致富奠定产业基础。一是加大现有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复发展油桐生物质能源林开发;三是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立标准化柑橘示范园,打响“云阳柑橘”品牌,打造库区特色优质柑橘产业带。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性举措。

5.2.3生态旅游业

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是生态兴县富民一大战略。一是发展该县“一带一岭一屏障”47km2的生态区。即是两江四岸长24km的滨江景观休闲带,县城中的“绿肺”——龙脊岭生态文化公园,以江南生态农业示范区、穆龙山森林公园、龙脊山郊野公园为主的县城周围环形生态屏障。二是开发利用“高阳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库蓄水后,长江支流澎溪河与主城相距24 km的高阳镇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6结语

生态成果的巩固、科技的创新、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市民生态道德文明的提升,与全县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定位,与三峡库区坚实的生态屏障建设尚有差距,还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放眼云阳,将是“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三峡生态屏障景观。

参考文献:

[1] 刘健.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117~119.

[2] 陈祖华-长江上游水环境问题初议-长江上游及重庆市主城区治水方略研讨[J].中国水利学,2002(11).

[3] 戴会超,王玲玲.蒋定国.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

[4] 国家环境保护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6~2008年)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

[5]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水利经济,2008(1):49~51.

[6] 吴亚.建设“森林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J].林业经济,2009(1).

5.2.2发展林业产业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林业生态产品需求,需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林业产业,为库区农户长效增收致富奠定产业基础。一是加大现有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投入;二是恢复发展油桐生物质能源林开发;三是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立标准化柑橘示范园,打响“云阳柑橘”品牌,打造库区特色优质柑橘产业带。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性举措。

5.2.3生态旅游业

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是生态兴县富民一大战略。一是发展该县“一带一岭一屏障”47km2的生态区。即是两江四岸长24km的滨江景观休闲带,县城中的“绿肺”——龙脊岭生态文化公园,以江南生态农业示范区、穆龙山森林公园、龙脊山郊野公园为主的县城周围环形生态屏障。二是开发利用“高阳湖泊”天然氧吧,在水库蓄水后,长江支流澎溪河与主城相距24 km的高阳镇形成一座20 km2的天然湖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6结语

生态成果的巩固、科技的创新、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市民生态道德文明的提升,与全县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定位,与三峡库区坚实的生态屏障建设尚有差距,还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放眼云阳,将是“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三峡生态屏障景观。

参考文献:

[1] 刘健.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117~119.

[2] 陈祖华-长江上游水环境问题初议-长江上游及重庆市主城区治水方略研讨[J].中国水利学,2002(11).

[3] 戴会超,王玲玲.蒋定国.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

[4] 国家环境保护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6~2008年)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

[5]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水利经济,2008(1):49~51.

[6] 吴亚.建设“森林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J].林业经济,2009(1).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成效林业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