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石羊河流域林业建设与水系改善

2014-10-30陈晓楠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林业建设

陈晓楠

摘要:指出了由于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及生态问题随着长期的积累,日益加重,对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已成为近年来政府和人民群众所聚焦的热点问题。针对石羊河流域林业发展现状做了简要论述,并探讨了通过林业建设来改善石羊河流域水系状况的可能性。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林业建设;水系改善

1石羊河流域面临的形势分析

古老的石羊河流域,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已经由昔日史书中记载的水草丰美的膏腴之地,变成了今天用水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人们生产生活严重受限的地区。石羊河流域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水资源已不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地步。

石羊河全长250km,发源于祁连山的冷龙岭,河流补给来源为山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产流面积1.11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5.60亿m3,流域总面积为4.16万km2。

石羊河水资源总量为16.5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5.6亿m3,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量为0.99亿m3,水资源总量并不充沛。20世纪初90年代初,流域内的灌溉面积已达495万亩,远远超过水资源最大负担面积247万亩。这些超载面积依靠超采地下水来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地下水位每年以0.5~1m的速度持续下降。但即使这种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依然不能满足灌溉需求。并且石羊河流域内的人口密度也远远超过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的防止沙漠化扩展的适度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仅为国际公认的缺水紧张警戒线1700m3/人的44%。流域内的降水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最丰年与最枯年比值为2~3倍左右,在年内分配上,汛期水资源量所占比重大,7~9月占60%以上。特别是位于石羊河流域北部的民勤地区,年降水量仅150mm左右,蒸发量却达到了2000mm,非常的干旱缺水。

石羊河中上游各支流,普遍修筑了山谷水库和平原水库,使得下游地区的来水量不断减少。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民勤绿洲来洪水量为9200万m3,随着各支流水库的相继减成,来洪水量不断减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更是减到了2500万m3,仅为水库建成前即50年代的27%。下游地区的民勤,由于是半封闭的盆地地形,地下水位高,含水层厚,但地下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水中含盐量很高,在盆底一带,地下水开采层的矿化度高达2~4g/L,无法利用。而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长期以农业灌溉为主,又缺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大水漫灌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使得武威地区,特别是石羊河尾闾的民勤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荒漠化非常严重。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整个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北地区都会面临沙漠化的威胁,最终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将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基于以上问题,2006年,甘肃省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2007年10月,温总理提出了打好三套组合拳,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战略构想;2013年,习总书记来甘肃视察,提出了“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2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林业建设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重点治理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在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措施中以林业措施为主导。

从水系结构上,石羊河流域林业措施主要分为:上游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建设、中下游天然林草植被的恢复扩大。

2.1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

石羊河源头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周围被干旱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沙漠和盐碱地所包围,境内高寒阴湿,沟壑纵横,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受气候变迁、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1500km2的林草地被垦殖,水源涵养林仅存不足550 km2,冰川雪线上升、林草植被严重退化,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河川径流量急剧减少。

2.1.1封山育林

主要是对天然林缘外围地段的宜封荒山、残次林地、疏林地、重度破坏的残败灌木林地以及严重退化的牧地等,因地制宜,采取宜封则封,宜补则补的育林方式,天然恢复与人工促优相结合,降低和消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实行管、封、造、育结合的培育措施,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

2.1.2退耕还林(草)

对流域内与森林插花交错及林缘地带的耕地以及25°以上的坡耕地,以及自然条件差、农物产量低、群众自愿退的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达到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使森林资源集中连片分布,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2.1.3强化林地、草原

加强资源保护队伍和能力建设,强化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林权改革管理,规范木材市场与流通运输,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征乱占、乱采滥挖、毁林开垦、偷砍盗伐、乱捕乱猎等蚕食林地和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近年来,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过程中累计造林37万亩,退耕还林8.97万亩,封山育林46万亩,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80多万亩。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封山禁牧、双龙沟植被修复等生态工程项目,先后建成朵什乡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哈溪小脑皮沟石羊河流域源头植被修复技术示范区和大红沟南泥沟综合治理示范点,示范治理面积达到4.65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4.75km2,实施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11万亩。

2.2中下游天然林草植被的恢复扩大

2010~2013年,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武威市,实施了生态公益林、三北五期工程、天龙百万亩生态林基地、退耕还林、封沙育林、义务植树和特色林果、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扩大了人工造林种草的保存面积,遏制了区域性荒漠化的蔓延。

2.2.1压沙

武威市春秋的压沙造林活动主要在民勤县西线、北线及凉州区洪水河、民调渠沿线,古浪县的民调渠沿线等防风固沙的重点区域展开。按照人均压沙造林1亩的要求,确定各单位压沙造林人数,明确了各单位任务及压沙造林地段,提前做好麦草调运等各项准备工作,并抽调技术人员深入治沙造林现场跟班作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从地块落实、麦草调用、设置沙障等方面严把质量关,严格落实压沙任务。各县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压沙技术,积极推广运用“麦草沙障+梭梭”的治沙技术,收到良好效果。

2.2.2人工造林

对区域内大面积宜林荒山、林中空地、沟谷河滩、村旁、路旁、水旁等重点水土流失地段,营造水土保持林、护路林、护坡林和农田防护林,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保障农作物增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根据地域特征,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和栽培高效经济树种,采取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多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把治理水土流失同有效增加经济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石羊河的中下游地区在加大压沙造林力度的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截至2013年底,武威市共完成义务植树4337万株,封沙育林108.53万亩,特色林果业建设面积达到88.2万亩。生态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有效改善了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截止2012年底,民勤县在绿洲西北线龙王庙、西大河、老虎口、青土湖等重点区域营造生态林约26万亩,全县治沙生态林区人工梭梭林保有面积达到44万亩,形成了长达300多km的绿色长廊,成为保护绿洲的重要屏障。

3水系改善及良性发展

据甘肃省水利厅资料,石羊河流域经过3年多重点治理,下游民勤盆地局部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平均回升0553m,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2009年武威市水资源配置总量进一步削减为1836亿m3,比2006年实际用水量减少了49亿m3,减幅达21%。2012年,石羊河流域治理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完成。在干涸了51年之后,民勤北部的青土湖再现了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连续两年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3~10km2,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监测显示,2011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已回升至36m,民勤盆地多处地下水位均呈回升趋势。同时,民勤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36%,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

4结语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生态恢复,而恢复生态的重点在于林业建设。近几年来,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源头、中下游因地制宜的林业措施,石羊河流域的各大水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恢复,流域综合治理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现象说明,通过各种途径多层面地进行流域内林业建设,对改善流域水系状况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R].兰州:甘肃省水利厅,2007.

[2]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水利志[R].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3] 陈德兴.沧桑石羊河[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2014年9月1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9期龚诗美,等:云阳县长江生态建设成效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探讨自然与生态

猜你喜欢

林业建设
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方案探索
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讨论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陕北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与现代林业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