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路上

2014-10-27隋振江

中关村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海淀核心区

隋振江

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多年以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取得了一定实践经验。

近一年来,海淀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创新驱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城市治理全面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新步伐。为进一步推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我们还将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辱中央和北京市赋予我们的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

近一年来,海淀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持续创新校地、院地合作模式,着力提升区域融合创新水平。一是联合社会资本与驻区高校共建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基金。如与清华大学共建总额4150万元的“水木启程”基金;与北京大学共建“重大成果孵育基金”等;二是共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如与北京大学共建新一代大学科技园等;三是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截止到2014年7月,共建成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家企业中央研究院。

其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优化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无鸿沟、创业无障碍的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我们实现了核心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也正在建设核心区协同创新平台。截止目前,已设计完成该平台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申报指南,初步遴选平台建设运营机构,整合近20家专业园区、孵化器、高校院所及产业联盟的创新服务资源,为下一步在平台上实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构建校企联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市科委成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再次,我们加快完善金融支撑科技创新机制,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我们积极构建了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也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小贷行业相关创新试点。我们还引入科技保险扶持文化创意类中小微企业融资,推出文化创意类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创造性地建立银保共担机制等。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商用化。我们完成了海淀区技术转移与专利交易平台建设和试运行,制定了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商用化的支持政策,成立了全国首支专注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睿创专利运营基金。

我们还探索了完善项目引进和产业转移机制,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最后,我们大力完善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提升创新软环境。深入挖掘中关村“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潜力,加快对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对原有“1+10”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发布新的核心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1+4+1”政策体系。

另外,我们正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海淀高端产业的带动和对低端产业的置换引领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经过调整,海淀区累计腾退低端产业面积138万平方米,清退商户5300余个,疏解从业人员6.6万人。中关村西区通过业态调整,腾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清退商户1700个,疏解从业人员1.2万人,引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工场、清华科技园(西区)等高端业态;海淀图书城腾退业态面积约1.9万平方米,目前已升级为中关村创业大街,集聚了包括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在内的1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截止目前,这些创业服务机构已入孵创业团队339个(包括48个海归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123个,平均融资额500万元左右。举办线上线下活动96场,超2万人参与;与腾讯、IBM、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孵化器建立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业生态。海淀南部的中关村科学城地区,我们清退了原有低端集体企业3200家,腾退产业面积98万平方米,疏解从业人员5.2万人,重点建成东升科技园、玉渊潭科技商务区、玉泉慧谷科技园等乡镇集体产业园。现在,在中关村科学城地区,北京市政府先后签约授牌5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园项目,其中有48个项目在海淀区,预计总投资超过604亿元,未来将为中关村科学城打造万亿级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我们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为了加快核心区建设,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示范引领地位,我们还将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改革创新搭好服务和人才平台。要用足用好中关村和市里的配套政策,发挥好“1+4+1”产业促进政策体系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中关村管委会和示范区创新平台的紧密衔接;深化院地、校地、军地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共同建立引导基金、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创新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模式,促进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充分整合和潜力释放。要进一步抓好人才特区建设,在强化核心功能和疏解非核心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优化人口结构,下大力气留住、引进和培养核心区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二是主动承接好国家重大任务多出创新成果。要积极支持区域高等学校、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有针对性的主动承接好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承接任务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造福社会的科技成果。

三是通过跨区域合作推进产业联调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区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服务“一区十六园”联动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推广与秦皇岛合作模式,探索品牌换空间、合作共建园区等新型合作模式,完善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与合作地区联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服务平台、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等,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相关产业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实现多方共赢。

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30日在中关村讲话的一周年之际,我们总结海淀一年来走过的路,我们很兴奋地看到,中关村正走在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路上。但是,我们在不少方面和美国硅谷这样的全球创新中心还有不小的距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中共海淀区委书记)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海淀核心区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