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古不泥 独树一帜

2014-10-23杨力斌

企业文明 2014年10期
关键词:书作侧锋行笔

杨力斌

历代文人墨客都追求艺术创作中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恣意畅达表现,使其在书画创作上达到“逸笔草草”的放浪形骸状态。这是作者进入一种无我、忘我、我自为我的艺术高层次境界。

中国书法名家袁海涌笔下无论是行草、章草,还是草书,都追求“创意与法度是一组对应的矛盾关系,感情的宣泄不能放浪于法度的约束之外,既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又要随心所欲,不愈尺矩,实现与法度和谐统一”,这是一种注重书艺师古的法度却不拘泥于古人书写表象痕迹的情怀。

我们观赏袁海涌笔下的行草书系列书作,领略到如下的书法艺术情趣与意境。

书家在毛泽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行草书作中,第一个“山”字起笔敦厚壮实,令人联想到彭德怀将军质朴、沉稳、坚毅、果敢的大无畏军人气质;三个侧锋笔画各有特点,前后映照,最后一笔轻收中锋,使行笔顺利转入陡峭起落、俊逸洒脱的笔法,紧接着,又书写出急促、低沉、流变有序的章草范式。在挥毫抒怀过程中,书家或略为侧锋行笔,或以中锋行笔为主体,章草与狂草结合,线条生动活泼,呈现出音韵般的起伏变化美感。

在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句书作中,书家以侧锋为主体,将千钧之力凝聚笔端,行草结合,恣意妄为于无人之际,激情飞扬,书写出大气磅礴、地动山摇的浩然正气。

在毛泽东《沁园春·雪》章草书作中,书家开篇以侧锋行笔,任意挥毫,豪情满怀。整幅书作中锋侧锋兼用,厚重敦实宛如山崖磐石般挺立硬朗,呈现出高山大川一样的巍峨壮丽;有的又好像吟诵出时代最强音,抒发出气吞山河一样的音韵旋律;有的以中锋为主体,兼用飞白笔法;有的线条恰似尽情倾诉、低缓的絮语,滔滔不绝;有的笔画纤细劲健宛如游丝,飞针走线,来往穿梭。书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令人在赏析中领略到与毛泽东这首流芳百世词意诗境珠联璧合的完美统一境界。

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行草书作中,书家运用比较硬派的线性风骨笔力,张弛开合有序,收放变化自如,侧锋的行笔与中锋的转换自然过渡,不露做作的痕迹。

在毛泽东《读报有感》《如梦令·元旦》等行草书作中,书家以侧锋行笔为主体,无论是字体大小的书写变化,或是在中锋与侧锋的交替使用,都始终运用笔力遒劲的书写范式,呈现出壮实、硬朗、坚毅、大义凛然的气度。

在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行草书中,作品以字体变化不大的间架构成书写,笔力劲健,流露出流行书风的变异格调;在看似平淡的线条组合中,呈现出“吾善养浩然正气”的坚忍不拔气度。

沈鹏高度评价道:海涌师古不泥,注重于传承与大胆创新的探索,铸就了独树一帜的笔性。“使物象在虚实、浓淡、远近、大小的变化中,营造出灵动、传神、深远的空间意趣”。我们结合书法前辈大家对袁海涌书作的这些不同寻常的评价,自然可以领略到书家在书法艺术线性美学构成上的更多深层次理念,以及书外功夫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李万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作侧锋行笔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
徽人程瑶田对用笔“偏锋”的新解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浅析《始平公造像记》的线条立体感
英语日记一则
江苏人屠新时三幅书作丹佛亮相 美国艺术博物馆青睐当代中国书法
论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