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代化的视角设计《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4-10-23赵利剑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眼关键词?演现代化,外交新局面,中学历史教学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20-06

《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人教版必修Ⅰ“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一课,下设三个子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前两目主要述及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第三目则是介绍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果。通览教材内容,不见对60年代末外交状况的介绍,因而未能展现新中国外交史的全貌。而这一段空白恰恰是衔接《新中国初期外交》与《开创外交新局面》两课的重要内容,否则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既然新中国建国之后外交领域一路凯歌高奏,为何需要“开创外交新局面”?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新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原因,提炼外交的本质,从而初步掌握学习外交史的历史思维方法,领会外交成就的价值。笔者认为,深挖外交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以现代化的视角阐释该时期的外交成就是达成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也能揭示我国外交现代化的历程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

“外交”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核心概念,而“现代化”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所处的历史背景。所以梳理“外交”和“现代化”这两个核心概念,是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和为什么会开创如此新局面的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外交”。所谓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和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外交采用的是和平方式,主要是谈判和不同形式的对话,包括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外交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科学、艺术和技巧。简言之,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种艺术”。①

再次需要明确现代化的内涵。“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②

与外交相比,现代化要“年轻”得多。在工业革命之后,外交和现代化才并列出现。既然现代化是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外交领域自然也会受到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两者因而发生重要联系。外交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外交自身的现代化。外交是古老的国际政治行为,几乎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并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外交自身现代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理念、礼仪、职业人才、目的、实质等内涵逐渐具备并完善的过程。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十四点”演说,标志着“现代外交”的诞生。从此,国际关系进入公开外交时期,以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多边外交开始在解决世界问题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首脑外交替代职业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特点日益突出,即一国通过传媒等手段,加强外交活动,推行本国外交政策。①中国古代的外交蕴含着强烈的尊卑意识的大一统理念,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呈放射状、用朝贡——回赐方式维系的国际关系。②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在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交实现了重大转型。如成立了负责外事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外交初步与现代外交接轨;中外首次互设使馆,互派使节;西礼逐步取代跪拜礼,成为最基本的外交礼节等等。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外交进入国务外交时代,其目的就是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出发,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中国赢得平等地位和权利,其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现代职业外交人才出现。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保卫民族独立,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构成了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并奠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从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的恢复,建设的开展,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寻求对外关系的普遍发展。70年代,在经过“文革”对外交工作的巨大冲击后,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中国外交进入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大发展时期,为改革开放的开展准备了外交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配合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国改变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转而实行“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力促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在与发展中国家外交、睦邻外交、多边外交等方面建树颇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是外交为现代化服务。外交本身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主要是为维护和发展本国国家利益服务。④维护国家利益,是指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发展国家利益,是组织、推动和协调本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来往,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和提高国际地位。自近代以来,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两大历史命题。前者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得以解决,而后者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涉及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造。在政治、经济、外交三者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外交,外交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为其服务,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在上述外交与现代化的两层关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自身的现代化”与“外交为现代化服务”交集于“外交为维护和发展本国国家利益服务”,所以从外交为现代化服务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进行诠释,成为恰切的教学基本线索。endprint

基于上述理论准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外交新局面的表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理解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结合教科书提供的相关史实,分析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初步形成对“成功外交”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选材料,分析外交新局面的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概括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中国的外交应能顺应趋势,主动调整,为中国融入世界和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关键环节,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为帮助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性,可把这一内容从该课第二子目“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分离出来,单成一目,置于本课起始部分。而把教科书中的第一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内容合并为一个新的子目——“外交新局面的开辟”,意在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突出教学重点。

在了解外交新局面表现、理解其出现的原因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理性认识外交,如外交与内政的关系、外交与国际环境和形势的关系、怎样的外交是好外交等,这些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因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达成下列认识的过程:

1.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活动,艰难起步于恶劣的外交环境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全貌。

首先补充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现状。当时受国内“左”倾错误不断滋长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不恰当地以“战争与革命”作为外交工作的主题,即一方面对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另一方面则强调外交要“为世界革命、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①中国的对外宣传出现了“打倒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不恰当口号,并实际支持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内部革命,严重损害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内,甚至发生了严重的“三砸一烧”(砸印度、缅甸、印尼驻华使馆、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事件。中国的外交环境急剧恶化,几乎四面受敌。

其次,介绍当时的世界背景。

材料1:战后初期,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②

材料2: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③

在初步了解此时以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世界发展大趋势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得出“作为经济和科技均欠发达的中国,面对全球化大潮,融入世界是不二选择”这样的认识。但是,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如何?

材料3:在“文革”开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的近30个国家先后发生外交纠纷,其中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甚至恶化到断交或降级的地步。……到60年代末,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领馆由60年代初的30个锐减到6个,而中国在国外的领馆也由14个减少到5个。中国远离国际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①

所以中国外交状况急需改变,急需“开创外交新局面”。对现代化世界大背景的介绍,一方面便于学生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世界现代化大潮与中国外交恶化的认知冲突易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中国是怎样“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新”的具体表现?

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得以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

自朝鲜战争以来,美国和中国基本处于敌对状态。这既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损害了两国的国家利益。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之所以迟迟打不开局面,美国的干扰与阻挠是重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美两国都开始以一种较为现实的态度看待双方关系。美国意识到:自1949年以来敌视中国的僵硬对华政策已无法执行:为了加强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地位,迅速从越南这个“泥潭”中脱身,美国必须调整中美关系。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感到苏联对华的威胁比美国更直接和严重;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是防御苏联的最有效办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开展对外关系。

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著名的“乒乓外交”之后,基辛格于当年7月秘密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签订。在美国最终实现对台的“断交、撤军、废约”之后,1979年1月,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为何《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至中美正式建交,需要长达七年的时间?究竟哪些关键要素需要中美两国跨越?很有必要出示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4: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先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

通过“中美两国就尼克松访华发表的公告”中“双方关心的问题”引出中美改善关系的条件。

材料5: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著名的《上海公报》。……公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endprint

(1)双方各自阐述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

(2)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双方的共同点。公报强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双方声明将在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在两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反霸原则的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3)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中国方面声明了自己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方则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通过“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内容缩编”中关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提法,反映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分歧,但因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而求同存异、走到了一起。

材料6: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再次强调:

……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资料

通过分析“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提法与上海公报的异同,使学生对中国国际地位及美国对华态度与政策的变化产生深刻印象。

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符合两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开展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更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现外交突破的关键点。中美对抗坚冰开始融化,对那些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追随美国的国家产生了猛烈刺激。在第25届联大以后,一些国家即向美国表示,在下一届年会表决中国合法席位问题时,他们将改变立场,支持北京。这直接促成了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上重返联合国。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步尼克松后尘访华,则是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产物。

3.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不同评估和不同的外交战略基础上。

20世纪70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均是中国外交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阶段。但成就背后的外交理念是不同的。中国之所以在70年代取得以中美关系改善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建树,是对国际局势做了如下判断:

材料7:20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苏联霸权主义,因此应该建立一条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来打乱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推迟世界战争的爆发。这种形势分析和战略方针实际上指导了整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也成为中美关系解冻的最直接动因。①

因此,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与基辛格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一条线”设想,即搞一条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的横线,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本阶段外交新局面的打开,仍以应对战争危险、维护国家安全为基础,外交目标仍是维护民族独立。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外交成就,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也逐步改变。

材料8: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②

根据新时期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中国及时总结了前30年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大幅度地调整和充实了对外政策,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办得有声有色:

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外交活动:促进合作,发展经济。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4.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外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的结束课,有必要使学生在梳理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外交。但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一认知难点,需要为他们搭建台阶。

台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把他们提炼的因素归纳为以下表格(见下表)。

台阶2:怎样的外交可称为成功的、好的外交?

前述问题的讨论,为这个看似很“大”的问题,提供了思维的线索,也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师生很容易达成以下共识:

依托国家实力,淡化意识形态,明判国际形势,施展外交才华,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外交,即是成功的、好的外交。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从现代化视角诠释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的表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原因,并能进一步认识外交与内政的关系,认识成功外交的价值。同时聚焦核心概念备课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觉找寻理论指导、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自主深入地学习有关现代化和外交的理论,依据外交和现代化关系这一主线去精选、补充材料以建立完整的历史脉络和思维链条,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以突破重难点,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识;也是从教学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而所有这一切只能源于教师在学术领域不懈的吸收与探求,这样才能领略历史学科的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赵利剑,男,1969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四中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甘肃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例析历史知识传授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对中学历史高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