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了圆明园 不恋紫禁城

2014-10-23陈辉

读者欣赏 2014年9期
关键词:雍正圆明园灯笼

陈辉

公元1723年,雍正继位。登基后的雍正,在宫内为康熙守孝27个月之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二十七日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入住圆明园。当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雍正帝又4次来到圆明园居住,短则9天长则32天,直到阴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年根儿,雍正帝才迁回大内。

细算一下,在这一年的下半年中,雍正有82天是在圆明园中度过的,占了近一半。自雍正起,五朝皇帝在圆明园中度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成为一种惯例。据学者张超考证,雍正从即位到病逝于圆明园的11年间,累计在圆明园居住47次2314天,平均每年210天。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有246天生活在圆明园,占全年天数的70%。乾隆在58年间累计在园居住7310多天,平均每年126天(紫禁城宫居年均110天)。嘉庆住园时间年均162天(宫居年均135天)。

嘉庆之后,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时间更长,尤其是道光,年均住园多达260天(宫居年均不足91天),最多的一年达354天(有闰月)。道光时期,国力衰弱,道光宁可裁撤避暑山庄、清漪园等园林的陈设,也要保证圆明园生活起居的完备与安逸。咸丰也酷爱在园内居住。咸丰在1860年出逃避暑山庄前,住园7年,年均也达216.6天。圆明园罹劫的咸丰十年(1860年),他仍在圆明园住了212天。

处理政务

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入住圆明园当天,乾隆就向亲王大臣传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应办之事照常办理。”最初,大臣们以为雍正住圆明园就是为了游乐,并不敢向皇帝奏事。雍正不得不一再重申自己勤于理政的态度,并要求官员们也丝毫不能懈怠。为此,他专门书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正大光明殿:“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还在御案背后书写了“无逸”二字。圆明园成为继紫禁城之后,清王朝在北京的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

圆明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位于园中心位置的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在这里处理政务、举行大典。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处理国家政务。雍正帝每天的“常朝”在勤政殿举行,朝后的单独引见也多在勤政亲贤及引见楼,即后来的山高水长楼。

山高水长楼从雍正时起就是皇帝召见大臣和外使的重要场所之一,俗称“引见楼”。《大清会典》记载,上元日皇太后在正大光明殿还要专设一次筵宴,以宴赏在京的外藩王妃和公主。每年正月十五、十九日,即上元日和燕九日,凡在圆明园参加宴赏的外藩王公和各国来使,都被特允在山高水长看完火戏之后,随皇帝一起到同乐园观戏并参加宴会。

山高水长元宵烟火盛会,内容包括摔跤、马术、杂技、民乐、舞灯、烟火等多项表演。18世纪的史学家赵翼详细记述了圆明园里的各种娱乐活动:“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元宵节遍地灯笼的壮观景象更是让外国人叹为观止。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寄回国的信件中详细叙述了圆明园里盛大的“灯会”:“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的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漂荡。在所有的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的,有些则是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制成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灯笼就显得穷酸与贫乏。”

正大光明殿东侧,有五间叫“洞明堂”的大殿。每年秋末霜降后处决犯人时,皇帝都会在这里逐一核准“勾到”,对犯人的命运做最后的裁定。皇帝若表示“情有可原”,该犯就免于笔勾;若说“法无可贷”,就由秉笔大学士以朱笔勾其姓名,以示立即处决。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就在洞明堂勾到。

赏心乐事

圆明园“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亦与之无穷”。因此,五朝皇帝都是在圆明园一边处理国家政务,一边享受着园居雅趣。

在圆明园时,清帝一般每天清晨5点左右就起床,洗漱后即至勤政亲贤进早膳和处理政务。其间要接见相关官员,差不多忙到10点左右。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两点时用膳,然后接着批阅奏章。其余就是消遣、娱乐和游玩的时间了。

“标准工作狂”雍正,一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就是他的生日这天,其余每天都要上朝和处理政务。他虽然没有像康熙那样巡游南北,但并不影响他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生活乐趣。湖中泛舟是雍正十分喜爱的一项休闲活动,他常常在大臣和后妃们的陪同下,在园中的最大湖泊—福海中泛舟。皇帝泛舟的景象十分壮观,常常是一个大型船队。这些泛着金光的皇家船只,有的专门用来欣赏风景,有的用来垂钓,有的用来表演作战对打,以供湖上泛舟的皇帝观赏。每到农历的端午节,湖上的龙舟表演更是热闹非凡,和民间的景象并无二致。

雍正热衷于为自己绘制肖像,常要画师为他画一些行乐图。圆明园的美景也因此保留在了许多传世的雍正行乐图中。这些行乐图为后世留下了雍正皇帝日常休闲娱乐生活一瞥。在行乐图中,雍正皇帝既不像康熙那样总是正襟危坐,也不像乾隆那样耀武扬威,而是化身各种身份,或为弹琴的高士、乘槎的仙人,或为和尚道士,甚至打扮成洋人……

今天,我们从郎世宁所绘《十二月令行乐图》中可看出雍正的日常生活状态。12幅图按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画面以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中式园林建筑,又有西式亭台楼阁,还有中西合璧者。这套图虽不是完全写实的作品,只是画家结合了圆明园的建筑与自己的想象而创作的,但这12幅图表现了12个月的节令风俗,也展现了清朝宫廷四季节令活动的场景。

乾隆曾在《圆明园后记》中谈及对园居生活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位统治者在他完成政务、远离他的朝臣后,都必须拥有能随意徜徉、观赏、放松心智的场所。与父亲雍正无休止地工作相比,乾隆似乎更懂得去享受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良辰。

在圆明园泛舟、赏荷、观鱼、垂钓、拜佛、观稼、种花、赏雪、宴饮,构成了乾隆的日常消遣活动。乾隆喜欢写诗,圆明园的美景、人和事为他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据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统计,乾隆的诗中与圆明园有关的就达两千多首,诗中记载着诸多历史事件,比如83岁高龄时,在正大光明殿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85岁时在勤政殿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宣布归政。

闲暇之余,乾隆还会把玩欣赏字画。乾隆不仅把宫殿建造得富丽堂皇、豪华奢侈,而且收藏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和价值连城的文物。在圆明园的各个殿堂中,都悬挂着历代名家的书法和绘画。乾隆时曾编撰7部《四库全书》,其中之一就藏在圆明园的文源阁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乾隆帝迎来了他的八十寿辰。当天早上,文武大臣穿上隆重的服饰,集合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朝鲜、缅甸、真腊、蒙古以及各个回族部落的代表。盛装出席的乾隆,一一接受朝贺。

这场盛大的寿典可能是在圆明园里的最后一场真正的大狂欢。之后,清朝帝国开始走向衰落。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150多年的圆明园被付之一炬。这座壮丽的皇家宫苑和那些奢华的皇家生活,从此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此图为十二条屏中的第三幅,即三月仲月,绘雍正帝、嫔妃和文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在宫苑、水榭,观鱼、荡秋千、游骑观景等行乐情景。画面桃花吐艳,小鸟低飞,湖水荡漾,一派祥和升平的欢乐景象。画家用笔严谨,以一丝不苟的界画法绘亭台楼阁,小写意手法绘桃花,人物虽小,但造型却生动逼真。点景的桃花、异卉、飞鸟、群兔,不仅使画面富于自然生态之趣,而且打破了界画的单调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动静结合,设色富丽妍美,为宫廷豪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雍正圆明园灯笼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糊灯笼
圆明园里过大年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鸟与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