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坡地建筑设计的探讨

2014-10-21丁国玥姚杰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坡地

丁国玥 姚杰

摘要:建筑形体虽然受限于地形,但能使空间设计更有发挥的余地。坡地建筑结合地势高差设计,创造出架空层、半地下室、退台等多样空间,丰富了居住形式,同时也为建筑创造了更好的通风、采光及视线环境条件。道路交通设计虽受限于地形及建筑群体,但是蜿蜒曲折的道路交通,既是满足功能及形态组织的客观合理性要求,又可为建筑师的主观创作欲望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素材。

关键词:坡地;设计特征;建筑设计方法

1.坡地建筑的概述

坡地建筑,即建于地面不同地形坡度的建筑物。坡地建筑是基于地貌环境的一种建筑类型,与其他建筑不同,它不同于一般的一段时间,风格,流派或功能划分的建筑类型。它具有以下特性:环境形态的复杂性—坡地环境是坡地建筑生成基因之一,它的空间属性和形态特征直接影响了坡地建筑形态的组织与体现。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它千变万化,庞杂浩繁,因而很难准确地以某一种方式加以分类。坡地建设用地常采用坡度为5~25%的坡地,其建筑的接地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地性、节地性、通达性和安全性等人居环境的条件要素。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使人们享受自然景观的美妙和山水的灵动气韵,为久居喧嚣的都市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同时坡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形态也给予了建筑师无限的遐想,给大自然增添了生动景观。因此,坡地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2.坡地建筑设计的特征

2.1高度和空间: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择高处而居”,以抵御外敌和防洪涝侵袭。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甚至相差数十米,空间活动范围较大,空间感比较空旷,从而使心境更加开敞舒畅。另外,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是发散的,多方向的,动态的,而平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则处在同一标高,空间感相对静止,缺少灵活性及空间想象力。坡地建筑设计拥有地形高度及空间的优势,这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2.2景观和视线:坡地建筑拥有原生态的山林水榭,“山、水、风、光”是坡地建筑特有的四大元素自然景观,这些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坡地建筑布局能依山造势,显山露水,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坡地建筑能追求与自然环境融合,“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原则。坡地建筑布局能错落有致,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视线开阔,阳光充足,私密性较平地建筑好。

2.3建筑与道路

坡地道路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尽量不做过多的挖土和填土,也不做太高的挡土墙,使车行道路蜿蜒在不同高度的坡地上,符合等高线的走向和高差要求,人行道路往往以缓坡与台阶形式出现在建筑群体之间。

2.4建筑与城市

坡地或山林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在规划设计群体空间前,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满足城市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而不同的坡地、山景应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其原则是尽可能采用低密度的建筑,降低城市山地的负荷,充分发挥城市山地绿肺及休闲的功能,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城市山地资源。

3.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

坡地建筑需服从坡地自然形态而进行创造,由于建筑是建于地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平地建筑设计复杂,坡地建筑设计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3.1总体布局:坡地建筑布局需依山造势,服从坡地自然形态,随着等高线起伏层级而上。坡地规划方式与平地不同,建筑群体因处于不同的标高上,是三维立体的空间概念,而且平坡地、缓坡地较少,陡坡地及急坡地又不宜开发,这就限制了坡地建筑不能像平地建筑那样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平台。坡地建筑群体的布置方式和平地类似,有自由式、平行式和组团式三种形式。

3.2建筑形体:坡地建筑需尊重自然,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坡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需融合到坡地自然环境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坡地的优势。坡地地形环境的多样性,制约了建筑的创作及表现方式,建筑师不能简单地套用平地建筑的设计思路去进行坡地建筑的创作,坡地建筑的创作既要保持原有地形和植被,避免大挖大填,又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使建筑形体与自然环境共融。

3.3道路交通:按建筑规范要求,基地机动车道及步行道的道路纵坡一般不应大于8%,供消防车停留的位置,其坡度不应大于3%,而且坡地地形起伏较大,平坡、缓坡、中坡地面较少,这给道路设计带来了极大限制。坡地道路需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尽量不做过多的挖土和填土,也不做太高的挡土墙,使车行道路蜿蜒在不同高度的坡地上,符合等高线的走向和高差要求。人行道则以缓坡与台阶形式出现在建筑群体之间。坡地道路除受限于坡地地形外,还与坡地建筑群体布局、空间构成以及建筑形象表现密切相关。坡地建筑的路网一般做成自由的路网,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地形的限制,第二个是成本的原因。一般坡地建筑路网组织主要采用主干道加支路的方式,即是从主干线上发出若干的尽端式道路深入到组团,有条件的可将尽端式的道路互相连通,形成环路。

4.坡地建筑设计的建议

4.1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

因为山体建筑的平地是有限的,大规模的绿化空间,大规模的广场不容易做到,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不必将平地建筑的一些条件和设计的元素强加在坡地建筑里面。而应该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创造坡地建筑,提供一些另类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的环境给购房人士。

4.2建筑风格与山体相融合

坡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应该融合到山体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坡地的优势,创造一些真正优美的居住环境。因为坡地建筑的道路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环境、绿化和空间之间每一个道路和每一个环境空间之间会有结点,要利用这些结点,突出每一个组团的分区和个别的主题性,不但只增加识别感,更要增加趣味性。

4.3雨水的收集,山体的排洪

在坡地建筑规划的最早期,就必须及时关注雨水的收集,山体的排洪。令一些没有排洪沟,雨水收集管道的地方与园林环境配合,将技术上必须使用的排洪沟转为有利环境绿化的一部分。

4.4消防的问题

特别是高层的坡地建筑,在规划道路的时候,最早期的时候就要考虑走消防车的道路坡度。如果以后再加上去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规划,很多时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4.5噪音问题

噪音问题可以用很多办法解决。比如在坡地上面,沿着基地干道一直往上,如果项目是一个高层,多层、别墅搭配的项目,那么就沿着城市干道把多层放在后面,把别墅放在更后面。这样到城市主干道上面,高层可以挡掉很多的噪音,坡地上高层也不会挡掉它的视线。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坡地建筑的设计也将随之不断发展,功能类型日趋多样化,规模日趋扩大,高新技术和生态观念的引入更为坡地建筑形态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坡地的自然景观,若没有经过人工细致的视景组织、建筑群体的点缀等设施的营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坡地建筑依山就势的布局确有一定难度,但建筑布局错落别致,与坡地环境更加相得益彰,坡地环境的制约也只能是相对的。相信对坡地建筑形态构成及其环境开发的深入研究,必定会为人们带来优美、舒适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盖汀涛.城市景观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丁国玥 姚杰

摘要:建筑形体虽然受限于地形,但能使空间设计更有发挥的余地。坡地建筑结合地势高差设计,创造出架空层、半地下室、退台等多样空间,丰富了居住形式,同时也为建筑创造了更好的通风、采光及视线环境条件。道路交通设计虽受限于地形及建筑群体,但是蜿蜒曲折的道路交通,既是满足功能及形态组织的客观合理性要求,又可为建筑师的主观创作欲望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素材。

关键词:坡地;设计特征;建筑设计方法

1.坡地建筑的概述

坡地建筑,即建于地面不同地形坡度的建筑物。坡地建筑是基于地貌环境的一种建筑类型,与其他建筑不同,它不同于一般的一段时间,风格,流派或功能划分的建筑类型。它具有以下特性:环境形态的复杂性—坡地环境是坡地建筑生成基因之一,它的空间属性和形态特征直接影响了坡地建筑形态的组织与体现。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它千变万化,庞杂浩繁,因而很难准确地以某一种方式加以分类。坡地建设用地常采用坡度为5~25%的坡地,其建筑的接地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地性、节地性、通达性和安全性等人居环境的条件要素。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使人们享受自然景观的美妙和山水的灵动气韵,为久居喧嚣的都市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同时坡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形态也给予了建筑师无限的遐想,给大自然增添了生动景观。因此,坡地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2.坡地建筑设计的特征

2.1高度和空间: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择高处而居”,以抵御外敌和防洪涝侵袭。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甚至相差数十米,空间活动范围较大,空间感比较空旷,从而使心境更加开敞舒畅。另外,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是发散的,多方向的,动态的,而平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则处在同一标高,空间感相对静止,缺少灵活性及空间想象力。坡地建筑设计拥有地形高度及空间的优势,这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2.2景观和视线:坡地建筑拥有原生态的山林水榭,“山、水、风、光”是坡地建筑特有的四大元素自然景观,这些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坡地建筑布局能依山造势,显山露水,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坡地建筑能追求与自然环境融合,“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原则。坡地建筑布局能错落有致,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视线开阔,阳光充足,私密性较平地建筑好。

2.3建筑与道路

坡地道路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尽量不做过多的挖土和填土,也不做太高的挡土墙,使车行道路蜿蜒在不同高度的坡地上,符合等高线的走向和高差要求,人行道路往往以缓坡与台阶形式出现在建筑群体之间。

3.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

坡地建筑需服从坡地自然形态而进行创造,由于建筑是建于地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平地建筑设计复杂,坡地建筑設计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3.1总体布局:坡地建筑布局需依山造势,服从坡地自然形态,随着等高线起伏层级而上。坡地规划方式与平地不同,建筑群体因处于不同的标高上,是三维立体的空间概念,而且平坡地、缓坡地较少,陡坡地及急坡地又不宜开发,这就限制了坡地建筑不能像平地建筑那样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平台。坡地建筑群体的布置方式和平地类似,有自由式、平行式和组团式三种形式。

植被,避免大挖大填,又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使建筑形体与自然环境共融。

4.坡地建筑设计的建议

4.1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

因为山体建筑的平地是有限的,大规模的绿化空间,大规模的广场不容易做到,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不必将平地建筑的一些条件和设计的元素强加在坡地建筑里面。而应该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创造坡地建筑,提供一些另类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的环境给购房人士。

4.2建筑风格与山体相融合

坡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应该融合到山体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坡地的优势,创造一些真正优美的居住环境。因为坡地建筑的道路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环境、绿化和空间之间每一个道路和每一个环境空间之间会有结点,要利用这些结点,突出每一个组团的分区和个别的主题性,不但只增加识别感,更要增加趣味性。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坡地建筑的设计也将随之不断发展,功能类型日趋多样化,规模日趋扩大,高新技术和生态观念的引入更为坡地建筑形态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坡地的自然景观,若没有经过人工细致的视景组织、建筑群体的点缀等设施的营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坡地建筑依山就势的布局确有一定难度,但建筑布局错落别致,与坡地环境更加相得益彰,坡地环境的制约也只能是相对的。相信对坡地建筑形态构成及其环境开发的深入研究,必定会为人们带来优美、舒适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坡地
坡地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探究
一种坡地玉米运输车的介绍
现代坡地住宅设计解析
浙西坡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坡地建筑设计
幸福我一辈子
坡地无性系茶树良种建园新技术推广
山羊坡地行走的步态分析
清明遥寄父亲
降雨条件下沉陷区土壤养分迁移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