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到精神的升华

2014-10-21杨晓航

建筑遗产 2014年7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虎门销烟场所

杨晓航

摘要:内容与形式谁决定谁、谁服从谁,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观点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一度成为不容讨论的绝对定律。本文拟从“场所精神”出发,浅析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陈列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后的精神升华。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

“场所”一词起源于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容器”到沃尔特的“场所即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从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到弗兰普顿的“如何再现场所精神”,关于“场所”的讨论从未停止。

“场所精神”最早见于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这一说法,与中国古即有之的“人杰地灵”中的“地灵”,不谋而合。

地,当然也有它的灵性。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空间,都有它特定的“气氛”。这就是地的“灵性”。但“地灵”(即“场所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的。

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虎门销烟》就是这一理念的设计实践。

始建于1957年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是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及鸦片战争文物史料的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其庄严的古炮台、静寂的销烟池、斑驳的铁炮与炮台造型的建筑一起构成了鸦片战争博物馆特有的外部“场所精神”。而其内部“场所精神”,则需要通过现代室内空间的创作,使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后面的人文精神自然呈现。

1. 建筑空间是“场所精神”的实现基础

就鸦片战争博物馆来说,“虎门销烟”陈列为老楼改造项目,由于原有老建筑存在层高底、柱距窄、柱网密的弊端,且一楼上二楼的步梯设置在建筑的中心位置,正对着大门,造成了序厅位置空间小、进深短、自然光照射强烈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序厅氛围的营造。因此,必须对老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人性化的改造和整合,才能为强化“场所精神”提供更好的平台。具体说来,分为四个方面的改造和整合:

(1)拆。拆除位于建筑中心一楼至二楼的步梯,将其迁至入口右侧另建。拆除的楼梯不仅让出了空间,也使空间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形成了局部中空的格局,为创造恢宏大气的序厅提供了必要条件。

(2)挖。将一层的地面下挖0.9米,使原有层高由3.6米增加至4.5米,为序厅和场景的气氛营造提供较合理的层高。

(3)避。合理规划观众流线,利用展墙、景观等,巧妙分割展示空间,将展厅内的16根柱子有效规避,为展厅氛围营造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布局。

(4)拓。转换三楼室外平台空间为室内空间,创建出一个110多平方米放映厅,这既为观众提供了思考、回味区域,又为影片《恶之花》的播放提供了良好空间。

2. 主题突出的序厅是“场所精神”的核心所在

序厅空间在博物馆展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陈列展览的“魂魄”所在,也是“场所精神”的核心所在。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大壮举!因此,序厅的整体设计风格要突显大气、凝重、与精美。序厅以中央矗立的圆雕和高浮雕组合而成的“雷霆销烟”主题雕塑为中心,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三位禁烟英雄的雕塑为视觉核心,辅以中流砥柱的销烟民众,以此寓意“官民同心销烟、共创举世壮举”;两边的墙体则采用机刨石制作而成的两扇慢慢打开的大门,铸以“中国反侵越斗争之序幕”、“人类禁毒旷古未有之壮举”的文字,由此产生视觉张力,向内延伸;门体的造型不仅寓意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在此刻被慢慢推开,而且点明了虎门销烟在世界禁毒史上的重要地位;大门的底部重压“碾碎的鸦片与烟枪”高浮雕,表达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坚定决心;黑洞石材质的墙面以沉静、冷峻的灰黑色色调为整个展厅的“场所精神”定下了色彩基调。

3. 创新的陈展方式是“场所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

3.1景观化展示空间,将参观感受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讓观众通过参观,透过表象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是“场所精神”的最终目的。

“虎门销烟”作为特定事件,脉络清晰,但其前因的复杂,后果的深远是需要认真研读的。可是因文物、史料的相对缺失,为避免展示内容的空洞,需打破常规的、单线性的观展路线和展示手法,创造性地开拓陈展形式,激发参观者的思考。

在鸦片贸易单元中,“西方东扩”和“清朝限关”两个部分被放在了同一个空间进行对比展示。在“正常贸易”展区,提取了“十三行”极具特色的建筑符号作为展示背景,巧妙地与墙柜结合,营造出和谐的展示氛围;在“鸦片灾害”展区,将鸦片烟馆与体现枯瘦、颓废、羸弱“吸食鸦片之官兵”形象的雕塑以及错落有致、凹凸不一的由上百幅鸦片吸食画照展墙立体组合展示,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这些具有历史符号特性的造型使观众步入其中,真实感、现场感大大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浓郁氛围的感染下,观众往往会透过文字,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中。

3.2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情感传达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

让陈列更具可读性、鉴赏性,寓教于乐,是“场所精神”传达的最佳方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鸦片战争馆450米的展线上结合陈列内容设置了15项互动展示项目。比如在烟毒祸害展区,复原的“大生烟馆”内,首先通过面容酷似骷髅的高分子硅胶像烟鬼(机器人)动态吸食鸦片的展示,让观众对吸食鸦片产生强烈的厌恶感。随后该区域灯光慢慢暗淡,前置的屏风玻璃(导电玻璃)通过断电而变为磨砂面,硅胶像烟鬼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背投影像随之播放根据当时连环画改编的4分钟的影片,讲述一名富家公子染上毒瘾后一步步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影片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意境为结束。这些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给展览增添了更多的可读信息,强化了历史氛围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3.3雕塑场景模型,使感知历史更直观、生动。

虎门销烟核心场景,打破了以往的展示方式,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的“虎门销烟”场景。通过背景画、地面塑形、人物塑像等静态景观,结合声光电影视技术(宽屏投影、扣蓝影像、动态烟雾水花的效果),全方位地还原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感知和身心体验,达到了身临其境的目的。

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展厅设计,而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没有这种升华,展览信息的传达将成为一句空话,观众的情感世界也没有办法激发,因此,如何更好的营造与传达“场所精神”将是未来陈列展示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探索与实践方向。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虎门销烟场所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的人物造型创作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虎门销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对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