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研究

2014-10-21朱修亮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质量监督工程质量质量管理

朱修亮

【摘要】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项基本制度,这一制度用于规范建筑工程中的行为,有助于监督工程参建各方是否在工程建设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强制标准进行操作,因此,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对新形势下的过程质量监督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应当通过构建长效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机制,改善监督模式,提升质量监管人员素质等措施确保工程参建各方能够遵守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要求。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监督;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工程质量也越发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管理理念的革新,建设施工的古城也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工程造价、工程成本、工程质量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完善,从而能够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起到导向性作用,而不是落后于工程质量的标准,反而成为拖累。

1、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现状

1.1 工程数量激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张,工程建设数量的也越发密集的增加,同时,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从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转变到绿色、环保、节能和美观等多个方面。要满足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量,还要满足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提出了性能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监督管理的内容更多,使监督管理的难度更大。在这一过程中,也凸显了人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模式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

1.2 监督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工程量的增加,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方面带来的第一个大的挑战就是人才不足。上世纪90年代,监督管理人员平均监管的建设面积约为人均3万平方米,目前,已经激增到人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巨大的工作量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數量缺口大。即使在不考虑质量的情况下,也需要足够多的人员才能保证人均监管数量的合理性,至少能够满足全面覆盖的需求,当前,从业人数显然不足。

(2)监督和管理人员水平严重不足。为了弥补人员不足,在一些基层地方,监督机构大量雇用非专业人员担任监管工作,以弥补监管的空白,但由于非专业人员的水平较差,对专业知识不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即使有问题也发现不了,或发现了问题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导致监而不管,管而无效的现象发生。

(3)工作态度不严谨。虽然大部分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都具有责任心,即使非专业人员也力所能及的完成一般的监督工作,但不得不承认,仍有少量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责任心不足。

1.3 监督模式效率低

当前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依然沿用上世纪以来的微观管理模式,以工程项目为单位定点监督。这样的方式在上世纪甚至本世纪初建设工程量不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实现细节管理,但由于对监督资源往往采用平均分配模式,不考虑每个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也不考虑每个项目的重要程度,由此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1)平均分配监管资源,导致重点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监管质量得不到保障;

(2)过度重视细节,区域性地缺乏宏观建筑工程质量的把控和指导;

(3)着眼于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乏对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的监督模式导致监督效率低下,缺乏宏观把控,也无法体现政府对建筑质量监督的执法特性。

2、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效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水平和效能的提高。

2.1 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质量监管的个人品质及其工作的质量必然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进一步排除质量监管个人因素对质监工作的影响,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组织素质,有必要构建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用制度约束质量监管的工作行为,减少工作疏漏,保证工作品质。具体来说,可以成立督查小组抽查质量监管的工作和廉政建设情况,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绩效考核管理,用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解决质量监管监管不严、不公正甚至贪腐现象。

通过对长效机制的建设,能够从根本上使质量监管的态度更严谨,行为更规范,监管更有效,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更加健康、有序、顺畅地发展。

2.2 完善监督模式

以往地监督模式之所以效率低下,就在于执着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细节的管理,看似重视结果,实际上既忽略了过程,也忽略了结果。

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是周期长,复杂性强,因此从质检角度对其进行质量进行管理不能单纯以结果定优劣,而是靠控制过程保障建筑质量,这是因为其结果一旦产出,过程不可逆,没有挽回的余地。另外,质量监督检查是建筑执法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与建筑监理单位对项目工程质量的全面、全过程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建筑质量监督和检查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在建设过程中对参加各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他们的行为能够符合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就具体工作来说,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应当主要采取抽查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建筑监理单位以及项目管理单位人员是否符合资格、是否按照规定在现场监督,是否有相关资质,是否参照制度要求严格控制建筑质量。通过规范参建各方的建设行为,来确保建筑质量。

另外,要从宏观上把握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而非单个项目的建筑质量,可以通过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的模式,掌握辖区项目质量的综合情况和动态,收集意见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做好工作指导,提高监督效率。

2.3 提高质监队伍素质

与其他任何工作一样,质监工作的制度体系完成构建并改善监管模式后,要通过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来执行,才能真正达到长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质监从业人员素质,增加专业人员数量,从而确保相关制度和模式的落地实施。具体来说,要确保长期重视思想意识工作,确保从业人员对待质监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学习,使一线质量监管普遍能够做到对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使用相关工具,掌握工作方法,一方面确保质量监管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另一方面确保质量监管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及时解决相关人员的疑问。通过不断完善质监队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准,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队伍。

3、结论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导致工程项目大量增加,也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须通过有效地质量监督和管理办法,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确保参见各方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结合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认为,通过构建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下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通过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质量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定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棚,张军.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2(08):199,206.

[2] 付丽丹.深圳市交通工程建设政府监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3] 王丹.浅谈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知识经济.2012(03),94.

猜你喜欢

质量监督工程质量质量管理
住建部: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 应依法对工程质量担全责
广西:2018年致力提升住宅工程质量满意度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总包模式下核电厂调试质量监督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