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

2014-10-21梁成初姚立龙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主体结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梁成初 姚立龙

【摘要】施工技术上,高层建筑与一般的多层建筑有所区别,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不大于±15 mm,边长不大于1/15000;基础放线偏差不大于±10 mm;轴线竖向偏差不大于30 mm;标高竖向放线偏差不大于±30 mm。模板工程应用胶合板、钢模、钢板等材料,模板及其支架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柱混凝土拆模强度不小于1.5 MPa,墙体拆模强度不小于1.0 MPa或承受楼板荷载时不小于4.0 MPa。混凝土工程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应符合相应规范;现浇结构应及时根据季节、时段有效养护;现浇混凝土结构许可偏差要符合规定;在施工地盘设置可靠避雷、防强风、防电、消防等措施。该工程的防雷接地对基础、柱、梁等各构件钢筋联网要求,应配合电气有关施工图进行施工。

2. 模板工程

2.1 模板支设的质量要求

模板的搭设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浇筑前应检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撑扣件是否拧紧。模板的安装误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超过允许值必须校正。

2.2 模板支设的质量控制措施

①所有结构支模前均应由专人进行配板设计和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整;②模板及其支撑均應落在实处,不得有“虚”脚出现,安拆均设专人负责;③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浆流失造成烂根;④当梁、板跨度不小于4 m时,其模板应按跨度的1‰~3‰起拱;⑤在靠近模板电焊钢筋、钢管时,在施工焊处的模板面应用铁皮垫隔,防止焊火烧坏模板板面;⑥安装模板之前,应将各种电管、水管等按图就位,避免模板安装好后2次开洞,模板自身就位时,也应严格按照配模图纸安装。

2.3 模板的拆除

模板拆除要预先制定好拆模顺序,根据施工现场温度情况,掌握好混凝土达到初凝的时间。当混凝土初凝后,墙体强度达到12 N/mm2(20℃以上气温时8 h),必须及时松动穿墙拉杆,并将模板与所浇筑的混凝土墙体脱离,防止混凝土与模板表面粘结,为拆模做好准备。拆模时,保护混凝土边角,拆下的模板要及时清理,清理残渣时,严禁用铁铲、钢刷之类的工具清理,可用模板清洁剂,使其自然脱落或用木铲刮除残留混凝土。拆除模时间:侧模板以不损坏混凝土表面及棱角方可拆模,底模拆除时间按相应规定进行。

3. 钢筋工程

钢筋进场时,应按规定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本工程钢筋均在现场加工制作,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300 mm,HRB400级别纵向受拉钢筋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附加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可取表1锚固长度的0.7倍。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要符合要求,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d;板、墙、侧壁的分布筋保护层为10;梁、柱中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为15;基础按有垫层考虑,无垫层考虑70。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

表1 现浇结构的钢筋锚固长度

3.1 钢筋接头位置

梁底部钢筋在支座处,上部钢筋在跨中1/3范围内,接头钢筋同一断面不得超过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位置错开45 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每层楼板面处错开50 d接头;楼板受力通长钢筋接长底筋在支座处,负钢筋在跨中1/3范围内,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楼面施工缝处钢筋处理;一般楼面不留施工缝。如遇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时,断面处应增加设置施工插铁,数量为主钢筋面积的30%,长度取3.0 m,两端各伸入缝内1.5 m。板插铁采用 12钢筋,放置于板中部,梁插铁用 20的钢筋放于上、下受力钢筋位置。

4. 混凝土工程

4.1 输送管道的敷设及楼层布置

本工程输送管道采用DN125型,垂直管道采用在楼层钢筋混凝土边梁上预埋铁件,然后用角铁焊接固定输送管;在楼面,输送管需搭支架及马道布置,而不直接放在楼面上。水平管或向下垂直管采用混凝土浇筑方向与泵送方向相反。

4.2 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楼混凝土按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柱浇筑高度大于3.0 m的,在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模内,振捣器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 mm厚分层浇筑,在有孔洞模板部位两侧应均匀下料,相对振捣。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间距、深度、顺序。泵送混凝土时,应使料斗内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20 cm厚以上),以免吸入空气,使转换开关阀间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在泵送时,每2 h换一次水洗槽,并检查泵缸的行程,发现有变化及时调整,泵送时,应随时观察泵送效果。

4.3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本工程基础底板为1~4 m厚的C40混凝土浇筑,总长约56 m,宽46 m,属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因混凝土设计强度较高,单方水泥用量多,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温度较一般的混凝土要大得多,所以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十分大。同时由于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外界气温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均为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在保证结构整体性,防止出现渗漏水的原则下,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在保证混凝土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采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如粉煤灰水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

(2)合理地分缝分块,设置后浇带。为减少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为利于散热设置宽度为1m的后浇带分段浇捣,60d后用膨胀混凝土封闭。接缝的处理必需满足防水要求,封闭前应凿毛接缝部位,并将钢筋按设计要求连接好。

(3)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做到快插慢拔,使上下振动均匀。

参考文献:

[1]陈永胜,浅谈如何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J].工业建筑,2006(1):908-909.

[2]赛云秀,李源,田晓艳.高层建筑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4):461-464.

作者简介:白朝阳(1973-),男,河南禹州人,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于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土建处工作,从事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主体结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浅析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检测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及质量控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