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爱情悲剧探析

2014-10-21胡云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胡云

摘 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悲剧根源 社会背景 人物性格 人文主义

一、引言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西方最负盛名的爱情悲剧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关注,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历史里光芒四射。莎翁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理想的追求,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 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的爱情故事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是莎翁第一部成熟的悲剧。由于作品处处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所以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剧。这部浪漫爱情悲剧成于16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英国的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因此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极力反对神权独裁和教会的权威,要求人的权力和尊严。他们反对要求禁绝一切爱好、享受、追求。反对教会的愚昧主义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经院哲学,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主张理性认知,提倡探索自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基本冲突不仅是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 而且也是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 是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文化背景给悲剧带来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的不同。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要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就必然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冲突,于是资产阶级就展开了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灵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家族间的仇恨。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

(三)父权制的迫害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原因。男性和女性构成了人类的二元世界, 然而随着母权社会灿烂光芒的剥落,人类文明史便成了男性之上的历史,女性成了被压制、被贬低、被排除的对象。社會没有给女性留下太多的生存和言语的空间。因此,女性作为父权社会的客体、男性的私有财产,屈从于男性的“第二性”和“他者”。婚姻是一种女性追求幸福权力的象征,而这种权力却掌握在了朱丽叶的父亲手中。朱丽叶也明白自己的婚姻是父亲攀权富贵的一个筹码,绝非代表自己的幸福。但是当真正的爱情来临时,朱丽叶勇敢地站起来反抗父亲的命令,不惜以生命作为反抗的筹码,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最终为情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悲剧结局告诉我们: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反抗是艰难的,甚至是无用的。

四、悲剧引发的思考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以来,它凄艳动人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字,几乎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这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封建的进步行为, 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者,觉醒青年的代表,为争取自由、爱情和做人的基本权利,献出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是不可想像的。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郭爱丽.挣脱人与社会之枷锁———《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新视角[J].文学评论,2009(10).

[2]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4]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