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我的努力改变你的境遇

2014-10-20柳军

时代报告 2014年10期

柳军

郭鑫是两个公司的董事长和一个创业孵化机构的负责人。90后的他有着这样的能力:从头创业,将项目做大。高价卖出后又开始新的项目,然后继续做大。做成现在1.2亿元的销售额,并且这样的转变发生在两年时间内。通过他的努力,郭鑫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周遭的人也因为他的智慧与努力改变了自身的境遇。凭着这样的能力,2013年郭鑫被团中央选为优秀青年。

让“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走向全国

郭鑫的家乡四川阿坝自治州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他是被人称为灾后一代的典型人物。地震后家园成了一片废墟,生活极为艰难,当时上初三的他即将参加中考,一位志愿者将他带到成都,陪他上学,陪他考试。就这样他在志愿者家里吃住直到考上高中。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力量让他内心产生一种“回报社会”的信念。

到他上高中的时候,家乡的人们还处在惶恐中,不断发生的余震让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做事,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灾区情况,郭鑫开始组建团队做些调查,当时他们的团队已经有50多人。

考进南开大学后,郭鑫无意中看到了以前朱镕基总理视察河北一个小县城的新闻报道,那里曾是北京沙尘暴的最大源头,自从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这是生态补偿的问题。”郭鑫说。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他,曾经是班里“时政论坛”的主持人,因此对社会现象很敏感。他想把这个问题向学校的“百项工程”申报——这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而开设的经典项目,入选的项目会得到学校提供的资金、导师等方面的支持,于是组建团队进行调研。

郭鑫发现,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由于技术等原因,在碳排放上始终达不到欧美发达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导致产品出口时被当地海关部门苛以每吨480元的碳关税,但根据《京都议定书》中“温室气体的净排放量可以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等规定,在国内搞绿色开发的企业可以不用再缴这笔巨大的碳关税。该县退耕的这些林地大部分符合国际碳汇林的标准,那么,农民为什么不把碳汇林的指标卖给企业呢?

碳汇林的概念在国内还很新鲜,2009年碳汇林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在同一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国代表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的目标。然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碳汇林一直被当做政府的项目去运行,很少有人从个体、私人将其商业化运作,直到郭鑫尝试着将出口碳关税和碳汇林相结合,摸索出“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

在导师的指导下,郭鑫开始找试点基地来推广这种模式。然而,找到第一个试点并不容易,给一百多个乡镇部门打电话,人家不是要介绍信,就要团市委引荐。更大的困难是,大家都不相信他们,担心学生不负责任,也没社会经验,很难将项目做下去。最终,他们通过一个大学生村官的QQ群说服了邯郸一位年轻大学生村官,第一个2000亩的试点才得以落实。在指导农民栽培碳汇林的同时,他在江浙地区寻找碳汇林买家,他让双方达成的协议是:根据政府部门对农民的碳汇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测定指数,企业以每吨330元的价格购买农民碳汇林。这样下来,企业节省了每吨150元的碳关税,试点基地的农民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而郭鑫则每吨抽取10元到20元不等的利润。

实验成功了,碳汇林从2000亩变成1万亩,再变成10万亩,一些地方也开始邀请郭鑫的团队去推广他们的实验,“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开始走向全国。郭鑫觉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协助难以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受益,并且难以保证其社会创业的独立性和延续性,因此他成立了天津探元绿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元公司”),希望将项目做大。

“敏感”的创业夭折了

然而,处于蓬勃发展的探元公司在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出现了意外。“一个外资风投进入公司以后,要求将公司的注册地从天津改到海外,此后,我们企业的性质从一个内资企业变成了一个外资企业。”郭鑫说。

碳关税曾被人认为是外国借“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指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郭鑫正在大规模运作的截留碳关税的“外资”企业探元公司似乎有些“过于国际化”,“在国家的要求下,我们将企业卖给了一个央企,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敏感,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领域,当时他们要求我们有所改变。”郭鑫说。到2013年6月探元公司被收购时,全国已经有18个省100多个县在推广郭鑫的模式,受惠的种树农民达1000万人。

尽管探元公司被高价收购,但是他还是反对别人将他称为“身价不菲的大学生”。但无论如何,这些钱成了他后来进行的北京创新公寓、海南无土栽培等项目的启动资金。

帮助青年打造创业的摇篮

经历过灾难的郭鑫面对别人的困境时,很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责任心。一位美术专业的学长今年刚毕业,因为收入低而租不起房子,郭鑫注意到了和这位学长一样的群体,他们多半是哲学、历史、美术专业的,刚毕业后的收入不高,在巨大的生活成本下,他们的住所条件很差,连网络、空调等起码的生活设备都没有,在强烈的现实反差下,他们曾经美好的梦想都不足以让人生存,很多人怕是坚持不住回老家去了。文化底蕴很浓厚的北京,是文化艺术界创业的天堂,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生活不如意,但是内心很有想法。

郭鑫便想给这些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意的展示空间,鼓励他们追求梦想。经历了碳汇林的创业项目,他继续按照碳汇林的创业项目思路去策划,“一旦进入这种创业思路,就很容易找到办法”,他的办法是:在清华大学对面以3500元一套的价格租下了50间房子,将房子改造成宜居的生活空间,然后以每月1500元的价格租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就意味着,除了前期装修的成本之外,每租出一间房子,郭鑫就得亏2000元,更何况,一般市面上租房的付款方式是押一付三,而租客只对郭鑫支付一个月的房租。endprint

当然并不是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入住创新公寓,申请入住的时候,应届毕业生要提供他们的梦想和计划,而郭鑫的团队根据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经历和他们计划的可操作性,从中选择有想法的青年,然后帮他们把创意变成资金收入。

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当策划文案,他的梦想是当一个导演,然而即便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硕士毕业生都找不到当导演的机会,而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境也不好。他平时在广告公司做文案,晚上拍一些微电影来反映年轻人的生活。在今年6月毕业季,他跟土豆网合作拍了一部《敢不敢》的微电影,这部电影后来被很多视频网站转载,广告收入很可观,这笔收入的80%归他自己,创新公寓得到20%的回报。

这也是创新公寓目前的盈利方式,凭这样的方式,他们成功举办了多次画展,50间已有45间都住了学生,而现在还有100多人正在申请预留的5间机动公寓。

按照郭鑫的打算,他要把创新公寓做成一个年轻人实现梦想和创意的基地,让他们在提高业余收入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资金充足,同样的模式将会在上海复制,“我们充当的是一个发现、孵化种子的桥梁,一旦他们成长起来,就会自动离开这里”。

带来新鲜蔬菜的“绿箱子”

就在青年创新公寓蓬勃发展的同时,郭鑫在海南岛的一次调研中发现,南沙群岛等岛屿的官兵和居民食用的蔬菜主要靠从外界运输,然而运输极容易受到海浪、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海岛的蔬菜价格高且不新鲜,运输时间也不定期,这让当地人吃不上新鲜蔬菜,影响身体健康。

而此时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已经有一项无土栽培的技术已经成熟,正好可以对外推广,在化学学院老师的帮助下,郭鑫团队和海洋产业集团合作,创办“绿箱子项目”为海岛的官兵提供新鲜蔬菜,团队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而海洋产业集团提供人力和设备。体积约1立方米的“绿箱子”可以放在海岛、船舰上,箱子里面分为好多层,每层的托盘中有营养液,可以栽培当地的各种蔬菜,而蔬菜的生长周期也只要30天。

刚开始推广产品很难,郭鑫说他们刚开始到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去推广,连大门都进不去,最终托了一位在这里当参谋的校友带他们进去参观。他们把无土栽培的样品交给炊事班做菜,领导吃了觉得不错,然后才开始试验、推广。

目前他们已经注册了海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郭鑫担任董事长,据他估算,今年年底绿源公司可能达到1.2亿元的销售额,而这个项目还在进一步扩大,解放军总后勤部和三沙市政府正支持他们,将“绿箱子”向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扩展。

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

2013年时身为两个公司董事长的郭鑫将具体运营工作交给同事去做,自己重新回归校园。他已经有70多名全职员工,以及由在校博士生、教师、志愿者构成的庞大团队。

郭鑫几乎没时间去玩,因为创业而缺课的文化课,他都要在业余时间补回去,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也逼着他努力学习。现在,创业教育又占据了他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光。

他创办了社会创业中心,并拿出公司5%的股份来资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中心开设一些创业事务的课程,邀请企业的财务、法务人员来做分享。“因为我们以前的创业项目都来源于学校,现在学校的创业教育满足不了我们现在的需求,因此我们想帮助学校更好地完善学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机制。”在他看来,这种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创业者,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一个学校里适合创业的人不到总人数的千分之一,但很多人适合接受创业教育,“具有创业精神的人,他可能不一定创业,但是他可能会在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

虽然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但是经历过帮助农民发展生态旅游,帮助西部孩子分享知识,并孵化过新的创业项目的伙伴们一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他们喜欢这种有创业经历的学生。”郭鑫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