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3)

2014-10-20郭培旺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福字冯骥才观点

郭培旺

美点赏析

这是一个民俗学家温悯情怀自然流露、率性流淌的深情文字。它在学术评述、人文科普、散文随笔之间潇洒腾跃,饱蘸深情。

且问,若以“春节”为话题写作,该如何落笔?若以“福”字为话题写作,当如何展开?都须费一番思量。当然,现在是冯骥才先生的“自命题作文”,但本文放到上述两个“题目”里面,都是切题且优质的。这就显示出了本文的高妙之处。它切口小,抓取“福”字,写出真正的春节符号、春节味道,令人颔首;它能拓开,纵横捭阖,四通八达,写出了最个人化、最深层次的“福”字文化。

作者言之凿凿,自信满满,字里行间传达出挚爱、耽溺和陶醉,句句感怀都是思考得之、经年研究得之。“福”字的寄寓意、缘起与流变、可参与性、敬畏心,顺流而下,侃侃而谈。文意新颖而实在,观点精准而深邃。对“福”字文化为代表的集体情感化、约定俗成性,做了非常到位的阐述,令人信服。既是民俗学知识普及,又是中华情尽情流淌。

在较为理性的阐述之外,作者信手拿来几件小事,点缀其间,如话家常;恰如海中岛礁,让“务虚”的“理论文”有了落脚点和支撑点,回到生活现场,回到街头炕头。不为学术,不为理论,不愿显摆自己“高见”,只求表达内心温润情感。基于大地之上、而非来自纸张的文字和思想,才有其生命力。

选材上收放自如,进退潇洒,展示了本文自由的写作状态,这或许与冯骥才《文学自由谈》杂志的姿态、立场和口吻如出一辙。不为说服你,只为了说。

难点指津

难点一,福字就在身边,平日熟视无睹,深究语焉不详;如何理解作者之意,何以对福字情有独钟,对学生而言或有难度。民俗与文化,如空气一般,熏陶着每一个孩童和成人;无时无刻,不知不觉。身处其中,反而难于感知,如陷乱麻,愈扯愈缠。如何跳脱其外,静眼思考,是一个难题;中学生理性思考、给出观点的思维特质较为欠缺。

难点二,文中观点只是一家之言,阅读中,学生可能并应该有自己的质疑和结论。作为华夏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考之无宗、究之无源的“年”,当是伴随历法、计时而来的;无农历则无新年,恰如无西元则无元旦。“年”元素的农耕性质,决定了“最深切的春节符号”或许应该来自土地并归于人群。恰如对联,所谓“福”字已经有了太多的学究气、知识味、阶层化差异。

难点三,习于一事一议、惯于记叙描写、被要求文体明确的中学生,也许会认为冯文非驴非马。前议后叙,且记叙之事多件,不像惯常文体;就写作学角度而言,该如何评定本文并从中汲取营养?或许这会成为学生的疑惑之一。职业不同、趣味迥异、阅历不一,正基于此,针对某事某物,感悟各异,“拉杂”写来,就是此等文章。台湾国文将文章分为抒情文、论说文、应用文等,与大陆稍异;以此标准,冯文当是论说文。概言之,学生练笔与成人为文,目的不同,不必淆谈。

考点训练

1.冯骥才为什么说“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结合上下文,试推测理由。

2.为什么“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通读全文,试做解答。你赞同此观点吗?若反对,请试述你心中“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参考答案:

1.(1)大门福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寄寓全家人沉甸甸的幸福冀望;大门是家庭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极有仪式感、象征味的地方。

(2)正贴福字,端庄大方,郑重不阿;翻倒过来,则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滑稽轻佻,失之游戏化,有悖于中国“年文化”与“门文化”的精神。

(3)民俗文化讲求规范。该轻松处可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当讲究,当恪守,规范可表现出文化之高贵和尊严。(本题答案据冯先生文章整理,另有解释亦可。)

2.(1)“福”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它在约定俗成中流传与流变,百姓乐于再创造,且心怀敬畏。所以,福字堪为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2)若不赞同,可以提出其它符号,如对联、爆竹、拜年等,言之成理即可。endprint

猜你喜欢

福字冯骥才观点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观点
贴福字的由来
顺治满汉福字钱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