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0-15梁爽王磊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8期
关键词:协调机制分工合作全球化

梁爽+王磊

内容摘要:城市群以其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密集的经济要素流动逐渐成为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当今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以及存在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文章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统一发展思路、完善城市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广阔的领域推进要素整合及差异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 分工合作 城市体系 协调机制

世界各国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城市群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城市群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过发达的综合运输网和信息网,有效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交换,有利于打破区域壁垒,扩大市场规模;有利于深化分工合作,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有利于发挥核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有利于抢抓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新的战略支点构建;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发育较为成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占据了我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然而这样的极化空间并不能对地域辽阔的中西部区域完成有效辐射。因此,要提高中西部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重视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建设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城市群发展趋势

(一)城市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均是世界上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有着欧洲稠密的铁路、公路、航空及洲际高速,是西欧重要交通中心;英国伦敦城市群是英国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二)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命令与控制职能凸显

国际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模式表现为中心-腹地模式,伴随发达国家经济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中心城市成为人流、货币流、物质流、信息流等多种流汇集的主要节点,发挥生产要素的汇聚与扩散功能;在城市流集聚作用下,中心城市规模得以扩大的同时,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升级,兼具外贸门户功能、商业金融功能、文化先导功能以及综合创新功能等各项职能于一身;在城市流扩散作用下,中心城市能够更好的对区域内中小型城市起到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三)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协作趋势显著

国际城市群的精髓在于城市间便捷的要素流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逐步实现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和职能的分工协作,构成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整体效应。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合作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多中心城市群中心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二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分工协作,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显著的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四)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逐步完善

城市群作为主体城市的集合,由于行政分权,内部主体城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协调并加以引导。外国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管理体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主要包括:成立区域政府旨在解决管理主体多样化的问题;建立专一的管理机构旨在通过协商与谅解来处理矛盾;制定区域规划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协调城市群发展战略。

(五)城市群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地区

城市群在带来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成为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集中且激化的核心地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将会威胁到区域乃至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使得城市群被赋予丰富的城市景观资源,反过来城市景观又赋予了城市群休闲、游憩和生态等功能,促使城市多功能、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趋势与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城市群战略逐步展开,国内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为主体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在发展空间、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继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之后,成长为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巨大潜力,但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一)发展潜力巨大但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也是内陆唯一跨四省的重点开发区域,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同时,长江中游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工业基地,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长速度均保持2位数,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但经济规模层面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城市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四省主要经济指标全部显著低于人口比重(见表1)。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中心城市实力增强但仍有待提升

四省的省会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是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与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在经济总量上,武汉、长沙迈进“5000亿俱乐部”,但仍不足北京、上海的45%(见表2);在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上,武汉、长沙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低,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偏弱,尚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城市体系上,发展成熟的城市群都具备比较完善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四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与城市功能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距离,四省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也过大。endprint

(三)分工合作初具基础但仍有待深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初具分工合作的基础。根据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联系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武汉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与其他中心城市引力强度和达到30.62(见表3)。二是四省城市群内部引力作用显著。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长株潭城市群3市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仍存在明显差距(见表4)。三是四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还亟待提高,产业结构趋同是削弱城市群间分工合作引力的重要因素。四省城市群的农业发展均偏重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工业结构均偏重汽车、冶金、煤炭等重型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均相对滞后。

(四)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但尚不成熟

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三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同年12月,安徽的加入使中三角扩军增容。2013年2月,《武汉共识》明确四省将在区域发展战略等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并签署了11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较,长三角是由政府、行业、企业互相联动,逐步明确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等重点合作领域,合作机制已经趋于成熟。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主要由政府引导与推动,企业、社会层面的自发合作行为尚且不足。

(五)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在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洞庭湖、鄱阳湖都出现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严重的情况;此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也相当严重,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日趋突出。素有“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由于多年来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的数量和水面积已急剧减缩。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差距的原因

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表明在该地区构建城市群进一步加深合作与分工具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与国内外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思路不统一

早在1987年,中部地区就成立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跨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南四省。时至今日,中部地区城市协同发展、要素融合的思路提出已经有27年,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市场一体化的现状相对照,如今的中部省份却仍然各自为政,分头突围。其中,湖北努力构筑“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南积极靠拢珠三角,江西、安徽则明确提出当长三角的“后花园”。正是由于发展思路和实施战略的不一致,导致长期以来四省都是竞争多于合作。

(二)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

现代经济就是开放经济,必须善于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不仅要做国内承东启西的枢纽,更要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但是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的差距仍然较大。第一,四省虽然是交通要道,地缘邻近,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存在许多断头路的现象,造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不畅。第二,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又相当落后,外向型经济也十分欠缺,因而体制单一,经济缺乏活力。第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发展相对于国内走在前列的省市来说,差距仍然较大。第四,由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区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阻碍了四省间正常的商品流。

(三)中心城市发展不足且城市体系不健全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四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和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国内较发达地区主要城市相比,发展仍然不足。首先,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与其定位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其次,长沙、南昌和合肥作为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因而缺乏在各自区域内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体系结构不健全。区域内的其它城市与上述四中心城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大中城市的数量偏少,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不明晰,且县域经济不发达,城镇化率偏低,缺少特色产业支撑。

(四)“四化”尚需协调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化”的同步发展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战略要求。2012年四省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12.8%和51.0%,表明农业和工业在该区域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持和辅助功能。加之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而缺少相应的制度以及支持性的政策,则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利用。另一方面,虽然武汉、长沙等大中型城市生活型服务业比较发达,但生产型服务业却相对薄弱,加之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这对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进程和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化程度较低的现实更不利于城镇化的建设。

(五)发展观念有待转变

当前城市的竞争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硬环境竞争向软环境竞争转变。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城市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诸如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要素的作用与日递增。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绝佳的区位条件以及良好的政策优势,虽然城市群的硬件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强,城市面貌也有很大改观,但是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政府的发展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转变观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要从硬要素投入的模式向软要素创造的模式进行升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endprint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策

(一)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四地联系

四省应统一发展思路,在一体化进程中明确四中心城市在多中心城市群中的定位与分工合作关系;打破地域保护主义,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旅游、科教、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入手,逐步推动四省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深化专业化分工;建立健全四地政府间的联系协调机制,发展壮大民间力量的组织协调能力,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构筑地域间的联系纽带。

(二)明确城市定位,构建城市群体系

四中心城市要提高凝聚力和辐射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力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长沙、南昌和合肥要巩固自身区域的地位,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拉长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则应根据要素禀赋特点合理定位,围绕中心城市布局周边产业,促进城镇的发展壮大,对中心城市形成有力的支撑,逐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群框架体系。

(三)培育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借助东湖高新开发区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吸引、实现科技创新。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通过人才计划、税收减免、风险共担等措施,吸引留住高端人才,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培育以技术和知识创造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轮驱动”构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要素的市场重组,提升中部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转变固有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将企业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和社会氛围。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介入、超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同时,提高重大决议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转效率。

(五)注重生态建设,展现后发优势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发挥其保障长江中下游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更要将其作为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和地域资本,为四省的人才引进和集聚、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时,还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打破四省间的政策壁垒,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国内乃至国际闻名的生态旅游文化胜地。

1.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联,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5)

3.Scott,A.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Brenner,N.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zation: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Urban Studies,1999,36(3)

5.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5)

6.Eric Pawson. Gottmann,J.1961:Mego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8,32(3)

7.徐江.多中心城市群:POLYNET 引发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8(1)endprint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策

(一)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四地联系

四省应统一发展思路,在一体化进程中明确四中心城市在多中心城市群中的定位与分工合作关系;打破地域保护主义,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旅游、科教、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入手,逐步推动四省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深化专业化分工;建立健全四地政府间的联系协调机制,发展壮大民间力量的组织协调能力,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构筑地域间的联系纽带。

(二)明确城市定位,构建城市群体系

四中心城市要提高凝聚力和辐射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力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长沙、南昌和合肥要巩固自身区域的地位,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拉长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则应根据要素禀赋特点合理定位,围绕中心城市布局周边产业,促进城镇的发展壮大,对中心城市形成有力的支撑,逐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群框架体系。

(三)培育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借助东湖高新开发区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吸引、实现科技创新。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通过人才计划、税收减免、风险共担等措施,吸引留住高端人才,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培育以技术和知识创造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轮驱动”构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要素的市场重组,提升中部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转变固有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将企业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和社会氛围。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介入、超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同时,提高重大决议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转效率。

(五)注重生态建设,展现后发优势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发挥其保障长江中下游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更要将其作为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和地域资本,为四省的人才引进和集聚、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时,还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打破四省间的政策壁垒,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国内乃至国际闻名的生态旅游文化胜地。

1.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联,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5)

3.Scott,A.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Brenner,N.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zation: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Urban Studies,1999,36(3)

5.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5)

6.Eric Pawson. Gottmann,J.1961:Mego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8,32(3)

7.徐江.多中心城市群:POLYNET 引发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8(1)endprint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策

(一)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四地联系

四省应统一发展思路,在一体化进程中明确四中心城市在多中心城市群中的定位与分工合作关系;打破地域保护主义,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旅游、科教、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入手,逐步推动四省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深化专业化分工;建立健全四地政府间的联系协调机制,发展壮大民间力量的组织协调能力,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构筑地域间的联系纽带。

(二)明确城市定位,构建城市群体系

四中心城市要提高凝聚力和辐射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力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长沙、南昌和合肥要巩固自身区域的地位,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拉长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则应根据要素禀赋特点合理定位,围绕中心城市布局周边产业,促进城镇的发展壮大,对中心城市形成有力的支撑,逐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群框架体系。

(三)培育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借助东湖高新开发区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吸引、实现科技创新。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通过人才计划、税收减免、风险共担等措施,吸引留住高端人才,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培育以技术和知识创造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轮驱动”构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要素的市场重组,提升中部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转变固有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将企业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和社会氛围。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介入、超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同时,提高重大决议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运转效率。

(五)注重生态建设,展现后发优势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发挥其保障长江中下游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更要将其作为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和地域资本,为四省的人才引进和集聚、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时,还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打破四省间的政策壁垒,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国内乃至国际闻名的生态旅游文化胜地。

1.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联,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5)

3.Scott,A.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Brenner,N.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zation: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Urban Studies,1999,36(3)

5.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5)

6.Eric Pawson. Gottmann,J.1961:Mego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8,32(3)

7.徐江.多中心城市群:POLYNET 引发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8(1)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调机制分工合作全球化
小龙虾历险记之夜幕下的晚餐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