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函

2014-10-12

人物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来函哈金文稿

来函

比一本杂志更多

登上《人物》10月号的封面,充分印证了我之前对“出名”后果的想象——出名果真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如果个人的少许代价可以换来“无用”价值观带给很多人发自心底的感动和思考,这一切也都是值得的。

《人物》最擅长讲故事,讲的都是真人真事儿。历经几个月的采访下来,我充分领教了这本杂志种种的“狠”:他们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准备一篇封面报道;他们能打几趟飞机采访一个人及与他相识的十几个人,聊出40万字的文稿;他们有本事让你心甘情愿地向他们掏心掏肺;他们可以为了把每一个词和标点推敲到位熬上几个通宵和推迟发刊一星期。他们果真是媒体界的手艺人,吾道不孤!

特别想对那些天天朝夕相处的可爱的为无用工作的同事们说声感谢,开始是我把你们拉下水,和我一起蹚这条坑坑洼洼冷暖自知的河,后来反而是你们对无用的热爱一次又一次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找不到退缩的借口。当面不好意思说,借着这个机会大声喊一句:“我爱你们!”

马可

准确地说是近45万字的采访文稿,从今年5月到10月,从珠海到北京,感谢一贯低调的马可女士将这次独家的采访机会给予《人物》。

截至发稿,10月刊封面《衣以载道》仅通过《人物》微信公号传播,就有近35万的阅读量,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坦率地说,也出乎编辑部的意料。马可女士并非名利场中人,她的故事之所以叩击人心也许是因为她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及自由意志。与马可的理念相似,《人物》不想,也绝不能仅仅是一本杂志。也许我们可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可以成为一种价值观的倡导者。太多的也许。借马可女士的一句话:坚持做吧,做事总比不做好。

致歉

记者刘宽为这篇报道做了大量工作,甚至采访了好多位我以前的学生和同事。由于家里和学校里事情太多,我开始不太愿意介入,但逐渐被她的热心和敬业精神打动,就也开始投入进去。这个报道主要谈教学方面,这一点以前很少被提及,我觉得也很新颖。不过,我本人没能看到初稿,个别地方还是有些差错,比如:我目前写了15本书,不是18本;我已经58岁,虽然希望自己能是56岁。但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基调是认真诚实的。我衷心感谢作者和编辑所做出的努力。

哈金

特此更正,哈金先生今年58岁了,他出了15本书。对以上错误,我们深表歉意,向哈金先生,也向读者。这是编辑层的疏忽。一篇稿件中出现的事实性错误如同趴在白色餐桌上的一只苍蝇,令人难堪。

以“写作课”切入哈金先生是缘于哈金先生在波士顿开设的写作课被誉为全美最好的三门写作课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写作老师。

《人物》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邀请哈金先生回国,与国内的读者分享他的写作经验。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我们的一篇特稿被美国媒体翻译了

对于那些认为打游戏不是正经事的人来说,《人物》10月号《点金游戏》真是一篇颠覆三观的报道,这才是真正的励志故事啊,难以想象《人物》会关注电游这个领域。

生活在别处

我们还关注过:清华图书馆的一只猫、中国东北偏远小镇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警察、与刘强东情同手足如今渐行渐远的小学同学……甚至一根女性体毛的权利,更何况电游业是一个在全球拥有810亿美元,已经超过音乐产业的热门行业。

另外,通告好消息一则,哥伦比亚广播集团旗下的ongamers.com对本文进行了全文翻译,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文化输出吗?同时,这又是一篇由本刊实习生完成的优秀特稿。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张卓)

猜你喜欢

来函哈金文稿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信封里的头发
来函照登
伪夏日
The BoaT rocKed BuT The earTh didn’T MoVe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杂文选刊》上旬版9月起推出“大手笔”
请示与批复、来函与复函应为一件还是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