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

2014-10-11周文凭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渗透语文

周文凭

摘 要:语文是弘扬和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的有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用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全面的品格,培养学生形成美好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渗透

一、当代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惟一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题的体念、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发展科学技术,建立民主政治,重塑道德理想,尊重个体自由。还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发掘上,人文性要求知识、哲理、情感应纳入人格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还是交际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感受个性的张扬,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

二、当代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1. 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考什么,教什么,不厌其烦,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则干脆不讲,根本不顾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2. 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框在语文教材,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3. 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学生没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已不会独立思考。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1. 提升语文教师的阅读素质。

教师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主导因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的基本保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高尚的个性品格,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驾驭教材、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能力,还要有民主教育的思想。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民主的阅读空间,并不是忽略语文教师的重要性。相反,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不再是传声筒机械地传递教材和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以人为核心,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 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问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3.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能说会写,口笔兼长,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这已成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能力。不善言谈,拙于表达,敏于思而讷于言的人,不能算作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抓紧时机进行语言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从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高度了解口才素质培养的迫切性。说话是个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口语表达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心理沟通的方法,是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易小露.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杨乐.浅论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渗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