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2014-10-11金霞

关键词:课堂活力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

金霞

摘要: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效率,必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苦学为乐学,让文言文的课堂既是掌握文言知识点的阵地,也是探究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人格魅力的殿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言与文的关系;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26-2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好文言文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结合学校开展的“2·4·3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况,我认为: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就要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这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头到尾地参与进来!

那么,该如何体现生本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呢?就以这次讲《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该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一、要有一个好的导入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两者都强调一个好的开头的重要性。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不应仅是教师优美语言的展示,不应仅是课文背景的介绍,而应能快速地让学生进入课堂。一次开课,我投影了唐太宗因见魏征而捂死鹞的故事以及魏征死时唐太宗对他的评价(以铜为镜……),又让学生说说历史上因进谏而遭遇凄惨的事例,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是进谏,可下场却不一样。这样既有故事的风趣又有引人思考的问题,同时又跟课文紧密联系。融故事与思考于一体的导入,立马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

二、要明确学习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走路无方向,好比瞎子摸溪滩”。让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就让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避免了课堂教学结构涣散的状态。

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同样,一堂课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无从抓起。什么都讲就等于什么都没讲。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好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如此,整个课堂方向明确,学生在课后复习检测时,也有章可循。

三、要将课文问题化,用问题将课堂有机串联起来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提问密切相关。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趣味的课堂,问题的各个击破会让学生收获别样的成就感,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想说话、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提问才是好的提问。

在讲《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我先立足于课文,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简单的问题,让生自由作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的自信心膨胀。接着我又适时地抛出诸如“批龙鳞,逆圣听,需大勇更需大智。魏征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说他进谏的语言技巧吗?”此类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话能将人说得跳起来,一句话也能将人说得笑起来”“可见说话艺术的重要性”等话语。在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深入探讨后,我再设置情境,让学生试着去说服别人。如此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和现实联系起来,整个课堂就活了。

四、要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校开展了“2·4·3生本课堂”的课堂模式改革活动后,我就有意识地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点,探讨文章内容。有时我还有意识地“火上浇油”,让小组间的竞争更烈些。这样逼得学生去认真对待,去往深里挖,结果既解决了问题,又形成了良性竞争,有时还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得整个课堂热情洋溢,活力四射。

“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想让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你的课有活水之源。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应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此,你的课堂将会更加活跃!

五、要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偏向。

其一,古代汉语教学化。一篇篇优美的古文只剩下了“之乎者也”,仅剩下了字词句语法。这就如将一位美人给肢解开来,眼睛、鼻子、嘴巴……一样一样地拿给你看。如此只有恐怖,而无美感!我们必须先从整体上认识到她的美,然后再细细品尝她美在何处。所以,我们要以文引导学生去理解字词。

其二,现代文教学化。教者重文章内容、作者思想、写作特色的分析,而忽略字词。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意都没读懂。不理解语句,不懂文意,学生怎么讨论、怎么说道?这样的课堂只能老师“表演”,又怎么能活起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言文兼备的,所以我们既要学习言也要学习文。

只有兼顾“言”与“文”的学习,才能真正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变学生讨厌害怕为喜欢亲近。我的措施是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圈划出重点,找出疑难点;再以导学案的形式,将文言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先行思考;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疑难点,师生互动,扫清文言知识点后再探究文意;课后学生自行整理自己的文言知识点;最后再辅以巩固练习。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便于学生课后的预习、整理。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

学生自己学习梳理出的,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份资料;而且,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上课时的针对性更强,听课效率更高;再者,学生有所准备,上课时,很多浅显的知识点则由小组解决,这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可以进行“文”的探讨,进而去感知古文化那独特的魅力,进行人格的升华!如此,小组的讨论,个人的质疑,文意的探讨……由浅入深,人人参与,又何愁课堂活不起来?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同学们感到求学的充实,做事的乐趣,为人的自信。“教师给片蓝天,学生就能飞翔”。

如今,文言文教学要使学生从对文言文的“苦学”变为“乐学”,使我们的课堂更为活跃,从而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文言知识得以积淀。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