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彷徨》中反抗者的悲剧

2014-10-11黄靖远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子君婚恋祥林嫂

黄靖远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我将毫不踌躇的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比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它的思想伟大,宣传男女平等,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在《彷徨》中就浮现出一批反抗者,如祥林嫂,爱姑,涓生,子君,吕纬甫等人,他们勇于反党封建传统,冲破层层阻碍,追求自由和幸福,然而,鲁迅并没有在此搁笔,他认识到他们的悲剧性,在那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他用血和泪塑造出这些弱者。对在政府虐杀中牺牲的反抗者 ,他要以自己的文章来祭奠亡灵 ,使人们不要忘却。

一、被压迫妇女反抗的悲剧

(一)祥林嫂的悲剧

1.残酷的看客。

假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了一口痰,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大家准可以都逃散,真不知是“和所闻而来,和所见而去”。这便是一种看客心里。(《鲁迅人生精论》)

对中国社会精神孤岛现状的解释与批判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内涵。主人翁总是生存在一个灰暗的没有一丝光亮的人群中,阴气弥漫,冷漠的势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密不透风,令人窒息,而庸众则是压迫的主体,祥林嫂在庸众的冷眼和柳妈的“热心”中迈进死亡的门槛。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所写的有关“阿毛之死”的情节,其创作目的无非是借这种血淋淋的人间惨剧激发人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再将承载这惨剧的故事放到鲁镇这一环境中去,以暴露那个社会人情的冷漠残酷,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何以变成这样,又如何来改造这样的社会人情,鲁镇的世态集中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劣质。

2.封建道德观的束缚。

一般来说,“在男性的话语的牢笼”中,女性是无法建立自己的话语家园的。

祥林嫂出逃是出于对婆家的反抗,在鲁家用廉价的劳动维持生存,她需要承受远远超过一个女人力所能及的劳作,这些她都不在乎,但是,婆婆把她嫁给贺家,她“异平寻常”的以死抵抗着实撼人心魄!这“出格”的“闹”,从中可以感受到祥林嫂由衷的愤慨与反抗的决绝。这“闹”,也显露了祥林嫂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带着这种沉重的、腐朽的精神镣铐去做斗争,已经表明祥林嫂的抗争是悲剧性的,他根本无力冲破这巨大锁链的羁绊,只能成为涂上圣洁光环的礼教文化的牺牲品。

(二)爱姑的悲剧——反抗与依附

爱姑,虽然也是个被压迫妇女,一个夫权的牺牲品,但却是同祥林嫂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也是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从鲁迅的婚姻中我们就可以真切地看到鲁迅倡导婚恋自由的一般态度。《离婚》刻画了为自己争取离婚自由权的具有无畏精神的爱姑形象。爱姑,大胆泼辣,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他没有尊奉男权中心社会的清规戒律,然而,七大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一番,使爱姑被迫妥协,一场争执了三年的纠纷,就这样容易的解决了。爱姑的幻想破灭了,她的倔强的斗争便以失败而告终。

爱姑的悲剧性格,在于她对男权的依附。她和丈夫闹了三年不离婚并不是想要惩罚丈夫的背信弃义,而是还想和那个男人维持夫妻关系,依赖夫权,夫权作为一种封建势力,它是同其他封建势力相联系的,是一切封建权利的中心和基础,即是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政权。所以要想解放象爱姑这样的被压迫妇女,恢复正常的妻权,就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妇女解放的问题,而是一个远为复杂的社会解放问题。

二、知识分子反抗的悲剧

(一)个人的反抗

《在酒楼上》中的主人翁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样,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 ,但也是失败的反抗者。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 ,汲取了新的思想 ,对于旧社会有所不满 ,试图改革 ,进行反抗 ,但是 ,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却被击败了。他们是无奈和痛苦的,是理想破灭、趋于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就是魏连殳和吕纬甫。

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两位知识分子的悲剧的造成,不是就的统治力量如何根深蒂固、不可摧毁,而是个人式的反抗的势单力薄,缺乏一种排山倒海似的轰击力量。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力量才能够推翻旧的吃人的社会制度,才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切个人式的反抗是无能为力的。

(二)软弱与妥协

涓生是一个觉醒于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也是子君思想的启蒙者。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他与子君联合起来挣脱了封建的羁绊,实现了爱的结合。但是,在时代思想与旧意识的内在复调式对话的过程中,涓生始终更多的倾向是向旧意识妥协,使得他的软弱、自私、不负责任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小说通过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软弱与妥协及如果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凭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也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三、追求个性解放女性的悲剧

(一)对男人的依附

恩格斯曾这样说过:“我们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继承下来的两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鲁迅的《伤逝》就以涓生和子君——特别是子君的不幸的结局,做了恩格斯这段话的有力的实证。

子君是一个娜拉式的女性,个性解放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而出走的思想基础。面对社会习惯势力的压迫,她表现了五四时代中国妇女“自由选择,自己负责”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婚后在人格和经济上却依附于丈夫,因此在家庭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只能旁观而无计可施,怨色以对涓生,昔日的爱情在生存的重压下和不断的指责、埋怨中被掩盖了,两人互相隔膜,而最终彼此抛弃。子君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大胆地追求自由的婚恋权 ,但是在其放弃所有、争得自由婚恋权的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独立起来。

(二)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

子君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和涓生走到一起,是一位具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男女平等的进步女性。婚后的子君沉迷于安闲的婚姻生活,忘却了人格和经济上的独立,

渐趋平庸,忘却了“翅子的扇动”。其生活的全部内容成了洗碗、做饭、饲鸡、喂狗,与官太太勾心斗角。无聊琐事与狭隘庸俗消弭了她曾经拥有的无畏与勇敢。子君作为一位个性解放主义者,只知道婚姻的自由却不知人格和经济的独立,思想过于局限,并未完全摆脱封建观念的羁绊,而且又没有经济地位,结果不得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从本质上讲,子君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她冲出一个牢笼而又陷入了另一个牢笼,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妇女所走的老路。

鲁迅先生对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猛烈抨击。鲁迅认为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力量才能够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求个人形式的反抗是无能为力的。对于婚恋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他的主张体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争取独立与自主的要求。鲁迅没有站到维护传统的一面, 而是积极地支持婚恋自由的主张。这便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鲁迅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刘缓松,刘缓松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鲁迅,彷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4.鲁迅,鲁迅人生精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5. 李宗英、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子君婚恋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子君的错
子君的恨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