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狠话”并不代表有力

2014-10-11

视野 2014年20期
关键词:猥琐烂片公知

假期陪朋友,逛到影城恰好遇到《后会无期》首映。工作人员推荐说是“新锐导演的处女作”。之前漠不关心,从未听说,不过有点好奇,确认了就是那位赛车手、作家和“公知”之后,便想看看“赢者”如何“通吃”,于是就为票房做了价格不菲的贡献。看的过程挺轻松,之后与朋友相视而笑,说了几句“小清新”就过去了。

没想到几天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耸动视听,近半个版的篇幅力批这部电影,并上纲上线地称其人为“当代文坛最大丑闻”。趁着观影的感觉尚在,赶紧找文章来看。来回粗粗看了几遍,虽然承认作者对影片本身的不少看法都有道理,但极不喜欢这种“扣帽子”的批评方式,动辄以“丑闻”、“烂片”、“猥琐”、“反智主义”、“伪装”、“骗局”之类的语汇,似乎字眼越“狠”越能显示批评之尖锐,实际上却折射出我们当下的公共话语还缺少一种温和的说理方式。

所谓“狠话”,其一种就是判断上很极端的话。寻常人都知道,话说得满了,再想改口就很难。多少有点儿逻辑知识的人也都知道,说理的时候,下的结论越极端,留给自己的证明就越难,对方反驳起来也越容易。找到一只“白乌鸦”,天下乌鸦就不会一抹黑。《后会无期》固然算不上优秀,但称为“烂片”就有些过了;如果这个人就是“最大丑闻”,那么那些有明确抄袭证据,而且有的也还挺“火”的人,似乎就算不了什么。

“狠话”还指态度或立场异常坚硬的话。这样的表达往往有着鲜明立场,世界纯净,非黑即白,不容有中间色带。很大程度上,这样的表达很难说是在论证,而更多地像是树立了一个天然正确的标尺,凡被此卡住者,一律“狠话”伺候。比如,称这部影片和作者“猥琐”、“伪装”、“反智”、“骗局”等等,都是一些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的表达,当它频频出现的时候,就反衬使用者可能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未必与我一致,自我感觉的标尺并不是“万物的尺度”。比如,那部电影对我和朋友,就是为了打发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而已,至少觉得,比那些用“奇观”轰炸得你头疼的大片还要舒服一些。

电影、畅销书以及“公知”的意见,无疑都需要公共批评,而批评的话语本身,也需要批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世界中,没有谁能一口咬准真理,并处处充当智力或道德“纠察”。这样看来,告别“狠话”,与人为善,也是与己为善。

猜你喜欢

猥琐烂片公知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对一个小土丘的痴望
烂片当道,尽显低迷2018年6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情敌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原因何在
烂片理由
“公知”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