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

2014-10-09李海燕任悦

慈善 2014年5期
关键词:受助者助学莫言

李海燕+任悦

慈善,是指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慈善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而慈善所帮助的对象,不应仅仅是贫穷,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弱势人群。鉴于此,窃以为要想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着手:一是要提高宣传力,以助推慈善意识扎根人心;二是公民个体应主动修养身心,强化自我慈善意识训练;三是要有针对性地行善;四是提升慈善意识莫忘人格尊重。

提高宣传力

助推慈善意识扎根人心

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应该是提高宣传力,以助推慈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公民的心田。

无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等平面媒体和全媒体,都应该弘扬、唱响慈善主旋律,大力宣传社会上涌现出的善人善举。与此同时,现时代还要大力提高新兴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组建网络宣传队伍,培养骨干网络评论员,加大社会热点、敏感的慈善事件正面宣传力度。此外,还要打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各个新闻媒体要争相办好“民生”、“帮办”等慈善品牌栏目。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每日新报》所创办的“新帮办”栏目,正是一个媒体助推慈善意识扎根人心的典型范例。自2003年助学活动成为“新帮办”固定设置的重点栏目开始算起,“帮办助学”至今已历经整整10个年头了。10年“帮办助学”,130多期爱心行,10期“给梦想插上翅膀”,以及“爱心成就梦想”、“加多宝学子情”等主题助学栏目,累计筹集善款525万余元,帮助11396名坚强孩子继续踏上他们的求学路。

长期参与《每日新报》公益活动的普通市民李洁美阿姨,在10年前曾经得到过《每日新报》“新帮办”栏目的帮助,随后一家人都成为《每日新报》的忠实读者。她和老伴是栏目各项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唯一的儿子,也当上了“新帮办”的第一批义工。提起李阿姨,在新闻部工作过的记者没有不知道的。自从2011年李阿姨的老伴病倒之后,乐观坚强的李阿姨明显老了。可是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忘记参与到一年一次的助学活动中来。王浩和受助者朱加慧,也是爱心传递的代表。5年前的王浩,就和每年暑假的众多求助者一样孤苦无依,是“新帮办”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继续学业。“吃水不忘挖井人”,王浩在找到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之后,就捐了出来。受助者是一位和他经历相似的女孩朱加慧,在得知捐助自己的大哥哥有着和自己同样的经历之后,朱加慧说王浩哥哥就是她的榜样,爱心火炬绝不会在她这里熄灭,她会一直传承下去。朱加慧的理想,和“新帮办”的助学宗旨是何其的相似。10年的时间,“新帮办”的记者几次调整,曾经从事过助学、帮办工作的记者多达数十人,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部感人的书。如今,不仅使不少读者、受助者增强了慈善意识,薪火相传了慈善行为,而且,每一位记者都培养了个人的慈善意识,提高了个人的道德情操。

统计显示,自2000年在《每日新报》创办“新帮办”栏目以来,“新帮办”累计筹集善款近1000万元,救助了1000多户特困家庭,资助贫困学生11396名,帮助53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转退军人及军属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新帮办”走过的12年,也是新闻媒体与众多爱心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践行社会责任、共同增强慈善意识的12年。“新帮办”栏目创办12年、助学行动10年,参与助学的爱心企业数不胜数,除了天津港、中国移动天津公司是常年合作单位之外,环渤海金岸(天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天津有限公司、海信购物广场,都是新帮办多年的合作伙伴。而这么多企业之所以选择与“新帮办”合作,一切都源于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份执着、高尚的慈善意识。天津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汝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过,“新帮办”给求助者和想要捐助的人共同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无论是企业或是媒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力所能及的做慈善,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营造了一种更为和谐的气氛,有力地助推了慈善意识扎根人心。

公民应主动修养身心

强化慈善意识

世上有一些人,生来就有大胸怀、大气魄、慈悲心,但是,大部分平凡的小人物,天性中难免有自私、狭隘、小气的成分作祟,这就需要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修养、训练、教育自我懂得善良、慈悲、宽厚待人等美好的品质。具备慈善心怀,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获得?因此,窃以为每一位公民都应主动修养自我身心,增强自己的慈善意识。

对于一个人来讲,慈善心怀的磨练,比起智力、体力、技艺等这些关乎生存实际的训练,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其实,慈悲心怀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对公民个人来讲,受益无穷。因为有社会学家指出,一个人的心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生命的高度、广度与质量。随着年龄、阅历、学识和经验的不断增长与丰富,人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怀,由不谙世事、敏感偏执、甚至锋芒毕露逐渐地变得柔软、开阔、平和,由过去的紧锁心门,变得腹中能撑下一条船,由狭隘、自私变得慈悲为怀,乐于助人。如果把生命比喻为一场马拉松赛跑,那么,我们每个人最终比的是耐心、爱心和恒心。这样的心怀需要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磨练和自我完善,一路上,就像不断地丢掉鞋子上沾染的灰尘一样,不停地丢弃掉我们心灵上的污浊、丑恶、混乱和拥挤。从而,使得我们自己将有限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健康、美好、充满爱心的、有益的事物中。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知名演员、歌手江一燕,2006年凭借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的女主角周蒙成为大众“梦中情人”,2012年出版散文随笔处女作《我是爬行者小江》。自2007年起,她每年都会到边远山区支教。

她在最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很享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她此次所出书的封底标注“稿酬全部捐助山区贫困儿童”的字样。江一燕表示:我性格中很多的改变都是因为山区,我支教,是和小朋友去学习的,不是教书。所以,既然我有了收获,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每年我们都会在山区资助10个小朋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是比较小的,大一点的就是帮他们来建学校。据了解,2007年因为拍摄电影《宝贵的秘密》,江一燕来到广西瑶族山区,并在拍戏间隙看望了长洞小学的孩子们,这也开启了她的爱心支教生涯,“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当我第一次去跟小孩子交流之后,就要求自己必须要有第二次、第三次……”在淘宝上开爱心义卖店、在山区支教住上下铺、半夜去露天茅厕吓得半死、明年会去四川支教……在当今浮躁的娱乐圈,江一燕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适时放下,回归内心,生活简单真诚就足够了……”

江一燕还介绍说:“支教中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了。比如我书里提到的六指爷爷。那是我在山里支教时认识的一个老爷爷,因为是六指,大家都笑他是异类,他也很自卑,不太爱说话,也从来不把手掌伸开给别人看。因为我叫小爬,我喜欢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一只蜗牛,那天他突然走到我面前,摊开手,手掌里是一只蜗牛,那一刻他笑得特别灿烂,我特别感动。他让我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原来那么那么可爱。”

江一燕还表示:“我能教给他们的也许只是音乐、朗诵、写作,但我心里希望给他们带去比较宽阔的眼界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从小是一个特别没安全感的小孩,特别恐惧黑暗和死亡,可是在山区的那段经历让我彻底看淡了生死,在这个路途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由此可见,“慈善并快乐着”是真理。

慈善应有群体针对性

慈善受助对象有“老无所依”的弱势群体,也有身患重病或是身有残疾的人群,也有刚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婴儿,等等。为此,窃以为在公民的慈善意识中,应该思考怎样有针对性地实施慈善行为。

当前,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已经出现,那就是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国情。预计到21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而养老保障机制与养老负担、社会总体负担的剧增不适应;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与老年群体医疗保健的需求不适应;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与失能老人、病残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不适应;社会服务网络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适应。这就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为发善心、做善事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既可以出资帮助老人购买社会服务,也可以积极投身志愿者行列,身体力行为老人提供上门理发、买菜、打扫卫生、买药等各项服务等。人到晚年有三怕:怕穷、怕病、怕孤寂。因此,给老人提供的慈善服务,还应该包括心理慰藉,加强与空巢老人的精神交流、沟通。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全国职业老年护理员只有10万人,缺口达230万。这一缺口,也为慈善事业提供了突破点。老年群体虽然是“夕阳人群”,但是,老年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关注老年群体的慈善事业必将蓬勃壮大。

2012年9月下旬,本报记者前往水上公园附近的社区:观园里、望园里,采访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的高文敏大姐。她今年已经55岁了,体型偏胖,血压和血脂也有些高,再加上关节、颈肩总是疼,因此每天从事炒菜做饭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富有慈善意识的高大姐,每天都咬牙坚持为100多位老人张罗一日三餐,使得老人们不再为吃饭问题烦恼,连他们的儿女也不再担心老人在家做饭忘了关煤气或是烧干了水。为了能让老人们开心,有胃口,高大姐学了不少手艺,总是换着花样给老人们做。她在社区食堂里推出了用各种蔬菜汁和面做成的馒头,把面食做成蝴蝶、动物、水果等造型,她还到专业的培训班去学习西点制作,广式月饼、芒果布丁、提拉米苏等小点心陆续上了老人们的餐桌,老人们爱不释手。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即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年仅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也开始经历“家庭空巢”,传统的“因子女成家立业而空巢”变成了“因子女异地求学或就职而空巢”。按照平均预期寿命70岁计算,中年空巢期长达25年之久,加上老年空巢期,独生子女父母一生要经历的空巢期将会更长,这使得独生子女父母在无子女亲密陪伴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的问题。这一特殊群体,无疑需要特殊的慈善关爱。

提升慈善意识莫忘人格尊重

在公民自觉地培养、提升个人慈善意识时,不要忘记尊重受助者、受捐者的人格,要讲究慈善之道。

古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小故事无疑反映了自古以来人格尊严在一个人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提示着践行慈善之举的人们,在自己发善心做善事的时候,要顾及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给予他人人格尊严。

在2012年10月中旬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开后,以做慈善事业出名的企业家陈光标先生,闻知住房窘迫的莫言先生打算领到奖金改善一下住房条件的事情后,表示想将自己在北京繁华地段的一套别墅赠予莫言。不管陈光标是真情也好,玩笑也罢,莫言的家人对此还是做出了质朴的回应——不要。身居山东乡下的莫言的二哥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的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莫言的父亲态度更是坚决:“不要!不要!什么送别墅哦。我家儿子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俺儿子不要。”这直白的回应、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某种令人心跳加速的能量,而这能量源自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东西,它叫“人格”。上亿元的大别墅,的确令人垂涎,但与尊严相比,它显得又是那样微不足道。宁可安贫乐道,也不会用人格换取财物,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闪光。这一在新时代的闪光,无疑同样有力地提示着具备慈善意识的公民,不要忘记捐赠的同时保护受助人的尊严。

当然,莫言及其家人拒绝别墅,照样能够过幸福的生活,也可以将此事视为一个玩笑来坦然面对。然而,生活中还有需要大家帮助的弱势群体。当他们因生活所迫而成为慈善行为的受助者时,也面临着同样的对自身人格的守护意愿,因此,我们每一位施善者都应该聆听、触摸弱势群体的内心感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恩”不仅有物质意义,更有感情的成分。施恩与报恩不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更不是放高利贷施小钱求大回报。施恩与报恩,是施者与受者之间在情感基础之上的灵魂互助。有些人帮助别人,本是做了好事,然而却马上急切地求回报,甚至不惜让受助者的人格受损,以求得自己的心理满足,这更像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交易。有些受人资助的弱势群体,不断地站在公众面前向那些花了些钱的“恩人”表达感恩之情,此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怎样一番感受呢?他们的人格尊严又在哪里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的真实意愿吗?

在澳门求学归来的学子曾经介绍,他们要上义工培训课。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有的蒙上眼睛、有的单腿着地,仿佛是在做游戏。其实这是在为做好义工打基础。原来,大学生们每周都要去照顾老人院的老人或去帮助残疾人。为了能对他们的困境感同身受,他们就要参加这样的培训,以便在服务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与尊重对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离他们的心更近一些。

总而言之,“不食嗟来之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气节,也乃人之常情,反映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每一位行慈善之举的公民,莫要忘了慈善之道:以适当的方式关照弱势者的心灵需要,以豁达之心给对方从物质和精神上重建正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一位经常行善举的友人说,他期待受助者的报恩方式,就是将来他有了能力行同样的善举,这样的善举就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会让更多的人感知到。

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现代社会决定了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事业具有社会化、开放性、广泛性、公正性等特征。“平等、互助、友爱、共享”,是现代慈善意识核心价值理念的最好概括。主张一视同仁、无差别地对待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使社会全体公民认识到慈善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猜你喜欢

受助者助学莫言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看待之“斗米养恩,担米养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