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集团军:“天下第一军”

2014-10-09董保存狄敏

湘潮 2014年1期
关键词:刺刀敌人部队

董保存+狄敏

按照数字编排序列,18个集团军之首是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因而网民就称之为“天下第一军”。而第一集团军的官兵却谦逊地说:“不敢不敢,我们是沾了一字的光!”

★ 百战出雄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的前身,可追溯到贺龙1930年在湘鄂西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1934年底,他们开创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将台堡会师。

在抗日战争中,红二军团被编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当时的晋绥根据地就是这支部队创建的。1938年10月,三五八旅奉命开赴冀中。“亚五”(七一五团)、“亚六”(七一六团)打齐会,战陈庄,威震平原。同时组建第一二○师第三支队(贺炳炎任司令员,余秋里任政委)。1940年春,一二○师重返晋西北,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巩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三五八旅北上绥远,先后在厂汗营、凉城、卓资山、归绥(呼和浩特)、察素旗、包头等地,给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军以有力的打击,收复了绥东广大地区。

1947年,三五八旅和独立第一旅组建了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全军8300人,后改称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当时正逢胡宗南准备大举进攻延安,一纵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首战青化砭,再战羊马河,攻下蟠龙,三战三捷,对胡宗南是当头棒喝,使骄横的蒋军气焰大为收敛。1947年8月,一纵又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沙家店伏击战大捷,粉碎了蒋军对西北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对这一仗评价极高:“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1947年底,一纵进行的“以诉苦和三查为中心内容的整训”,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被毛泽东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并在全军推广。在宜川战役中,第一纵队在瓦子街与敌进行了顽强的白刃格斗,涌现出闻名全国的著名拼刺英雄刘四虎(第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六连二班班长)。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军长为贺炳炎,政治委员为廖汉生。原辖第三五八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第一旅(旅长王尚荣)、第七旅(旅长傅传作)分别改编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全军人数共计2.2万人。

解放战争时期,一军转战晋、绥、察、陕、甘、宁、青等省区,参加战役战斗163次,解放县以上城市51座,歼灭敌军104277人,缴获各种火炮880门、轻重机枪4033挺、各种长短枪29743支。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延安保卫战时,全军8649人,至1949年9月,全军达35249人,扩大4.4倍,武器装备也有了极大改善,部队的战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6月,第一军与第三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为第一军。军长黄新廷,政治委员梁仁芥。

朝鲜战争爆发后,一军将士跨过鸭绿江,参加了1953年的夏季战役,与美军作战,创造佳绩。朝鲜停战后,一军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直至1958年才撤军回国。

和平时期,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有“硬骨头”要啃,哪里就有第一军。1962年福建前线有情况,他们去了;1984年西南边境地区防御作战,他们再立新功;1987年全军搞合成训练,该军组建了第一个“蓝军团”;抗洪抢险、抗冰雪灾害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从红二方面军到三五八旅,从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到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这支部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创造奇迹,血写历史。

★“一把手”部队

说来很有意思,曾经在这支部队任司令员和政委的上将贺炳炎和中将余秋里都是独臂将军,余秋里无左臂,贺炳炎无右臂,他们带领的部队被称为“一把手”部队。

贺炳炎变成一只手,是在红军时期的一次激烈战斗中。敌人拼命往上冲,机枪手牺牲了,贺炳炎操起身边的轻机枪就是一阵猛扫,嘴里骂道:“老子叫你们冲,叫你们冲!都叫你们见阎王去!”说时迟那时快,一颗子弹射来,贺炳炎右臂中弹,身负重伤,被抬到医院。

军团卫生部长贺彪检查了伤情,对贺炳炎说:“必须截肢,不然命都保不住了。”贺炳炎大喊:“不能锯,我不能没有右手,不能!”

赶来的贺龙握紧贺炳炎的左手,对他说:“你还有左手,照样可以骑马、打枪嘛!”经过贺龙的劝说,贺炳炎同意截肢。但是临时救护所根本没有截肢需要的最起码的器械和麻醉药,贺彪无奈,只能用找来的木工锯子代替手术锯,找来吗啡代替麻醉药。木工锯尚可凑合着用,但吗啡服少了不管用,服多了易上瘾,会损伤大脑。贺龙听说用吗啡止痛,也不无忧虑地说:“贺彪,你吃这么多的吗啡,往后还怎么打仗嘛!”贺炳炎将送到嘴边的吗啡吐在地上,强忍着疼痛说:“我不能离开战场,我不能离开战场!把毛巾塞到我嘴里,把我绑在门板上!”贺炳炎硬是没有用一点儿麻醉药完成了截肢手术。塞在他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贺炳炎仅躺了6天担架,就骑马率部纵横沙场了。

余秋里则是长征途中在贵州威宁伏击战中受伤的。他在一座山头观察敌情,忽然发现对面的敌人正朝团长成钧射击,情急之下,他一把推开成钧,敌人的子弹击中他的左臂,伤势严重。医生只好给他简单包扎,他忍着强烈的疼痛,随部队北上。部队渡金沙江时,他乘坐的筏子在江心翻了,全船人都被掀到水里,卷进激流。余秋里仅靠一只右臂,游到对岸。当部队抵达甘孜时,医务人员打开绷带,伤口已爬满了白蛆,用止血钳轻轻一敲,一层白蛆落地。而当时无医无药,只能重新换上绷带,继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中伤痛发作难忍时,他叫警卫员拿凉水往他手臂上浇来止痛。一天,贺炳炎来看他,劝他说:“老余呀,干脆把手锯掉算了,像我一样,当个‘一把手多省事。我现在不照样干革命,一点也不比别人差。”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徽县,余秋里左手五指已肿胀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红军刚打了胜仗,缴获了一些医疗器械、消毒棉和纱布,红二方面军领导要卫生部长侯政给余秋里截肢,没有手术锯,好不容易找来一张小锯条作手术用。在手术时,侯政用缴来的没有标明使用剂量标准的镇痛剂给余秋里注射,然而一针下去,余秋里就陷入昏迷。侯政先刮掉余秋里臂上的腐肉,用锯子锯断坏骨,才又忙着抢救失去知觉的余秋里。余秋里经过抢救终于醒来,他对侯政说:“多谢侯部长,这是我负伤10个多月以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贺龙来看余秋里,他对贺龙说:“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余秋里和贺炳炎第一次搭档,是在1935年5月忠堡战斗中。此战,是我军以少胜多的典范。十八团在团长贺炳炎、政委余秋里的指挥下奋勇杀敌,歼灭了敌师部和一个旅,活捉了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总指挥贺龙高度评价和赞扬了这场战斗。

一二○师挺进冀中,两个“一把手”分别为三支队军政主官。他们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情同手足,创造了军政干部合作的典范。不仅在工作上、作战指挥上相互支持,就是在生活上也相互关心。由于他们两位都是独臂,而且一个失去左臂,一个失去右臂,因而在领服装时,手套只领一副,你用一只,我用一只。上衣也时常换着穿。余秋里的右边袖子磨坏了,贺炳炎的左边袖子磨坏了,两个人一调换,“这不都是好的嘛”。余秋里后来曾经深情地回忆说,在冀中的时候,我和贺炳炎的关系相当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到外面开会不回来,贺炳炎就不吃饭,一直等我。有一次,我晚上11点才回来,他居然还在那里等我。

贺龙曾经对“一把手”部队有个很好的说法:“贺炳炎和余秋里两人都是一只胳臂,刚来冀中时没有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打得很硬嘛!敌人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离得老大远,就吓得溜掉了!”

★ 一个六连,名扬天下

第一集团军的“硬骨头六连”,可说是威名远扬,上电视、登报纸是家常便饭,写他们的书都上百种了,甚至国家邮政局还专门发行了一套“硬骨头六连”的纪念邮票,是全军唯一两次被最高军事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如今走进六连的荣誉室,你会看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和连队在一起的照片或是为这个连队的题词。江泽民更是对“硬骨头精神”作了高度概括:“硬骨头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决不低头,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夺取胜利。这种硬骨头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在和平时期同样也很需要。”

这种硬骨头精神,是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诞生于冀中抗日烽火中的六连组建不久,就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部队跳出日寇包围圈后,准备东渡子牙河,当行进到一个叫马家营的村子时,与300多名日军遭遇。六连奉命占领马家营,掩护全团东渡子牙河。在连长陈砚庭、指导员张会田的指挥下,六连刚进马家营,大批日军就蜂拥而至。六连利用断墙、残壁、塄坎,从早上打到黄昏,先后击退敌人5次进攻。在最危急的时刻,指导员张会田带领战士,与日寇展开了白刃格斗,毙伤日军60多名,掩护全团渡过了子牙河。指导员张会田英勇牺牲。

在著名的爷台山战斗中,六连作为进攻突击队,与敌人所谓的“常胜连”四连针锋相对。一班副班长张殿山带领战士尹玉芬、孙正中、赵春霖接近敌阵地外壕时,冲在最前面的孙正中牺牲了,尹玉芬、赵春霖朝敌碉堡甩出两颗手榴弹,借着烟雾,敏捷地冲进了外壕。张殿山利用射击死角,突然冲到碉堡的射击孔边,猛地伸出双手,紧紧抓住滚烫发红的枪管,一使劲,把机枪从工事里拖了出来。就在那一瞬间,六连战士吼叫着全部冲了上去,与敌人拼起刺刀来。尹玉芬发现工事旁边有一张木梯,他立即攀登上去,见工事里一个敌人正向我后续部队射击,他一扣扳机,敌人应声倒毙。不一会儿,连长李存金、指导员肖良田带着一排、三排冲上来了。尹玉芬奋勇当先,踩着人梯接近碉堡顶时,先往里投了两颗手榴弹,消灭了3个正在疯狂射击的敌人。接着,翻身登上碉堡顶,从碉堡的豁口连续投进了几颗手榴弹,碉堡里的机枪哑巴了。尹玉芬一人连续刺死几个敌人,最后还活捉了爷台山敌军最高指挥官、加强营营长黄日升。爷台山主峰的每一段堑壕,都闪现着六连战士的身影,他们杀得敌人魂飞胆裂,有70多个敌人死于六连勇士的刺刀之下。战后,不少俘虏心有余悸地说,八路军的手榴弹、刺刀真厉害!

在解放战争中,六连越战越勇,威震敌胆,屡建奇功。1948年,六连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杀出了威风,那一战确实让人惊心动魄!第一野战军战史记载:“处在敌人拼死突围地段上的七一四团表现尤为突出,全团指战员与敌激战,团长、参谋长先后牺牲,团政治委员负伤……该团二营六连打得更为顽强,全连只剩下13位勇士,仍然坚守阵地。战斗中,班长刘四虎冲锋在前,一人连续剌倒了7名敌兵。”

刘四虎的英雄传奇绝非像战史上所说的那么简短。那天,刘四虎一马当先,一口气冲到了距敌前沿阵地十几米的一棵大树下。回头一看,跟上来的只有两个战士。一颗颗冒着青烟的手榴弹滚落在他们的脚下,眼看就要爆炸。刘四虎一脚踢开脚下的手榴弹,一个战士拾起手榴弹投向敌人。不一会儿,两个战士中一个牺牲,一个负了重伤。刘四虎怒睁双目,连投4颗手榴弹,趁着爆炸的烟幕,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呐喊着冲上了敌前沿阵地。躲在工事里的一个敌机枪手被吓呆了,扔下机枪就跑,刘四虎跨上前去,一刺刀将敌人刺倒,向着几个敌人猛追过去。一个敌人斜转身子想逃跑,刺刀已从他的左肋下插了进去。另一个敌人翻转身来准备搏斗,他虚刺一刀,敌人用刺刀向左一拨,胸前闪出了空当,刘四虎上前猛一突刺,敌人的肚子被刺透,倒了下去。他见敌人不肯缴枪,又追上第四个敌人,一刀刺中了敌人的咽喉,立即丧命。第五个敌人背着背包,他又一刀将敌人刺倒。仅三四分钟,刘四虎就刺死4个、刺伤3个敌人。敌指挥官见上来的只一个人,大声吼叫:“不准退,谁退就枪毙谁!”十几个敌人将刘四虎包围起来。刘四虎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手中的刺刀滴着血,那气势叫敌人既不敢靠近,又不敢开枪。刘四虎平端刺刀,威风凛凛,和敌人对峙了10多分钟,为后续部队上来争取了时间。

突然,刘四虎听见右侧有搏斗的呐喊声传来,立即将刺刀向前一指,冲出重围,只见一班长舒照明已被压在地上,一个敌人正在举起铁锹朝他头上砍去。说时迟那时快,刘四虎的刺刀朝敌人刺去,舒照明脱险了。刘四虎却因用力过猛,跌进了狭窄的交通壕里,翻不转身。他刚从身下抽出枪,拥上来的4个敌人就几乎同时刺向了他。他的头部4处负伤,鲜血染红了帽子。刘四虎跌倒在深沟里,昏迷过去。这时,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他们把刘四虎抬下来的时候,发现他共负伤11处。

为了占领敌主阵地,六连连续组织冲锋。连长赵贵荣、指导员郭志山及排长相继牺牲,战士们自动组成战斗群继续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六连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铸就的“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出色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战备执勤、抢险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而闻名全国全军,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5位元帅欣然为六连题词,号召全军弘扬硬骨头精神,锻造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军事技术。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1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号召。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说:“所有的连队以至各级干部都应该像他们那样勤学苦练,有他们那种政治思想。”这次讲话后来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硬骨头六连”因此成为唯一一个在《邓小平文选》里出现的连队。

1984年1月22日,当“硬骨头六连”迎来命名20周年的时候,邓小平指示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六连赠送一面“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

新时期以来,六连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征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先后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在边境作战过程中,六连英勇顽强,克敌制胜,被中央军委授于“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1991年秋天,江泽民来到西子湖畔的“硬六连”。在连队荣誉室里,他详细了解六连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挥笔为连队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连队。”

★ 英雄辈出,将星闪耀

走进第一集团军的军史馆,最醒目的是两批人的照片。

一批是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有“英勇善战杀敌先锋”“战斗模范连”“抗洪抢险模范团”“坚守英雄连”“攻坚英雄连”“尖刀七连”“老山大功连”;也有“拼刺英雄”刘四虎、“孤胆英雄”尹玉芬等15名全国战斗英雄……他们在这里注视着自己的团队,注视着所有后来者。

另一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将军,一个个响亮的,为人们熟悉的名字赫然在目:贺炳炎、张宗逊、廖汉生、余秋里、黄新廷等。一批老将军在这里深情地望着自己的战友和同志。

1988年以后授衔为上将的傅全有(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赵克石(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李乾元、吴铨叙、朱文泉、史玉孝、喻林祥等数十名将军在这里列队向老首长、向自己部队的英雄们行注目礼。

第一集团军真可谓是英雄辈出,将星云集。他们不仅有着辉煌的昨天,更会有灿烂的未来!

(此稿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王瑞崇的帮助,特致谢)

猜你喜欢

刺刀敌人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带刺刀的兵
带刺刀的兵
几种M9刺刀
源远流长的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