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发现始末

2014-10-08刘亚峰

新晨 2013年8期
关键词:油田石油新疆

刘亚峰

毛泽东曾对周恩来、陈云感慨:“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

在莫高窟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9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丘,高不过30米,占地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这座小丘是因为黑色石油长年外溢与沙石混杂固化而成的一群大小不等的天然沥青丘。据推测,小丘开始形成于距今约100多万年的第三纪末期。它就是黑油山。

“新疆有石油”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蒋介石在去往台湾之前,将中国大陆的工业设备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尽量破坏。

他这样做,是想给共产党政权留下一个一穷二白的经济局面,为日后反攻大陆做原始的铺垫。

但孙建初把玉门油田全部的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保护了下来。

中国工业发展史不会忘记这位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先驱者。

孙健初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当时,他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

1949年8月26日,兰州刚刚解放,彭德怀将军登门拜访了孙健初,向他的爱国情怀表示敬意,向他的留存祖国石油工业发展血脉之举表示感谢。

另外,彭大将军还有一个揪心的事情:全中国就要解放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必将马上开始,需要能源啊!

毛泽东曾对周恩来、陈云感慨:“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 “发展国民经济,石油要大上啊!”

朱德不无焦虑地说:“500万吨钢铁,500万吨原油,我们就能够打败任何侵略者。” “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

而那时,全国的原油产量每年只有12万吨,真可谓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新生共和国的需要。

彭德怀向孙健初请教了西北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

“新疆有石油”——这名戎马倥偬半生的大将军为共和国寻找到了新领域、新目标的战机。

1949年12月17日,彭德怀在翻阅有关方面上报来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43年苏联政府和民国政府关于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这让他眼前一亮。

12月28日,彭德怀赴北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第五次会议。会上,在汇报新疆的情况时,他将“草案”呈报给了当时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的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并请示中央政府考虑和苏联政府合作开发新疆的石油、矿产资源,以便发展新疆经济。经过研究讨论,刘少奇等中央领导认为“草案”有利于新疆的发展,可以为我所用。

1950年1月2日,刘少奇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发去了书面报告,建议向苏联提出在新疆合办石油和有色金属企业的要求,以便利用苏联资本开发新疆资源,发展新疆经济。

毛泽东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并指示,尽快采取相关措施。

根据中央指示,1950年1月30日,新疆省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与中共新疆分局宣传部部长邓力群等人奉命抵达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国在新疆合办石油股份公司和有色金属股份公司的谈判。

3月27日,苏联全权代表、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和中国全权代表、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按“平权合股”的原则签订《中苏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

4月23日,中国政务院第293次会议批准了该“协定”。

5月17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彭德怀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告知了苏方的人员安排,要求迅速拟定中方人员名单,并为即将召开的中苏股份公司首次股东会议及管理委员会会议做好准备。

1950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成立,双方各占50%的股份。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任务有三: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

偶然的发现,是必然的结果。

也许,与国民政府签订条约的苏联人随着蒋介石的离去,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件事情。

单说彭德怀发现这个条约,是偶然。但注意到这个发现,却是因为老帅一直心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必然。

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

具有1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新疆处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广人稀。但发展石油工业却得天独厚。

能否找到大油田,要看有无形成大油田的环境和条件。

石油、天然气形成和储藏的环境被称为沉积盆地。

新疆的沉积盆地面积达到101.6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区面积最大。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早在4亿多年以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准噶尔盆地就陆续进入有利成油时期。其沉积年龄在全国最长。

准噶尔盆地的沉积厚度最深处达到1万米至1.5万米,它的厚度是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的2至3倍,比近邻塔里木盆地也要厚得多,在全国各盆地中厚度最深。

准噶尔沉积盆地经历了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第三纪等5个纪,每个纪里都含有油气,像层层相叠的楼房,每一层楼房里都可能住着人们盼望已久的油和气。

1955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移交给了中国,成立了新疆石油公司。

在这个公司存续4年多的时间里,共生产原油17.46万吨,相当于此前独山子油矿历年产油总量的15倍。累计加工原油17.33万吨。工人增加了35倍,干部增长了33倍。共计5000多名职工得到了培训和锻炼,成为此后新疆乃至全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骨干。

然而,在查明新疆石油资源的情况方面,却没有多大进展。

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溜边转,找鸡蛋,看到油苗就打钻。”意思是说:当时勘探调查部署的重点,只限于地质露头较好、构造显著、油气苗丰富的天山山前坳陷的三级构造带。没有从盆地整体出发开展区域勘探,不能从广阔的领域寻找有利含油地区。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当时来到该公司工作的苏联专家,尤其是领导层,均来自苏联巴库油田。他们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带天山山脉的山前坳陷,与巴库油田的地质构造极为相似,于是,他们受到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排斥了其他的多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历史当中,有一个著名的“杯海之争”,成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能否诞生、何时诞生的关键点。

“黑油山是大海”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一个地质队——4/51地质队开始在黑油山地区进行油气探查。

1954年春,勒·依·乌瓦洛夫率1/54队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进行1∶10万地质详查,该队成员有地质师张恺、地质员王克思、采集员赵学海、实习员宋汉良、朱瑞明及其他工作人员4名。

他们测区范围较广,野外采集资料充实,在总结前人已做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的基础上,对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找油的现实性给予高度评价。

于是,乌瓦洛夫提出:黑油山地区是有远景希望的石油探区,并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深井钻探。

与新疆石油公司的骨干专家潘捷列耶夫相比,无论从专业经历上,还是业务级别上,1/54队地质勘察队负责人乌瓦洛夫只是个小人物。

他是二战老兵,退役后当了石油工人,是靠自学成为地质技术人员的。

他的提议遭到了以潘捷列耶夫为代表的大部分苏联专家的完全否定。

潘捷列耶夫认为,正因为黑油山地区原油大面积露出地面,所以,说明这个地区地下的油藏已经遭到地壳运动的破坏,不具备储油条件了,不可能找到大油田。

他说,准噶尔盆地真正的大油田在天山山脉以北的山前构造带,因为这是典型的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才是控制和储积石油的先决条件。巴库油田就是在极其类似的位置上发现的。

他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浅钻队所打的4口井“口口显示良好,口口没有开采价值”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与潘捷列耶夫较高的理论水平相比,乌瓦洛夫的观点来自实践。

他和张恺、王克思、赵学海、宋汉良、朱瑞明等人在勘察过程中,首次提出“走向地台”的方向性认识。

所谓地台,即位于大平原上,地质历史中地壳相对比较稳定的区域。

乌瓦洛夫认为黑油山地区属于地台性质的稳定地块,地层由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厚,含油远景很好,并不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建议继续进行物探和钻探。

他所带领的后来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建设脊梁的这些中国年轻人们坚定地支持这个“苏联蓝领”。

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坚定而激动的乌瓦洛夫抓起水杯,重重地往桌面上一顿:“独山子油田不过是这么一杯水,如果在黑油山找油田,那将是大海!”

为了比划大海有多大,他大幅度地挥舞着双臂,导致紧身的西装背心的扣子都绷掉弹到了天花板上。

这场争论,持续了两年。

发现大油田

鉴于乌瓦洛夫和中国年轻石油工作者们的勘察内容更加详实,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由独山子矿务局组织派遣一个井队去黑油山地区打一口探井。

1955年6月14日,陆铭宝和其他35名“1219青年钻井队”队员坐着敞篷车向黑油山进发了。

虽然只相距150公里,但独山子与黑油山的地貌相差还是很大的:临近独山子的百年老镇乌苏的农牧业基础,让北疆的这个金三角地区充满了田园风光。而黑油山周围则是一片荒凉。

作为征战黑油山第一支钻井队的队长,年轻的陆铭宝和队员们一样,没有被眼前的戈壁荒滩吓倒,他们的心中充满着憧憬:如果能在准噶尔盆地找到一个大油田,这是新疆石油工人的光荣和骄傲!

7月6日,维吾尔族钻工艾山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了40多米高的井架天车上,黑油山1号井开钻!

刚刚从副司钻岗位提升为司钻的荆义田干劲儿十足,在10级大风中,为了不停钻,他用棕绳把自己绑在井架上打钻。

井队只有一辆值班水车,只有一名司机,既要负责从70公里外的小拐拉运生活用水,又要从20公里外的“小西湖”拉运生产用水,常常是昼夜不停。

如果井场用水告急,为了先生产后生活,全队就只能喝带有硫化氢气味的生产用水了。

“艰苦”,是后人对克拉玛依油田前辈们工作状态的评价。50多年前的这些小伙子的字典里并没有这个词,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早日发现大油田。

井打到300多米的一天,要提钻换钻头。

突然,一股褐色的泥浆夹带着地层水、天然气和沙石从井口呼啸着喷出。

这是钻到高压水层了。

除了陆铭宝,全队没有几个人见过井喷。陆铭宝也没有处理过类似险情。

“第一步要把钻具下到井筒中,第二步要关闭井口,第三步要用重泥浆压井。”

面对险情,陆铭宝异常冷静:第一步工作是拼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下钻,要冒被时速如手枪子弹一般的、从地下喷出的沙石击入身体的危险。

陆铭宝组织了几名身手敏捷的工人,带头冲了上去,强行把钻铤下入了井筒,关闭了封井器。

接下来,就需要超过地层压力的重泥浆把被钢铁井口暂时挡住的高压水流压回地层去。

黑油山周边没有可以配制泥浆的膨润土,所需材料都是从独山子拉运,如果现在拉运,一个来回至少需要4天。

怎么办?

陆铭宝一面通过报话机向独山子求援,一面组织全队回收被喷出的泥浆,然后就地用戈壁土加重。

泥浆被地层高压喷得满井场都是,俗话说,覆水难收,但大家硬是用茶杯和脸盆将这些液体收了回来。

瘫软在地的小伙子们笑了,他们并非只为制服井喷而笑:“既然地下有压力如此高的地层水和天然气,就很有可能蕴含着大量石油!”因为石油永远是和地层水、天然气伴生的。

经过3个月的奋斗,黑油山1号井在620米处胜利完钻。为了亲眼看到自己打成的第一口井出油,1219队全体队员要求继续承担试油任务。

公元1955年10月29日,乌瓦洛夫的坚定支持者、青年地质队员张恺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清水把泥浆替出之后,由于井筒压力降低,一片片黑色的油花伴随着气泡晃晃悠悠地漂浮在水面上,从井口往泥浆槽流淌: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澎湃……

猜你喜欢

油田石油新疆
油田掠影
油田工人
一滴油的后面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
石油PK太阳能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