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缄默症女孩的沙盘游戏治疗个案报告

2014-10-08王剑李玉荣单晓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沙盘游戏

王剑?李玉荣?单晓楠

〔关键词〕沙盘游戏;选择性缄默症;个案报告

一、背景

(一)受理

小E,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由老师推荐而来,入学以来在班级中从不讲话,与同伴、教师交往方面有严重困难。

(二)成长经历及现状

自然情况:小E,7岁,独生女,核心家庭,健康状况良好。

成长经历:小E出生后与父母一起生活,与妈妈关系亲密;从小内向、怕生,与外界接触不多,出门会害怕、哭泣;坐、走路、说话等发育比同龄孩子较晚;父母均有喝斥制止小E的行为。

父母的关注点: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脑子笨,学习成绩不好;表示其在家表现正常,能讲话。

初步印象:肤色较黑,面容黯淡,异常拘谨,神情呆滞,恐惧不安。

二、心理评估与治疗假设

(一)心理评估

某儿童医院的诊断结论为:智力测试不配合,考虑智力发育迟滞。

根据DSM-IV诊断标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中需要说话的时候不说话,但在其他场合却能说话;已成为儿童学习和社会交往的严重障碍;此种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确定小E为选择性缄默症。

(二)原因分析

小E选择性缄默的深层原因是成长经历中过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造成小E在探索陌生事物方面出现退缩性表现。升入小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来访者无法在以往经验中获得恰当的应对方式,害怕因出错而遭到喝斥。缄默是对以往创伤的反应,也是应对无法掌控的新环境的方法。

考虑到缄默状态的来访者在开始介入方面困难较大,而沙盘游戏可实现非语言沟通和对深层心理进行工作的特点,与来访者父亲共同商定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辅导。

(三)治疗假设

沙盘游戏以荣格分析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制作沙盘,将来访者的内在情结转化为视觉形式,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我治愈力,获得自性的发展。沙盘游戏的治疗假设有五个方面:

1.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的关系,称之为母子一体性(the mother-child unity);

2.以沙箱为中心,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3.这一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可以使来访者发挥自我治愈力;

4.普遍无意识的心象;

5.玩具的象征意义。

三、治疗过程

从2013年3月19日至2013年10月24日,共制作个体沙盘15次、家庭沙盘1次。来访者典型性行为如结束失落、偷瞄行为、起始困难、容易害怕等逐渐消退(如表1)。

(一)初始沙盘:与同伴合作完成

Dora Kalff认为初始沙盘能呈现出来访者问题的本质,提供治疗的方向及治愈的可能信息。小E第一次来沙盘室,是在同学的陪同下。陪伴者让她们制作平行沙盘,但小E将沙具摆在同伴的沙盘内,与同伴合作完成。一对“睡觉的小熊”、一对“天鹅”、一个“鸡蛋”(在同伴摆放的母鸡旁边)是小E摆放的沙具(如图1)。

图1 初始沙盘

(二)家庭沙盘:出现阻抗,极不配合

为深入了解亲子及家庭成员关系,在第四次个体沙盘结束后安排了家庭沙盘游戏(如图2)。来访者极不配合,呈现沉默不语、拘谨、害怕、目光呆滞、偷瞄等表现。

图2 家庭沙盘游戏作品

制作过程中,夫妻在各自的区域工作,沟通不畅,沙盘整体动力性较弱,能量不足。沙具场景离陪伴者较远,感觉对陪伴者有距离感,不够信任,存在防御。

父亲在自己与妻子的区域之间堆山,用于间隔;最后在自己的区域画上了圈,包围起来,象征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

母亲一直抱着小E,劝说小E选择并摆放沙具,过多地干涉与保护孩子。母亲摆放的沙具面向自己和小E,背对父亲,表明其过度关注孩子,对丈夫较疏忽。

在房树人测试中,父亲将画面用线框起来,门很小(如图3)。母亲的房子没有门,窗户很小,屋顶涂黑,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如图4)。

图3 小E父亲的房树人图画

图4 小E母亲的房树人图画

故而,建议改善夫妻关系,加深沟通,自我开放。母亲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与方式。

家庭沙盘游戏促进了咨访关系的建立,虽然来访者不配合,但整个家庭对陪伴者的接纳,为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沙盘游戏:由创伤走向转化

小E有“起始困难”的表现,每次都需要陪伴者反复鼓励、引导,才能进入制作沙盘的工作。第八次沙盘游戏中,小E就“小铲子”要不要拿而询问陪伴者的意见,让陪伴者不免心中一震,反思以往对来访者过多的鼓励和引导,让其产生了依赖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小E“起始困难”的症状。实际上,是陪伴者“太急了”,不是来访者“太慢了”。因此,陪伴者决心作出改变。

第九次沙盘游戏,陪伴者不再过多引导,只静默地陪伴。虽然内心很着急,对来访者有些不耐烦,但尽量压抑这种感受积极关注来访者。50分钟的时间里,小E几次走到沙具架前,把玩自己喜欢的沙具,但最终没有摆放在沙箱内,陪伴者能共感到她想玩的内心体验。小E虽然没有在沙箱内制作,但动沙较多,用拳头或手掌拍击沙子,扬起沙子作下雨状等,并将沙具架上自己喜欢的沙具摆放整齐(如图5)。

图5 第九次沙盘小E整理沙具架

看着空洞的第九次沙盘作品(如图6),陪伴者心中忐忑不已,反思这次干预是否合适。在第十次沙盘游戏中,来访者给出了答案。

图6 第九次沙盘游戏作品

第十次沙盘游戏中,小E主动性明显变强,与陪伴者互动增多,能用语言及时回应陪伴者的问话,“起始困难”的表现消失。沙盘作品有些混乱,但内容较丰富。沙具数量剧增,来访者封闭的内心世界得以释放,无意识内容意识化(如图7)。

图7 第十次沙盘游戏作品

(四)第十三、十四、十五次沙盘游戏:开启治愈的大门

这三次沙盘的场景相似,都是小羊们在家睡觉、看电视的主题。联系起来看,可见以下特点。

1.自我开放程度逐渐增强

来访者逐渐走出自己封闭的内心,接纳外界。

2.语言表达增多,富有逻辑性,用词书面化

来访者使用“五颜六色”“最漂亮”“最勇敢”“乱七八糟”等修饰性语言,说明其内心并不匮乏,是丰富多彩的。

3.开始给沙盘作品命名,并主动分享感受

沙盘游戏的主题,会告诉我们来访者在沙盘游戏中表现或传达的基本意义,告诉我们来访者内在心路历程的变化。小E第十四次沙盘命名为“先使者(喜羊羊的车)”,在沙子上写出“先”字(如图8)。第十五次命名为“羊的世界”(如图9)。分享中,来访者说“我还没讲完呢”,体现了其想要表达的欲望。

经过16次沙盘游戏,来访者典型性行为逐渐消退,语言表达增多。

四、分析与讨论

(一)做好时间设置,促进来访者积极自我探索

一次沙盘游戏治疗的时间一般设置为50~60分钟,沙盘制作的时间在所设置的50~60分钟内一般不作限定。鼓励来访者遵守时间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促进来访者积极自我探索并处理好自我情绪。但限定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来访者的不同情况灵活操作。比如小E第五次沙盘中提出想多玩一会儿(如图10),陪伴者只多给10分钟。这样做一是保护来访者的积极性和鼓励勇敢提出要求的行为;二是让来访者继续有时间完成未完成的探索,为结束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三是让来访者体验到沙盘游戏是自由而有限制的,体验沙盘游戏中的设置,敦促来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深入的自我探索和体验。

(二)关注沙具的使用,发现深层心理的工作点

玩具是来访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心像表现和象征语言。个别沙具的使用和场景的出现,需要陪伴者特别关注。第五次沙盘(如图10)出现了食物、植物、小鸡生蛋等象征能量来源和孕育转化的沙具。第十三、十四、十五次沙盘中出现了象征着内心世界的房子(如图9、图11)。第十二、十三次沙盘中出现了汽车,当沙盘中出现交通工具时,预示着来访者心理将发生变化。第十二次在沙上画“蛇”“彩虹”“圈圈”等,都是深层工作的重点。荣格分析心理学又称为“深层心理学”,深层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考察个别沙具的无意识心象的象征意义。如沙盘中“蛇”的出现既是性的象征,又预示着转化。当出现趋中的圆形心象时(如画“圈圈”),一般是治愈的表现。但陪伴者不能被沙具的象征意义所束缚,陷入对象征意义的分析中。应尽量以“不分析、不评价”的态度静默陪伴来访者成长,关注就好。

图11 第十四次沙盘游戏作品

(三)积极关注,充分相信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自我治愈创伤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也有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力量。但这一自我治愈的能力因各种原因有时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机能。而以沙箱为中心,在陪伴者的包容、接纳和积极关注下,就可以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如小E的沙盘作品多次出现重复的场景,正是其对内心创伤的疗愈。因为,创伤后的游戏是单调并不断重复的。每一次沙盘游戏作品都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陪伴者应尊重来访者呈现的一切,与来访者一起面对它、处理它、超越它,相信每个来访者都有治愈自己的节奏,积极地关注,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治愈的希望。

(四)重视咨访关系的构建,利用关系进行治疗

关系即治疗,心理疗法要有效,是需要建立密切的关系的。罗杰斯曾说,要使治疗发生改变,应具备一定条件的治疗关系。沙盘游戏是深入无意识的工作,更需要重视良好的咨访关系,因为良好的咨访关系能使来访者获得安全感,降低防御,提高来访者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的自我开放程度。

正是基于信赖而稳固的咨访关系,陪伴者在第九次沙盘游戏中作出干预,让来访者获得转化的动力(如图6、图7)。利用关系进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越亲密、信任、牢固的咨访关系在剥离的时候困难就越大,陪伴者应有思想准备,提早做好铺垫工作。

(五)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反省自身、及时修正

陪伴者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治疗设置的一部分,是治疗的资源。如第六次沙盘中(如图12),小E对陪伴者说:“这个(绿色的芭比娃娃)是喜羊羊的妈妈,就如你(陪伴者),像我妈妈一样。”陪伴者感知这是信任、亲密咨访关系建立的积极关注点,是继续治疗的契机。但第八次,陪伴者觉察到小E对自己过分依赖,并反思“陪伴者像妈妈”的双重含义。小E将陪伴者投射为妈妈,既象征亲密信任,也复制了“有问题”的亲子关系模式,即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通过这样的觉察,陪伴者重新审视治疗过程,反省自身,作出改变。

图12 第六次沙盘游戏作品

(六)定期接受督导、处理失误,与来访者共同成长

治疗者的个人体验和督导是治疗的重要支持。督导能够帮助陪伴者从客观中立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发现治疗过程中的失误,并作出修正。

第七次沙盘中,陪伴者共感到咨访关系疏远,小E偷瞄行为、神情拘谨等出现反复。经过督导发现,这是陪伴者在没有告知来访者的情况下取消预约而诱发的。

一般来讲,沙盘游戏每周一次,让来访者有时间体验、处理、回味。这“一期一会”的设置,是陪伴者与来访者结成的契约,是陪伴者对来访者的承诺。承诺是至关重要的,来访者对“一期一会”的沙盘游戏是有心理期待的,特别是儿童。陪伴者的无故缺席,让小E体察到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性,产生创伤性体验与不信任感。第十一次沙盘中,小E说:“你好长时间没领我来玩,我都吐了,吐完就睡觉了,睡醒还来上学。”小E将“我吐了”归因于“你没领我来玩”,验证了来访者因对沙盘游戏的期待而受到了伤害。所以,在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约定陪伴制作沙盘时,应事先告知来访者,以免影响咨访关系或对来访者的情感造成伤害。

(七)反复回顾、系统总结,整体感知沙盘游戏过程

沙盘游戏是一个系列过程,理解和分析沙盘游戏需要关注来访者的整体过程,不应孤立看待一次沙盘游戏作品。往往在回顾时才能获得来访者变化的真实信息。

五、结论

小E在沙盘游戏中的变化和成长是明显的,但现实中的学校适应却差强人意,这让陪伴者困惑不已。

沙盘游戏的治疗效果是滞后的,不应过高过早地要求来访者获得改变,应该以“无为而化”的态度静默地陪伴,积极地关注,见证来访者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沟通无意识的途径,也都需要有自己接触无意识的内在准备。作为治疗师,需要提供多种选择与可能,让来访者作自由的决定”。

(作者单位:1、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大连,116041;2.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大连,11602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沙盘游戏
点亮孩子的心灯
沙盘游戏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中的作用研究
不再做圈养“小和尚”的妈妈
沙盘游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培育
再见,爸爸……
沙盘游戏对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
让沙漠之花悄然绽放
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
沙盘游戏在中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沙盘游戏个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