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诗词献给党

2014-10-08范绍峰王仁锋王孟晴

党建 2014年7期
关键词:楹联投稿诗词

范绍峰+王仁锋+王孟晴

“楹联写在党旗上,欣登大雅;

家运昌于国梦中,喜步小康。”

“党史九三篇,读风雨行程、英雄本色;

赞歌千万首,唱锤镰耀彩、日月增辉。”

一幅幅楹联、一首首诗词,饱含着对党的浓浓情意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党建》杂志社。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联合发起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征稿活动,吸引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热切关注,他们积极撰写楹联、诗词作品,表达对党的深情厚谊和衷心祝愿,及跟党走的坚定信心。截至2014年6月24日,初步统计楹联作品4万多副,诗词作品2万多首。

为什么楹联、诗词献给党征稿活动这么火热?

各级高度重视,各地精心组织

5月20日,党建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乐视网等媒体网站都刊登了开展活动的消息,活动在全社会迅速拓展开来。央视网还协调技术力量,为活动开通网站投稿专页窗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门迅速开展工作部署,安排所属日报、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安排版面、时段刊登播出征稿启事及部分优秀诗词、楹联作品。

《党建》杂志投稿邮箱、党建网投稿专页窗口、党建网微平台、来信来函等多途径投稿方式面向读者同时开放。《党建》杂志社征稿活动办公室专门开通热线电话,方便及时解答群众问题。

为进一步拓展社会影响,方便群众知晓参与征稿活动,党建网制作专门网页,精选并分批刊发部分优秀作品,党建网微平台同步发布。6月7日,《光明日报》刊出楹联、诗词作品专版。

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高校大学生发起联合倡议,号召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投稿,将征稿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入大学校园。浙江省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联合多家单位面向全市征集稿件,并通过当地广播公告、电视台主频道、网站首页将编辑整理的部分作品同时发布推广。

有关部门和各级楹联学会、诗词学会积极组织楹联诗词爱好者参加投稿。广西南宁市诗词协会、湖北洪湖市诗联学会、山西方山县老龄办等单位组织当地楹联诗词爱好者积极投稿,并将收集整理好的作品集中交给本次活动办公室。

群众热情参与,掀起投稿热潮

家住广东佛山市今年91岁、几乎与党同龄的胡北灵老先生,赋诗云:“光辉党史忆当年,九十三周庆寿筵。中国人民同祝贺,神州万古福无边。”他用一生的回忆表达出对党的感激之情。

“妈剪福娃躬党帜;我书大寿献童心。”今年12岁的山西闻喜西街示范小学六年级的王杉,用一副楹联传递出参加此次投稿活动中妈妈剪纸、自己写毛笔字时的家和融融。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北京海淀区的聂秋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11岁的陈子傲和4岁的陈子贺,一起参加这次的投稿活动。身为老师的聂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在享受生活,作为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感受历史的苦难,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自己的国家、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非常有意义。

辽宁绥中县72岁的李景祥自己不会使用电脑,手部有疾无法书写作品,于是他让孙子代笔完成自己的楹联作品:“国庆民庆家家庆庆祝党的生日,山笑水笑人人笑笑看国旗飘扬。”这种两代人间的口述笔录跨越了岁月的鸿沟,成为爷孙俩共同的温馨记忆。

杂志社收到大量来信中,有一幅漂亮的小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浙江嘉兴市退休老人熊前彪在来信中说,虽已来北京生活11年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故乡那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作为南湖的儿女,我每年必去南湖游览;作为一名党员,我理应抒发对党的深情厚谊。”沧桑岁月积淀的对党深情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

家住江苏南通市的许胜曾是新四军战士,已88岁高龄。在人生记忆里,最让他津津乐道的仍然是34年军旅岁月,祖国山河留在他心中,万千言语化为诗作《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抒怀》:“年龄渐老心犹壮,步履趋艰志尚贞。写稿吟诗歌盛世,添砖加瓦献微忱。”

“苍山高呀洱海深,白族人民苦难渊。中国有了共产党,人民得救星……”这首词虽然不符合古体诗词的征稿要求,但来自云南大理的李汝植坚持寄来一首白族调山花词,用来表现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珍视。

还有漂洋过海寄来的作品。来自美国加州萨克拉蒙托的廖仁智用楹联“镰刀铁锤开创,共享共有共未来;绑腿草鞋历程,自强自律自作主”,表达自己心系祖国,感念祖国带给他的那份民族自豪感。而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吴玉燕在楹联中写道:“共产党开创伟业造福人民流芳万古;新中国速增经济强化三军震撼全球”,道出了对党取得辉煌事业的礼赞,也表达出海外赤子炽热的家国情怀。

从年逾九旬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学生,从普通农民工到高校大学教授,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到海外华人华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一份份最朴实无华的感动,却是同一主题下对党的浓浓真情与深深感念。

殷殷祝福重托,齐心共圆梦想

这次征文活动规模大,覆盖范围广,来信来邮中的件件楹联诗词作品,字字句句都饱含对中国共产党崇敬与感激及对未来的殷殷之盼。现年75岁家住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李荫寰在投稿时特意选用一枚“党徽”邮票贴在寄稿件信封上,以表达喜迎党的生日、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激动心情。李老在作品中,手书一副字体工整的硬笔楹联:“江山美德馨政善因圆梦;岁月新聚力凝神为复兴。”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党取得辉煌成就的深深敬意。

上海一家电缆公司的职工张峻华寄来一封名为《江山》的长长来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江山,我们的队伍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只有凝聚广大民众的心,团结一致,用广大民众的智慧,去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才能去开拓未来。”虽然不是为了参与投稿获奖,但这封信中写满了正值不惑之年的普通党员对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热切期盼,它更像是面向党旗的一次庄严宣誓。

“我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习主席能带领我们实现伟大的梦想。”这是一位身在福建厦门市名为马保卫的农民工的来信。他在信中提到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接触网络。虽然生活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对生活仍然积极乐观,他将用“每一滴汗珠张扬时代的风采”。

浙江嘉兴市的黄建中除寄来自己的多首诗词投稿作品外,还特意附上自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1990年7月所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而创作完成的音乐作曲,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以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先锋模范党员的崇敬之情。

8000多万名党员,8000多万面旗帜,每一位党员都是党史丰碑的铸魂铁匠。与其说这是一次征文活动,更不如说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文化的浸润、一首信仰的大合唱、一段豪迈的行进曲。楹联诗词征集活动证明:广大党员群众都是时代的歌者、真正的英雄。

猜你喜欢

楹联投稿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楹联雅味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