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为什么怀念杨伟光

2014-09-25

南方周末 2014-09-25
关键词:南方周末栏目纪录片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发自北京

早上7点,测试领导满不满意

2014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去世。

两个月前,央视前制作人时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就感叹:“现在也没有杨伟光那样的火车头了,这是电视台的损失。”

1992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来到时任央视台长杨伟光的办公室,传达最新指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对腐败、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进行揭露、批评,通过中央台对热点问题的报道,可以加强干部群众沟通,平衡老百姓的心态,有利于社会稳定。

杨伟光很有压力,他想起了央视的《观察与思考》,政治局势好,节目空间就大一点,局势一紧张就不敢谈社会热点问题了。

“我对徐局长说,如果是中央决策的话,光内部说不行,应该有正式的文件,把精神传达给全国媒体。”杨伟光多年前曾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1993年春天,中宣部就发文要求媒体注意报道热点问题。丁关根亲临电视宣传座谈会议,谈中央电视台的改革:“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辟新栏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要增大信息量,增加新闻播出的次数。”

杨伟光决定把报道社会热点的新栏目放在早上七点——这是垃圾时间,很多人还没醒来,更少人看电视。杨伟光的想法是,如果节目播出安全,没有受批评,就在中午1点重播。

当时的新闻采访部副主任孙玉胜给节目取名《新太阳60分》。还在新闻采访部的时间被孙玉胜被邀来,做了其中“人物”栏目的负责人。

《新太阳60分》样片完成,杨伟光发现问题:“不能用‘新太阳。东方红,太阳升,太阳是毛泽东,新太阳是谁?”最后改成了“东方时空”。

节目的四个板块也慢慢成形:“《焦点时刻》以社会热点新闻为主,《金曲榜》点歌,《东方之子》做人物采访,《生活空间》开始是生活服务,后来变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纪录片。”时间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东方时空》播出效果不错,不久在《焦点时刻》的基础上,创办了15分钟晚间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为避免风险,两个“焦点”联动。

《焦点时刻》早上播出,如果领导肯定,就搬到晚上的《焦点访谈》播。如果领导觉得不合适,《焦点时刻》就不再重播。

杨伟光回忆:“《焦点访谈》社会反响很好。后来丁关根同志在中南海召开了座谈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办好《焦点访谈》。”

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也在不同时期专门视察过《焦点访谈》,支持央视进行舆论监督。有了中央领导的支持,1996年,杨伟光又创办了《新闻调查》。

5年用200人,留下30人

杨伟光为《东方时空》争取300个用人编制,上级部门拒绝,杨伟光改为,人员由央视对外招聘,工资由央视自行解决,这回同意了。

央视编制内员工,很少有人愿意投奔这个前景不明的节目组——《东方时空》经费自筹,自负盈亏,个人收入实行计件制;且是早间节目,非黄金时段,前景谁也说不好。

央视给《东方时空》招聘人员定工资,参照清洁工标准,每月280元,编制是临时工,不能提干、评职称,不享受住房分配和北京户口,也不发放正式工作证和央视出入证。

第一批进《东方时空》的人,都是通过熟人推荐。时间先是找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大学同学崔永元给《东方之子》帮忙,崔永元又把同单位的师弟白岩松介绍给时间。张海潮和新华社的盖晨光熟悉,请他到《焦点时刻》兼职,盖晨光又拉了同事水均益。童宁找了做纪录片的同学卢望平给《生活空间》帮忙,卢望平又拉朋友蒋樾来拍纪录片。敬一丹和方宏进是孙玉胜找来的。

90%的《东方时空》员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漂”。王志原本在湖南电视台新闻部工作,时间邀他来做了《东方之子》的主持人。

《东方时空》用人“宽进严留”,谁都可以来,但能不能留下,全看个人能力和吃苦精神。时间用人,按排名淘汰,编导每月进行业务量排名,11名以后的自动卷铺盖回家。

“孙玉胜给我30个用人名额,我五年里用了200人。节目如果因宣传口径被拿下,稿酬全额发放,如果是质量没达到要求而被拿下,没有稿费;节目评上季度奖,奖金就很高。”时间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张朝夕在一次排名中排到了第11名。他不想离开《东方之子》,找到时间,好不容易求得第二次机会,“一个月编出了十几个节目”,最后留了下来。

时间自己也没有安全感。总制片人孙玉胜把经费管理权和用人权下放给各栏目的制片人,给各栏目确定年度经费总额,孙玉胜只考核节目的质量,节目办不好就换制片人。

这一页历史翻过去了

“我喜欢《东方时空》那段岁月,但我拒绝总是迷恋那个时代。”白岩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许多《东方时空》老人怀念的,就是当时的“不正常”。

“这是我经历的最好的一个创作期。一是领导尊重你的劳动,因为他们也是记者出身;第二是时代背景,改革需要创新的节目。”时间感慨。

白岩松是新闻评论部年会的策划主力。他曾在几次年会让领导自掏钱包,分钱给现场同事。最厉害的一次,部门领导和制片人穿上服务员的衣服,给下属倒水倒酒。

“遗憾的是,2002年,我们恶搞的年会《东方红》视频传上网络,台长下令收回所有年会的碟片、海报。带有评论部色彩的平等、前卫、自由、欢乐的年会,再也没有了。”白岩松回忆。

《东方时空》也在不断改变。早期的体制外的“特区”,渐渐被纳入到央视现行体制中。制片人的权力变小了。劳动法出台,《东方时空》的淘汰用人制被中止。“英雄不问出处”也没有了,大学本科文凭必须有,普通话不合格,别想当主持人。

“现在怕贪污,财务部门不让制片人摸钱了。机制规范了,但也僵化了,官僚化了,失去了原来的活力。”《东方时空》前总制片人童宁说。

2000年11月25日,《东方时空》工作室成立、单独运作,时间是总制片人。《东方时空》从45分钟扩展为150分钟。一年后,《东方时空》又回到新闻评论部,节目缩回45分钟。

2008年是《东方时空》重要的一年,合并调整后,《东方时空》再度压缩。那一年12月底,陈虻患胃癌去世。这让很多在《东方时空》工作过的人伤感,他们意识到,这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2009年7月,在新闻频道去专题化的调整中,《东方时空》变成了一个当日资讯新闻栏目。

2010年,《东方时空》当年《金曲榜》制片人王坚平在春晚看到小虎队复出,他给孙玉胜发了条短信:“我想到了我们的《东方时空》,当时小虎队的歌我们经常播放。”没一会,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回复:“那个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2013年,《东方时空》栏目开播20周年,《东方之子》前编导张洁,携手纪录片导演梁碧波,共同拍摄了八集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传奇》。但这部纪录片,最终没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孙玉胜著《十年》、张洁和梁碧波编著《点燃理想的日子》)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栏目纪录片
Rough Cut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Baa, Baa, Black Shee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