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收藏人的周刊情结

2014-09-24丁爱波吴永强段崇政

齐鲁周刊 2014年37期
关键词:老田寻宝齐鲁

丁爱波+吴永强+段崇政

周刊创刊15年,收藏人在寻宝寻友中,追寻到了一种情感上的不期而遇。15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5470天的光阴,在李铁栓、田曙光和王雁的心中,铸就的是难以释怀的周刊情结……

李铁栓:

周刊让我患上“强迫症”

收藏《齐鲁周刊》已成为李铁栓的习惯,他为此坚持了15年。

今年50岁的李铁栓说结识《齐鲁周刊》后就患上“强迫症”,逼迫自己将每期收藏。“有一期让朋友弄的脱了页,转遍大小报摊终于又买了份新的。”

正因如此,李铁栓收藏的《齐鲁周刊》是我们寻宝活动中找到的品相最好的一套。

从周刊创刊到今天,每周五购买成了他的习惯。他说《围剿我们的城市垃圾》、《谁抛弃了济南》等选题,让他在不断阅读中对城市的认识逐渐从市民心态进化为公民心态。“你们的城市批判,是希望城市变得更好。”

他说字是有灵性的,在古代的风俗里,写过字的纸随地乱丢是罪过,践踏地上的字纸会遭报应。除此,他说墨香和书卷气的“特质,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

因为阅读周刊,李铁栓坚持每天写日记。他有三个孩子,这些年他为每个孩子都建立了档案,从出生到今天,孩子的成长历程记录得清清楚楚。“周刊有句话:在这里阅读齐鲁。对我而言,就是用档案告诉孩子,在这里阅读你们的时光。”

王雁:

用周刊抚摸生命的历程

收藏了15年的一摞《齐鲁周刊》即将离家远行,王雁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儿子让她一定等自己回家,他要最后看一眼这些伴随他整个青春时光的“伙伴”。

15年倏忽而过,王雁向儿子感叹:“时间真快,1999年的时候你才上幼儿园大班。”儿子脱口而出:“我记得,创刊号不就是桑特拉奇上封面的那本吗?”

王雁有些吃惊,早年周刊早打包收好,儿子竟还记得他上幼儿园时买的第一期周刊。

周刊发出寻宝启事,王雁是第一个应征者。朋友开车把她和所收藏的15捆周刊拉到报社。坐在记者面前,她思绪在逝去的时光中流转。

1999年,丈夫下班回家路过泉城广场,本是球迷的他看到周刊创刊号,桑特拉奇的封面伴随鲁能队“双冠王”的辉煌,忍不住购买了一本,之后便上瘾,欲罢不能,夫妻两个都成了周刊的忠实读者。没有想到,这个习惯坚持了15年。

有一年冬天,王雁去了章丘,打电话让朋友在市区购买周刊。她说缺一期就是一种遗憾,每周五拿到周刊这个心事才会了。

王雁说周刊对高考、城市安全等的关注,颇具社会意义。“专题《消失的济南府》特别好,尤其是老火车站那一篇,有些话说到了我心里。”

15捆周刊,700多期,即将离开时,王雁重新翻阅一遍,她说往事历历在目,周刊映照出自己的人生,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田曙光:

机会不是随便能碰到

“杂志在储藏室,都不用数,全码好了。”昏暗的储藏间里,15年的《齐鲁周刊》从上至下按新老顺序叠放,用大小不一的袋子码着,每个袋子外面贴着标有期数的纸条。最老的那一袋,纸条已微黄。

1999年,工作在济南的田曙光无意间被周刊吸引了,没想到一下15年。

后来,工作变动回到潍坊,“还是在报亭里买,”可潍坊不比济南,新刊上市几天就售完,老田便骑着自行车挨家报亭问。“别人说差一两本怕啥?我想既然收集,一本也不能差。收藏周刊就是个机会,不是随便能碰到。”

与记者分别,老田与他收藏了15年的“宝贝”合影。他说比自己的孩子小三岁,15年养个孩子不易,就当送孩子出嫁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田寻宝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寻宝
齐鲁声音
《咔嚓!老田就爱高丽丽》
寻宝大行动
特殊准妈妈生产时的守护神
齐鲁书社
老田与他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