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蛋碰石头

2014-09-22李国文

学习博览 2014年4期
关键词:统治者汉武帝智者

李国文

司马迁,一个堂堂关中汉子,血气方刚,凭什么像一头猪那样被按住了,活活地给阉了,不就因为汉武帝那老匹夫是他的主子吗!试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呀!当他被宫以后,司马迁并没有在蚕室里一头撞上墙去弄死自己,而是忍受着创伤的折磨和比创伤更痛苦的羞耻,埋头在一车一车的竹简中著书立说。

中国文人怎么受折腾也不死,实在是了不起的一种精神。正因为他存活了下来,中华文化宝库里,也就有了这部不朽的《史记》。

对文人来说,功名、财富、声望、褒誉,是暂时的,只有闪烁着你的睿智,活跃着你的思想,当然,还有流露着你的才华的作品,才是永久的。这也是软弱的中国文人,最终能够在精神上胜于强大的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康雍乾那些统治者的原因。

司马迁也是好不容易才明白的。他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到,也是在他《报任安书》中强调的,“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他这种“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苟活”哲学,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虽然这种样子的“苟活”,缺乏最起码的抵抗和斗争,有点消极,尤其会被当下的革命青年瞧不起。若从大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不死而且活着,应该承认,那倒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尽量使生命延长的做法,是以时间在我的优势换取空间在你的劣势,绝对是中国文人的聪明之举。

拿鸡蛋跟石头碰,石头无损分毫,鸡蛋却是要粉身碎骨的,这是封建社會里的文人与统治者的相处之道。因为石头有一种磕碰碾压鸡蛋的嗜好,努力避免发生这种状况,便是智者的抉择。倘若鸡蛋完整地存留,孵化为鸡,鸡后有蛋,蛋后有鸡,如此往复,以至无穷。想到这点,也就欣欣然了。

石头,只不过是石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章,那一节。作为鸡蛋的文人,也许碰不过它,但当历史掀过这一章,这一节,时间和空间便统统划归“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范畴里了。或许因为明白这点,先贤司马迁一定等到写《封禅书第六》,等到写那个老匹夫的完蛋,然后才如释重负地不知所终。

我想,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对强者,之所以要“苟活”下来,他相信鸡蛋最终会战胜石头。

(摘自《中华读书报》)

猜你喜欢

统治者汉武帝智者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智者说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树为何名
智者老子
古老的皮影戏
酷图爆语(3)
烦恼如拣挠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