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把传统轻轻激活

2014-09-22元年春

学习博览 2014年4期
关键词:孔庙白先勇蒋勋

元年春

2000年,53岁的蒋勋决定从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位置上辞职。当时,一个学生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泪流满面,考试写作品分析时却写不了几个字,蒋勋没法给这学生打分。“这个学生就是当年的我。”蒋勋说。他想把美还给生活,还给贩夫走卒,于是给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办美学讲座。他认为,“美学”的原意是“感觉学”,不限于视觉美感,研究的是2000种色彩,10000多种嗅觉,各种分贝的听觉,及味觉和触觉。他的很多讲座内容都是就地取材,从古画引出的话题可以落实到台湾随处可见的植物叶子;讲“善与美”这个貌似空泛的话题,他以花和杜甫的诗作为论据:“欣欣物自私”,生命像花一样尽情绽放,艰难地完成自我,展示自我,才是最大的善与美。他细说《红楼梦》,把它当“佛经”来读,“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在蒋勋看来,中国图书能够“将个人生命情怀提升在艺术之上”。

曾仕强在欧美拿的学位,但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39岁那年,他就升任正教授,在台湾很难得,但“身体也快要报销了”。老父亲告诫:“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他以为《易经》不过是算命、风水之书,父亲只抛出一句话:“你先读《易传》就明白了。”光阴流转,2009年,曾仕强讲的《易经的奥秘》在“百家讲坛”播出,收视率超过于丹《论语心得》。在他眼里,《易经》“已经变成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我们生命当中的基因”,易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避免了思维绝对化。他还把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归纳为“修己安人”,认为中国式管理以人为中心,西方式管理以事为中心。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如今粉丝众多,包括河南乡镇医院的院长、山西的煤老板,浙江的民营企业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粉丝的最大收获。有粉丝感叹:“理解了圆通境界,就像打通经络,一通百通。”

从《双截棍》开始,周杰伦唱的《东风破》《青花瓷》《菊花台》《刀马旦》等歌曲,让“中国风”红遍了大江南北。“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如此令人叫绝的歌词,都出自方文山之手。在當代流行乐坛,“我爱你、你爱我”的俗套模式已成主流,而方文山却独辟蹊径追寻古典情愫,把流行音乐从靡靡之音带到了古典与历史、怀旧和真挚相融的意境中。周杰伦这样形容方文山:“总是觉得他是属于那种穿长袍站在私塾,摇头晃脑教小孩子背诵诗书的夫子,这样的人跑来现代,还用电脑创作歌词,看来可能真有上辈子这种事吧!”方文山对中国的古物、文化、历史、建筑等都有着浓厚的怀旧情怀,甚至自己制作了一座规模宏大、建制精细的唐长安城模型,里面有红土城墙、勾栏酒肆和烟雨楼台。他曾憧憬着坐上时光机,回到那个最开放的时代。

1973年,在美国学新闻学的林怀民回到台湾,在没有专业舞者和剧场的情况下成立云门舞集,开始自己编舞。这是华人社会首个当代舞团,已创作出《白蛇传》《红楼梦》《九歌》《水月》《行草》等一百六十多出舞作,跃上全球两百多个舞台,“不论是白领菁英或农村阿伯,都能看得很开心”。尤其是云门的《行草》,虽取材传统,但风貌却是当代。穿着黑色服装的舞者,在白色的舞台上起舞,有如宣纸上的墨迹。在巨大的白色银幕上投射的录像和幻灯,与舞蹈相契合,把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呈现在观众眼前。“我们的演出最重要的不是叙事性的、不是抒情式的,甚至不是视觉性的,而是学会怎么感染观众,怎么和观众交换能量。”林怀民认为,“云门”的语言就是“完全用传统训练出来的身体在重新创造”。舞者进云门就像修行,打坐、太极、书法等,是最重要的训练。他说:“我也不是讲‘复兴文化,但一头栽到传统文化中去,真是柳暗花明。”

八九岁时,白先勇在上海听了梅兰芳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从此终身难忘。近二十多年来,以写作成名的白先勇自诩“昆曲义工”,大力推广昆曲。2004年4月,由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几乎场场爆满。“盛况”的背后,凝聚着白先勇等人诸般心血——传统昆曲唱腔过于沉长、节奏缓慢,白先勇组织两岸音乐人大胆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加入大量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为使昆曲与现代剧场接轨,采用“空舞台”的设置,拓展了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舞台地板打破传统地毯,利用灰色调地胶作舞台,将优美的书法运用其中,景片上则书写着柳宗元的散文;全部演出服装系手工苏绣,具有浓厚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他们还请来当代昆曲名家对青年演员进行强化训练,确保昆曲的古典精神。最终,一席五彩斑斓的视听盛宴呈现在观众面前。有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人群年龄下降了30岁”。

小学生皓皓在台北孔庙读经,心中颇不乐意,却“意外”回到两千多年前,遇见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还追随孔子周游历险,被圣贤的仁义之道感化,重返现实后终于领会“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儒家智慧。——这部名为《童游孔庙》的儿童剧,是“孔庙传奇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他两部是《孔庙情缘》和《礼运大同》。2009年,刘克华领导的六艺剧团与台北市民政局合作,以台北孔庙作为展演环境,创作演出了一系列孔庙情境剧。刘克华说:“这里演出与剧场十分契合。演员先多了虔敬之心;观众也会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更容易入戏。”尽管剧本使用大量“之乎者也”的典雅中文,却丝毫没影响观众的热情。有家长分享道,四岁的孩子看完演出去书店,竟然指着一本《白话孔子》的童书要买回家。很多孩子还摇头晃脑地学着小主角,念诵“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类的台词。刘克华表示,希望“用表演的方式宣扬儒家精神”。

猜你喜欢

孔庙白先勇蒋勋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滴水藏海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几处孔庙争暖树
蒋勋的美学养生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全国孔庙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