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因美“寻靠山”恒天然

2014-09-22孔维琛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贝因美乳企奶粉

孔维琛

恒天然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景和贝因美借此实现转型突围的决心是促成此次交易的关键。

8月27日,贝因美宣布将引进恒天然作为第二大股东并将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恒天然香港将向贝因美进行股权投资以购买至多20.45亿股贝因美的普通股,占贝因美所有已发行股票的20%。据估算,恒天然和贝因美的股份收购交易规模将达到30亿元左右。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恒天然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景和贝因美借此实现转型突围的决心促成了此次交易。

贝因美谋转型

在宣布与恒天然交易的三天前,贝因美发布2014年中报,截至2014年6月30日,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24.05亿元,同比下降25.2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下降72.09%。而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贝因美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4.92%和35.85%。在半年报中,贝因美将公司收入及利润下滑归结于奶粉行业的变革、去年同期的业绩高峰以及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投入的加大。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贝因美业绩下滑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政策环境的变化。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向包括贝因美在内的9家知名品牌奶粉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贝因美最终以下调10%左右主要品类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出厂价的方式作为妥协条件躲过处罚,但紧随而来的就是第三季度净利润59%的环比下滑。

下调产品出厂价一方面是应对反垄断调查的妥协手段,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8月底陆续发布的乳品企业的中期业绩显示,多家乳企中期业绩出大幅下滑,业内人士认为,乳品企业上半年销售收入下降主要为应对2014年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公司在打折扣战的同时,纷纷加大营销和研发投入,导致总体利润的下滑。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正在经历价格和渠道体系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国外奶粉竞争冲击加大;另一方面,电商的崛起导致传统渠道婴幼儿奶粉销量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奶粉代购业的兴起。据统计,2013年我国奶粉代购行业规模达到70亿元左右,而奶粉行业的规模在600亿元左右,海外代购占据超过10%的奶粉市场份额,品牌涉及明治、雅培、美赞臣、惠氏、雀巢、美素等近20种进口奶粉。奶粉代购一方面给传统渠道的婴幼儿奶粉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又蚕食国内奶粉市场。

然而,贝因美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驱动的战略调整。2014年5月,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提高婴幼儿乳粉行业的准入门槛,对外实行注册制、对内发放新的生产许可证,一大批小型乳企被淘汰,奶粉行业即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贝因美必须做出调整以回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创始人谢宏淡出后,贝因美刚稳定的新领导层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内部压力,战略调整势在必行。业内人士认为,此前支撑贝因美高增速高毛利的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贝因美很难再维持既有的模式。因此,转型期业绩下滑可以理解。

战略的调整主要分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对内,贝因美今年2月将公司名称由原来的“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剥离非食品业务。此后还将其食品业务的目标消费群体由原来的0-6岁,延伸至0-12岁,以保证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对外贝因美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此次付出20%股权的代价引入恒天然作为第二大股东即是贝因美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董事长王振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中国乳业的消费数量来看,自产远远不够,必须有全球化资源做强力补充,全球化是中国奶粉企业的必然路线。在8月27日发布合作消息的说明会上,王振泰也称,贝因美将借力此战略合作,在立足中国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战略,积极打造全球性品牌,积累在全球市场的运营经验,开展全球化的运营模式,推进全球产业布局,实现从奶源管理到生产技术的国际化。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澳大利亚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实体,为恒天然集团和贝因美制造婴幼儿配方奶粉、基粉等营养粉。此外,恒天然及贝因美将探讨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牧场。在此基础之上,双方还将开展产品的总代理协议、未来的合作扩展、优先合作权、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供应链的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

恒天然的中国愿景

恒天然是早期进入中国的国外乳企之一,20世纪70年代,恒天然前身在中国设立了进口业务,90年代消费乳品安满和安怡推向市场,2007年在中国建立首个牧场。虽然恒天然深耕中国多年,但是旗下进口产品安满和安怡却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相反,达能、雀巢等外资品牌后来居上,恒天然仍然只是以原料供给为主。

恒天然在中国的业务接连遭遇重大打击。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作为漩涡中的三鹿集团第三大股东,恒天然损失惨重。2013年肉毒杆菌事件事后虽然被证明为乌龙事件,但达能最终选择与恒天然决裂,恒天然再遭打击。但这反而促使恒天然加快对中国的投资步伐。肉毒杆菌乌龙事件之后,恒天然表示,除恒天然原有的原料供应业务外,计划2020前在华建成30家牧场,以填补中国国内乳企奶源缺口,同时还将还将加大消费品类业务的推广,包括推出自有品牌的婴幼儿奶粉等。恒天然不再满足于只做原料供应商,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全产业链的整合。

7月11日,乳企雅培宣布,将与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联手,在中国共同投资兴建奶牛养殖基地,首家牧场2017年上半年可建成投产。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恒天然雅培巩固并扩张中国市场地位之举。8月27日,贝因美宣布引进恒天然作为第二大股东,同时恒天然承诺不谋取控股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巨大市场空间吸引了恒天然投入巨资,在主动看好中国市场之外,恒天然遭遇到的内部压力也促使其加快在下游市场的布局。而贝因美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有明显渠道优势并积极推进国际化的本土乳企,是推动恒天然在华产品的销售的上佳选择。恒天然借助贝因美的渠道,而贝因美可以借助恒天然牧场资源和养殖经验,解决奶源问题,可谓双赢。

贝因美恒天然引发的猜想

在国家有意推进乳企改革并提倡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前提下,贝因美“联姻”恒天然引发业内对并购重组的猜想。在5月份国家推行乳企对外注册制、对内发放新的生产许可证以来,部分中小乳企就以主动放弃经营或者出售业务的方式进行应对,部分较大的乳企通过兼并中小乳企的方式扩大部分经营。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贝因美联姻恒天然是国内乳企与国外乳企的合作,而这并非个案。在此前蒙牛引入丹麦乳企巨头爱氏晨曦、蒙牛收购雅士利、伊利与美国最大乳企美国奶农达成战略合作、辉山乳业引入荷兰皇家菲仕兰等,内外资乳企的合作早已展开。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贝因美引入恒天然,也是一种寻找“靠山”的合作,引发国内乳企是否要出售公司或者引入战略投资的热议。国内主流乳企基本处于巨头伊利和蒙牛的阴影下,同时又被外资乳企蚕食市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者被边缘化的困境,部分乳企已经主动将市场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实属无奈之举。寻找“靠山”或许成为一些乳企长远发展的选择。

猜你喜欢

贝因美乳企奶粉
奶粉危机
妹妹的奶粉钱
你家奶粉只能冲着喝?这些妈妈们把奶粉做成了这个样子!
乳企价格战:牛奶重回一元时代,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洋奶粉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