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在的研究生=以前的中专生?

2014-09-22

学习博览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历研究生大学

据媒体报道,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的一席话引发了热烈讨论:“总理在报告里说要创造就业岗位。但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随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就当今的教育质量“发难”:“由于盲目扩招,用人单位都不相信大专生和本科生,只相信研究生,使得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单位也是用人单位。总的感觉,毕业生质量在下滑。比如来的一些研究生你会感觉到他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不是很满意。”

当听到上述言论,或许有的中专生笑了,有的研究生哭了,而更多的人却不得不陷入深思。实际上,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并非是一个新鲜话题。还是在2007年,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就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这个报告提出,在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硕士生导师中,近六成硕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当然,在着力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2014年“两会”上的教育热点不仅限于此,像“高考科目会减少,不分文理科”,“建议取消三本改为职教”,都是一些代表和委员建言献策的议题……这自然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怎样对二者进行比较

腾讯博主健康快乐: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那五六年,全国中专以上学历的招生录取比率为5%都不到。看看现在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有多少?1987年之前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放到现在,基本都是国家一类重点院校的高材生。

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我并不赞同说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一个中专生,不能简单地这样类比。我觉得现在毕业生知识结构肯定比我们那时候要好。

虎扑体育网友c785422847:不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物质待遇来说,应该是现在的研究生地位远远低于当年的中专生。

北国网网友闲人雅趣:现在的研究生和过去的中专生有着质的区别。那时都是统招统分,按照国家计划所以就业不用愁,他们通过努力后或多或少的取得了成功。再看看现在的研究生,很少有考国家计划的,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登天还难。连工作都不好找,怎能实现研究生的理想?总之,研究生比中专生整体素质要好。

四川在线网友残雪不残:我选择中立观点吧。因为学历不等于学力,更不等同于能力。并且,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升学环境,都不一样,现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实际上没有可比性。

《大河报》王聃:仅仅以动手能力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难免片面;其次,时代在变化,拿同一标准来对过去的大专生和今天的研究生对比,也有失严谨。如果硬要进行比较,无疑需要一个在大量抽样后的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但显然的是,如此体系至少现在还拿不出来。

直面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

新浪网友静静绽放:当今大学毕业生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百般辩解的,都是扩招的受益者,屁股决定脑袋而已。高考历来是选拔社会精英的考试,按扩招前的高校录取率4%~20%,目前的大学生、研究生又有几个能考上呢?普及教育的水準无法和精英教育比。

合肥在线网友春暖花未开-2015:这些年的盲目扩招就是博士、硕士“大跃进”。以前是几个教授带一个博士,现在是一个教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博士,这能保证质量吗?再说,很多教授自身素质就成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海纳西:对一所大学而言,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大批新建筑,但不可能增加同等数量的教授。如果斯坦福的校园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大学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学士后教育,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还达不到优秀本科生的水平。许多优秀本科生要么出国,要么就业,考进来的一部分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死记硬背考研,根本没作好研究生教育的准备。进来之后,要补本科的课,要教他们怎样做研究,这需要两年时间。

新浪博主平夫:当一个研究生纯粹是为了避开就业竞争高峰而去选择读研究生、以及研究生的门槛较低的情况下读了研究生,你很难指望能够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研究生;即便是自身素质很高的研究生,当他所学的专业与能力不适合社会需要的时候,也是很难对此作出很高的认可度的。这一点可能也是被认为研究生只等同于过去大中专生的一个关键原因了。

一个人的文凭与核心竞争力

凤凰博主目录农村教育:想想看吧,从幼儿园开始,就写家庭作业了,不算研究生,就在学校苦读20载了,而且还强调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所有精力都已被榨干了,哪里还有精力谈及兴趣和学术?

《大连日报》罗立志:现在的研究生不如过去时的中专生,应该说是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研究生研究了什么?掌握了多少实际功夫,值得一探。此外,有些年轻人的就业态度与进取精神实在不可取,自恃有了研究生文凭,就目空一切,导致招工单位对研究生产生不信任。

西安网李兆清:少数人上学并不是真的为了给自己充电,而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逃课、上网、打游戏。另外,我们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与岗位无法迅速契合的原因。当然,大学教育是要保持独立性,但也应适当地兼顾社会需求,一味地埋头走路很容易摔跟头。

搜狐网友哥是踢馆的:虽然这是一个看重学历文凭的时代,但我相信这更是一个看重能力的社会。君不见很多大学生都在给只有小学文凭的老板打工呢!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长沙晚报》清和: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都必须转变学历崇拜的落后观念,给予职业教育必要的重视,让那些真正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搞科研的学生走进研究所,让那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走上职业教育的路径,让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我们的用人单位才不会总有“一代不如一代”“硕士研究生不如中专生”的感慨吧。

问题与出路

中国网网友木须虫:事实上,差不多九成的大学生都知道或者正在经历,大学所学的基本用不上。而他们恰恰需要的是那一纸美丽的文凭,成为获取社会资源的“敲门砖”,如大学生可考公务员、可当管理人员、可以获得城市户籍,等等,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则不能。有了大学学历的就业叫“工作”,而一般的就业叫“打工”。劳动者不被制度尊重,不仅裹挟了教育的价值,也使之无法成为教育产业化的内在动力。

《春城晚报》堂吉伟德:改变这一尴尬,前提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资源供给在所有的劳动者面前是平等的,学历不能变成一张“差别粮票”。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需要和可能的制约,而我们的高等教育一不看需要,二不看可能。教育行业成为了产业部门,他们当然知道研究生、本科生的牌子要好卖过中专生,所以所有的大学都在追求“大”,大学只考虑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作为买家,学生和家长当然都愿意要更好的头衔,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读个本科生和研究生。高等教育的两头就这样被抬在了空中。至于说学生走出校门以后的就业需要问题,大学不考虑,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也不考虑,甚至学生和家长也不得不打下牙往肚子里咽,宁可要个高学历也不考虑职业技术培训。

某教育工作者林青青:考虑到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我们有理由要求大学多进行一些与就业需要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要求所有大学都办成职业技术学校。况且,就是职业技术学校也是分专业的,不可能是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各个岗位的实际需要。

人民网邱隐:全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错误观念也在不断逼迫高等教育走偏方向。一方面是几乎所有单位的招人设薪都把学历作为硬指标,而另一方面是社会需要非高学历而有实际技能的劳动者。二者的矛盾需要社会管理机制平衡调整。提高普通劳动者、一般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全社会看清即使没有高学历也同样拥有美好的前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红辣椒网薛君:作为高等教育链条的尾部,“三本”学生毕业后与“一、二本”的学生比起来,竞争实力不济。但如果将这部分学生改为接受职业教育,会使当前陷入窘境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大有起色,制造业的用工荒将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凤凰网博主姬鹏:高校必须有紧迫感和市场意识,应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方式,具有市场开发意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积极进行市场的开发,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提升毕业生对市场、对自身的认知度,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光明网李洪嵩:当前的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还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加大高考招生制度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招生制度要具有区分度,让不同类型的考生能够进入各自擅长的专业。而高等教育,更应该合理配置专业,知识技能双脚走路,以便于让更多的毕业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

浙江嘉兴学院副教授张杰:现在的研究生就好比以前的中专生,这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果,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选择的路径错误,没有让学校办出特色,导致学历严重贬值;同时,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依旧实行国家授予文凭制度,根据社会对学历的需求推进教育发展:高职高專不值钱,扩大本科;本科不值钱,扩大研究生招生;硕士研究生不值钱,扩大博士生规模。我国的博士教育规模现已成为世界第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健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是学校定位清晰,有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也有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各类学校完全平等,受教育者可以选择精英教育学校,也可选择职业教育学校,这两者没有高低之分。

猜你喜欢

学历研究生大学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知识无力感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