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

2014-09-21曾富生郑克岭苗壮白海燕

北方经贸 2014年8期
关键词:优势视角

曾富生 郑克岭 苗壮 白海燕

摘要:农村寄宿制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带来了寄宿制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优势视角及抗逆力模型的应用能帮助小学生调整自我、开发潜能和主动适应,从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两个方面共同激发寄宿制小学生的抗逆力。

关键词:优势视角;抗逆力;寄宿制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3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小学入学人口逐年递减。一些中小学校因生源不足,学校规模逐年缩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从2001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实施了寄宿制工程。截至2007年12月寄宿制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共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初中5113所,小学2538所。通过持续的布局调整,全国小学总数从2000年的55.36万所下降到2007年的34.16万所。从2001年至2007年,新增寄宿生207.3万人,其中初中生165万人,小学生42.3万人。2007年中西部农村小学寄宿制比例达到11.6%,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规模达到近3000万。

寄宿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如学生年纪尚小,离开家庭亲情缺失,对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学校的管理和干预不能及时跟进;在儿童时期没有家长的引导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等,即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凸显。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以解决针对农村小学生寄宿面临的亲情缺失、社会认知能力弱化、适应问题以及情绪问题和偏差行为等。

一、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赋权(empowerment)。西门(Barbara Levy Simon)将赋权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2.成员资格 (membership)。优势取向从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成为成员和市民,享有参与权和责任,保证和安全等特征是赋权的第一步。成员资格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1]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二、抗逆力及其模型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根据1990年Richardson和同事提出的“抗逆力模型”(resiliency model),抗逆力作用过程模型认为,在面对压力(诸如考试失败、朋友矛盾)时,原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瓦解。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如信念体系等),并同时体验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随后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抗逆力模型”表明:第一,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抗逆力被激活,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第二,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当外在压力和危机袭来时,个体自身和环境中拥有的保护因素会做出自动化反应,与外在压力构成交互作用。第三,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唯一结果。心理扭曲、生命瓦解意味着个体保护因素作用不利,没有抵御和应对压力与逆境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第四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2]

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抗逆力,坚持以优势视角来看待逆境带给人的压力和挑战,相信人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在经受挫折和考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增进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促进受困者福祉,协助有需要者,特别是弱势族群、受压迫者及贫穷者满足其基本人性需求和增强其力量为使命,尝试去促使组织、社区和社会制度对个人需求与社会问题给予回应;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抗逆力,把案主视为“情境中人”,重视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注身心与环境的整合,强调案主时刻处于发展状态,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在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建构的环境中调整自我,开发潜能,弹性应对,主动适应,钢化自我。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

基于优势视角和抗逆力理论,结合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不应给寄宿生贴上问题的标签,更应以优势视角去界定,比如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社区文化使儿童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如自主学习、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弟妹等。就家庭支持而言,天下没有不关心子女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只有形式的不同,随着子女进入学龄期,其主要的社会化场所转换为学校,家长与子女的互动,相对与子女未入学前自然会减少,但这并不会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另一方面,应相信小学生有面临困境时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在经受挫折和考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增进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寄宿制小学生既拥有外部抗逆力因素又具有内部抗逆力因素。

美国加州的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将抗逆力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其中,外在保护因子存在于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当中,包括:1.关心的环境,指至少有一位成人了解关心并支持他;2.积极的期望,指有人经常与个体交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其将来会取得成功;3.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指个体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并有机会承担责任、做出贡献。而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的特质,包括:1.社会胜任力,指有效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三个子维度,即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感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自尊和自主性,指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它包含两个子维度,即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自知力;3.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包含有目标和对生活的渴望两个维度。

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也应从外部要素及内部要素两方面着手,从外部要素来说,就是从学校、家庭、社区、同伴为其构建一个关心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期望及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具体来说,就是要协助学校调动教师、同伴等在校园为寄宿制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倡导家长、社区及时保持与学校的沟通,采用灵活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频度与深度,使学生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邻里的帮助。从内部要素来说,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自我效能感。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小学生适应能力弱,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活技能培训,针对其情绪问题应及时进行情绪疏导的工作。综合来看,小学生外部抗逆力的生成通过内部抗逆力生成起作用。

参考文献:

[1]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4-17.

[2] 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与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责任编辑:白 雷]

猜你喜欢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下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残疾人劳动就业在优势视角下的问题研究
残疾人劳动就业在优势视角下的问题研究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从优势视角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探寻生命的内在力量
优势视角下“步入毒途”青少年的社工介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