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语义研究

2014-09-19徐丹吴莉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徐丹+吴莉

摘要: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表达空间概念的手段。然而,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方位词的语法结构和词类,忽略了对方位词功能的认知分析。西方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空间小品词的语义描述通常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及隐喻理论。意象图式理论与功能性成分分析的对比表明,前者对汉语空间概念的描述存在不足。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在表示“完成”这一语义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性成分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功能性成分是导致方位词语义扩展分化的理据。

关键词:功能性成分;意象图式;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63-02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建立复杂概念的基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充分吸收了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空间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对空间概念的研究集中在空间小品词,其中Lakoff详细分析了over一词的多义网络,构建了词汇网络分析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空间小品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有可以深化的方面。Visetti 强调,应该整合图式维度和功能维度。对于空间范畴,观察者不仅要感知,还要进行主观分析。这个主观的、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过程决定了识解空间词汇的维度。因此,亟需一个动态功能视角的图式分析方法,在图式表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观察者对于功能性成分的主观分析,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的意图和凸显的方面。

一、意象图式与方位词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Johnson 所著的The Body in the Mind一书奠定了意象图式理论的基础。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是高度抽象、缺乏细节的前概念结构。意象图式作为有意义的结构,主要通过人们的身体运动、对物体的操纵以及人们的感知互动产生。下面以路径图式为例,分析意象图式的内部结构。

Johnson指出,路径图式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体验其他实体运动的经验。根据身体体验,路径图式包含运动方向、起点A、终点B以及途中一系列连续的地点。根据Langacker的分类,在意象图式凸显的关系中,被定位、评价、描述的实体称为射体,作为参照点的实体称为界标。其中,射体是最凸显的参与者。路径图式本身蕴含方向性,路径倾向于和有方向的运动相关,比如从A 到B。

对于空间场景的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认知因素是凸显性。人们在观察一个场景时,不是识解全部内容,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心理学家Nisbett的实验表明,东亚人和西方人对于一个场景的识解存在差异。东亚人倾向于分析场景中各元素间的关系。相反,西方人更关注凸显的物体。然而,注重以图式来表征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理论却未能充分描述物体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还需要分析方位词的功能性成分。

二、功能性成分与方位词

Vandeloise指出,研究空间词汇的理论不应该局限于几何学和逻辑学,而要强调世界知识,以及对空间表达法功能概念的理解。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知离不开身体体验,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功能。Vandeloise总结出以下五种研究空间小品词功能的视角。

第一,空间位置:空间关系把物体置于话语参与者希望找到或接触到的位置。

第二,朴素物理学:朴素物理学和科学物理学相对。前者指人们的某种信念,如人是直立的,石头沿着一个轴下落等。

第三,潜在接触:射体和界标是否有接触的可能性。

第四,概括/边侧取向:人们身体的属性决定前面和两边的方向更为重要。

第五,感知可及性:如容器图式中的包含关系表示感知不可及。

以上五种研究视角都可以用于分析空间小品词的功能性成分,而不是分析独立于语境的几何和逻辑关系。例如:

a. 碗里有三个苹果。

b.碗上有三个苹果。

虽然苹果和碗此时只是部分接触,而且碗的一面和苹果属于上下位置关系,但此时不可用“上”,这是由于容器图式的功能性成分是施加力的包含关系。因此,描述方位词语义时必须描述其功能性成分。只有把意象图式和功能性成分相结合,才能更为详尽地解释“上”和“下”的语义成分。

三、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

(一)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

方位词的空间位置是产生功能性成分的基础。在路径图式中,射体处于终点位置可以产生有意义的结构,此结构和人类的身体体验有关。到达一个特定地点往往和做成某事相关,比如田径运动员到达终点和完成比赛这一事件相关。因此,“上”和“下”在路径图式中,凸显终点时都表示“完成”。然而,此时的语义成分有很大差异。“上”在路径图式中的表征如下。

图2包含有方向的射体、路径、方向、不对称的界标四个元素。射体具有方向性,从一个较低点向上运动,射体最终到达运动终点。人类关于重力的朴素物理学知识说明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会降落。降落运动可以不受到人为控制,而向上运动通常是有意行为。例如:

(1)a. 跳上来;抬上来

b. 跳起来;抬起来

例子(1)a和(1)b 的语义差别明显。“上来”表示射体朝着一个目标向上运动,强调射体运动的终点;“起来”不凸显终点和目标,单纯表示位置抬高。

(2)a. 这一问题你不一定答得上来。

b. 这种花你叫得上名字来吗?

例子(2)a和(2)b中的“上来”都表示成功完成某一动作。“上”表示“成功”时和“上”的另一个功能性成分有关,即“积极性”。此成分的形成和身体体验有关。人们经常感受向上的事物是积极属性,例如心情乐观时倾向抬头,而心情沮丧时常常低头。因此,“积极性”决定了“上”表示“成功完成某项活动”这一积极语义成分。

(3)a. 他评上了三好学生。

b. 录音机我们家也买上了。

例子(3)a和(3)b都表示达到某个目标。评三好学生和买录音机分别是每句的界标,是射体“他”和“我们家”努力奋斗的方向。射体最终到达界标的位置,即动作完成。

综上所述,“上”虽然表示“完成”,但“意图性”和“积极性”这两个功能性成分决定了它表示“有目的地成功完成某事”这一积极语义成分。此成分与方位词“下”表示“完成”时的语义成分截然不同。

(二)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下”

方位词“下”在路径图式中的语义之一也是“完成”,其表征为。

在图3中,射体从最初依附界标,到脱离界标,逐渐下落,最终停止运动,重新回到静止状态。人们反复体验下落的物体最终会掉到一个平面上,完成下落的动作。射体运动的终点和动作的结果逐渐关联起来,最终形成“下”表示“使结果固定”这一功能性成分。

(1)a. 打下基础

b. 留下地址

以上词组都强调“使结果固定”这一功能性成分。“打基础”和“打下基础”相比,后者更强调此事件的结果已经显现。笔者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含有“留地址”和“留下地址”的例句进行检索,找到“留地址”的句子16个,其中否定句10个;“留下地址”的句子26个,其中否定句9个。由此看出,“留地址”不强调结果,经常和否定句搭配;而“留下地址”更强调结果,所以经常和肯定句搭配。

(2)a. 87年的时候我们都毕业了,当时闹了一点小矛盾,谁也没留地址。

b. 张丽丽得知后,立即请老人留下地址 ,答应买好给他寄去。

例子(2)a表示动作的结果没有发生,而(2)b更强调动作的结果。由此可见,“下”和表示动作的动词搭配,可以凸显它的“使结果固定”的功能性成分。

(3)a. 这篇文言文他到底念下来了。

b. 这篇文言文他念了。

例子(3)a更强调动作“念”的结果,而(3)b单纯强调“念”的动作。此外,(3)a中的“到底”更加凸显“结果”的含义。因此,方位词“下”虽然也表示“完成”,但是和“上”相比,语义内涵却不同。这正是归因于不同的功能性成分。

(三)功能性成分对“上”和“下”语义的影响

如前所述,方位词“上”和“下”虽然都表示“完成”,但是两者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导致两者的语义内涵不同。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上”和“下”表示“完成”时,往往不可以替换使用。例如。

(1) a. 拍下这个镜头

b. 犯下罪行

“下”表示“完成”时不体现目标这一功能性成分,而强调结果。“犯上罪行”不可以接受是因为“上”的功能性成分为“意图性”,强调目标,而界标“罪行”不可能作为射体要实现的目标。此外,“上”表示“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也表明“犯上罪行”这个词组行不通。又如:

(2) a. 念了几遍就背上来了。

b. 背课文怎样才能背下来?

(2)a和(2)b产生语义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功能性成分。(2)a强调背诵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和要求,这是由“上”表示“意图性”和“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决定的;而(2)b强调完成背诵这一任务,这是由于“下”的功能性成分是“使结果固定”。

总之,在路径图式中,观察者把注意力放在终点,对终点重新探讨,得到了“上”和“下”表示“完成”的语义。根据“上”和“下”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分析得出“上”与“目标”相关,而“下”与“固定结果”相关,进而通过语境和语用强化,得到不同的语义表征。

四、结束语

研究表明,功能性成分对于确定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的语义内涵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完成”这一语义,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下,却不能替换使用,这是因为两个方位词拥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本研究对于汉语垂直空间的识解方式、英汉空间概念的跨文化对比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 Nisbett, R.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 [M]. SimonandSchuster. com, 2004.

[5]Vandeloise, C. Spatial Prepositions: A Case Study from French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6]Visetti, Y. M. Language, space and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orms [A]//Seeing, Thinking and Knowing [C].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245-275.

[责任编辑:兰欣卉]

(2)a. 87年的时候我们都毕业了,当时闹了一点小矛盾,谁也没留地址。

b. 张丽丽得知后,立即请老人留下地址 ,答应买好给他寄去。

例子(2)a表示动作的结果没有发生,而(2)b更强调动作的结果。由此可见,“下”和表示动作的动词搭配,可以凸显它的“使结果固定”的功能性成分。

(3)a. 这篇文言文他到底念下来了。

b. 这篇文言文他念了。

例子(3)a更强调动作“念”的结果,而(3)b单纯强调“念”的动作。此外,(3)a中的“到底”更加凸显“结果”的含义。因此,方位词“下”虽然也表示“完成”,但是和“上”相比,语义内涵却不同。这正是归因于不同的功能性成分。

(三)功能性成分对“上”和“下”语义的影响

如前所述,方位词“上”和“下”虽然都表示“完成”,但是两者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导致两者的语义内涵不同。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上”和“下”表示“完成”时,往往不可以替换使用。例如。

(1) a. 拍下这个镜头

b. 犯下罪行

“下”表示“完成”时不体现目标这一功能性成分,而强调结果。“犯上罪行”不可以接受是因为“上”的功能性成分为“意图性”,强调目标,而界标“罪行”不可能作为射体要实现的目标。此外,“上”表示“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也表明“犯上罪行”这个词组行不通。又如:

(2) a. 念了几遍就背上来了。

b. 背课文怎样才能背下来?

(2)a和(2)b产生语义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功能性成分。(2)a强调背诵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和要求,这是由“上”表示“意图性”和“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决定的;而(2)b强调完成背诵这一任务,这是由于“下”的功能性成分是“使结果固定”。

总之,在路径图式中,观察者把注意力放在终点,对终点重新探讨,得到了“上”和“下”表示“完成”的语义。根据“上”和“下”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分析得出“上”与“目标”相关,而“下”与“固定结果”相关,进而通过语境和语用强化,得到不同的语义表征。

四、结束语

研究表明,功能性成分对于确定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的语义内涵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完成”这一语义,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下,却不能替换使用,这是因为两个方位词拥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本研究对于汉语垂直空间的识解方式、英汉空间概念的跨文化对比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 Nisbett, R.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 [M]. SimonandSchuster. com, 2004.

[5]Vandeloise, C. Spatial Prepositions: A Case Study from French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6]Visetti, Y. M. Language, space and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orms [A]//Seeing, Thinking and Knowing [C].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245-275.

[责任编辑:兰欣卉]

(2)a. 87年的时候我们都毕业了,当时闹了一点小矛盾,谁也没留地址。

b. 张丽丽得知后,立即请老人留下地址 ,答应买好给他寄去。

例子(2)a表示动作的结果没有发生,而(2)b更强调动作的结果。由此可见,“下”和表示动作的动词搭配,可以凸显它的“使结果固定”的功能性成分。

(3)a. 这篇文言文他到底念下来了。

b. 这篇文言文他念了。

例子(3)a更强调动作“念”的结果,而(3)b单纯强调“念”的动作。此外,(3)a中的“到底”更加凸显“结果”的含义。因此,方位词“下”虽然也表示“完成”,但是和“上”相比,语义内涵却不同。这正是归因于不同的功能性成分。

(三)功能性成分对“上”和“下”语义的影响

如前所述,方位词“上”和“下”虽然都表示“完成”,但是两者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导致两者的语义内涵不同。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上”和“下”表示“完成”时,往往不可以替换使用。例如。

(1) a. 拍下这个镜头

b. 犯下罪行

“下”表示“完成”时不体现目标这一功能性成分,而强调结果。“犯上罪行”不可以接受是因为“上”的功能性成分为“意图性”,强调目标,而界标“罪行”不可能作为射体要实现的目标。此外,“上”表示“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也表明“犯上罪行”这个词组行不通。又如:

(2) a. 念了几遍就背上来了。

b. 背课文怎样才能背下来?

(2)a和(2)b产生语义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功能性成分。(2)a强调背诵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和要求,这是由“上”表示“意图性”和“积极性”的功能性成分决定的;而(2)b强调完成背诵这一任务,这是由于“下”的功能性成分是“使结果固定”。

总之,在路径图式中,观察者把注意力放在终点,对终点重新探讨,得到了“上”和“下”表示“完成”的语义。根据“上”和“下”不同的功能性成分,分析得出“上”与“目标”相关,而“下”与“固定结果”相关,进而通过语境和语用强化,得到不同的语义表征。

四、结束语

研究表明,功能性成分对于确定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的语义内涵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完成”这一语义,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下,却不能替换使用,这是因为两个方位词拥有不同的功能性成分。本研究对于汉语垂直空间的识解方式、英汉空间概念的跨文化对比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 Nisbett, R.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 [M]. SimonandSchuster. com, 2004.

[5]Vandeloise, C. Spatial Prepositions: A Case Study from French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6]Visetti, Y. M. Language, space and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orms [A]//Seeing, Thinking and Knowing [C].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245-275.

[责任编辑:兰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