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贵州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2014-09-15朱博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发展

朱博

摘要:古琴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在西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的贵州如何传承与发展,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旨在介绍古琴艺术在贵州近来百年的发展状况,为这门古老的艺术今后在贵州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为相关的文献研究提供重要例证。

关键词:贵州 古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1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107-109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从古琴艺术的地理分布上看,自古以来主要以江浙、中原、巴蜀(四川盆地)地区最为集中,而这些地区均为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地区。而贵州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世居民族达17个,境内各民族能歌善舞。贵州本土民族乐器品种繁多,而古琴作为汉文化音乐中的重要符号,在这片多元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土壤中,自然显得凤毛麟角。可以说相对于古琴艺术底蕴深厚的其他省份而言,贵州仍处于古琴艺术的荒漠地带。尽管如此,在贵州近百年的历史中,本地琴人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自古在古琴艺术兴盛的地区,当地琴人队伍都具规模,各个时期都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琴家。对于贵州而言,历史上的琴人琴事资料甚少。有确切琴事史料可查,对现今古琴界有影响的,要追溯到晚晴时期的身为贵州遵义人氏的黎庶昌。其在任中国驻日本国公使期间,以外交官的身份,在日本皇室秘阁搜尽我国散逸经籍借阅,并在民间收集这些古代典籍,后将其成果与其随员杨守敬编印成册陆续刊行,名日《古逸丛书》。丛书中收录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在琴坛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此曲琴谱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此谱在中国大陆曾一度失传于唐代至晚清的一千多年中。尽管黎庶昌二人不是琴人,但出于学者的眼光与学术的敏感,将《碣石调·幽兰》带回中土并公诸于世,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贡献自然不可估量。

琴人作为传承古琴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贵州近代历史中依然可以寻找到古琴活动的踪迹,比如保存下来的民国时期贵州当地文人雅士聚会时的旧照片中,可以零星地看到琴人活动的踪影。有据可查的琴史资料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琴家刘含章在贵阳组织成立贵州近代第一个古琴社团“贵州琴社”,成员有著名琴家桂百铸、杨葆元、于世明。

刘含章生于1880年,民国时期曾任贵州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曾先后受聘于贵州大学等高校,担任法学教授,一生贡献于中国司法,培养了很多司法人才。除此之外,刘含章还善书画、诗词、操琴,常与书画界、古琴界名人集会。

杨葆元为九嶷派古琴创始人杨时百之子,现代九嶷派琴家。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刘含章和杨葆元作为非贵州本土琴家来到贵州,与当时受抗战影响、时局动荡有密切关系。当时,为了民族的生存,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大批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著名专家、教授、名人、学者、企业家、技术员、熟练工人以及充满爱国激情壮志的大学生等,随着北方和沿海一带各大城市的著名高等院校、文化学术机构及部分工商企业纷纷南迁。

在20世纪初期,贵州本土琴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桂百铸。除担任行政职务外,还擅长书画和古琴。在古琴方面,曾向古琴专家黄勉之学琴法,得黄氏秘传《水仙操》一曲。从师承关系以及其后人的演奏风格上看,可谓得广陵之真传,又有九嶷之遗风。1956年古琴协会查阜西先生在全国古琴普查中,将其所弹《水仙操》录制并送京保存。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贵阳,桂百铸与洞箫专家谢根梅作琴箫合奏,声韵悠扬,回旋空际,为中外嘉宾所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支援西南建设的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和转业军人从外省来到贵州,这当中不乏古琴演奏家及斫制家。古琴演奏及教学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卫家理和关崇煌两位先生。

卫家理,四川乐山人,1956年2月从部队转业至贵州,辗转于多个单位,最后调入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先生于1955年得战友四川古琴名家俞伯荪先生相助,购买古琴并借阅琴谱始自学演奏古琴。当时正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古琴乐曲,方才知道国内有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张子谦等先生当代大师,遂不揣冒昧,奉书吴、查二位先生,聊表习琴的志向。二先生甚喜,随即寄来琴弦、学习资料。从此,常以书信向二位先生求教,直至二先生仙逝。其间主要研习曲目以吴景略先生传谱为主。从演奏风格上看,主要为虞山吴派。除此之外,还创作有现代琴曲《四月八》和《怀念引》,在业内尤以《四月八》最为人津津乐道。1986年,先生在遵义组织成立播州古琴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至今。

关崇煌,清末驻藏大臣枯雅尔·讷钦嫡曾孙,祖籍河北临榆。先生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关仲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九嶷派主要传人之一。关先生自幼随父亲学琴,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得其真传。他勤学苦练,继承了九嶷派的风格,深得九嶷派的精髓。研习古琴之余,关先生还分别师从琵琶大师李廷松先生和著名古筝演奏家周西文先生,系统地学习琵琶和古筝演奏。1956年,抱着建设祖国,支援西南的理想,先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贵州,成为贵州省花灯剧团的琵琶演奏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先生坚持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培养了近百名学生。

除外来琴家外,在本地琴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汉昌先生。先生自小跟随舅父桂百铸先生习琴,沿袭了桂老广陵派的演奏风格。

正是由于卫家理和关崇煌两位先生定居贵州,为本地带来了外部琴学资源的补给。因此,虞山吴派、九嶷派和广陵派三种古琴艺术风格汇集于贵州,造就了贵州省内古琴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特点,形成了南北交融的局面,为今后本地琴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古琴斫制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上海的李光宇先生。先生早年因解决家庭生计问题,经人介绍跟随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古琴斫琴师学习古琴制作。经过8年的学徒生涯,先生终于成为古琴斫制能手。后因家庭原因,来到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定居至今,并一直以古琴斫制为生。其斫制作品曾作为中日文化交流见证,被赠与日本明仁天皇夫妇所收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巨变。尤其是近一个世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经历了急剧的动荡冲击,古琴的生存状况曾一度不容乐观。由于古琴使用古代独特的减字谱记谱法,只能直接反映出音高而无节奏,教学上需要老师的“口传心授”配合。加之古琴不适合与其它乐器合奏,造成古琴的社会受众面极为狭小。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琴艺术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危机之中。为抢救和保护这门传统民族艺术的精粹,经过许多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积极奔走和不懈努力,中国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贵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除了对本土的文化进行保护外,在古琴这项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进行的保护和发展上,有关工作者和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努力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近年来国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使得古琴艺术的宣传力度加大,让更多的人来认知并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古琴艺术“入遗”的十年里,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学习古琴。同时,当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古琴的报导逐年增多,使得大多数市民投身到古琴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中。省内琴家卫家理、关崇煌、刘汉昌三位先生,多年来坚持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培养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大批古琴爱好者,成为本省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这当中包括有公务员、大学教授、美术师、会计师、工程师、宗教人士等,其中部分人已投入到古琴的研究和传播中。另外在古琴斫制方面也不乏爱好者,他们不仅精于古琴的制作工艺,还涉及传统丝弦的制作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第二,成立相关古琴学术团体和机构,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加强本省与外界同行的交流。除1986年成立的播州古琴研究会外,又有部分相关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贵阳九嶷琴社、春草堂琴社。琴社定期会举办小规模琴事活动,如雅集、讲座等。除社团内成员互相学习外,不同的社团之间交往也频繁。规模较大的琴事活动方面,影响较大的是2012年10月在贵阳举办了“首届中国贵阳古琴艺术节暨2013年全国古琴打谱会预案研讨会”,让国内业界精英充分领略到了贵州本土古琴文化风采。在不远的将来,贵州省古琴学会也将正式成立,继续为普及古琴文化艺术,使之面向全省、面向全国,为繁荣和发展古琴文化艺术而努力。

第三,让古琴艺术走进校园,建立学生古琴社团,使校园成为古琴艺术重要传播驿站。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老牌音乐专业院校已设立古琴专业。另外,其他普通院校已聚拢了一些古琴的拥趸,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就是古琴社团。就以贵州周边省份来看,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当地高校都已建立古琴社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川大学古琴社、云南大学古琴社、湘潭大学古琴社、桂林师专古琴社等。这些琴社规模不一,定期都有相关活动开展,为所在学校甚至当地古琴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省内高校中,贵州大学合一琴社作为省内唯一一家高校古琴社团于2010年春成立。除此之外,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中,部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生开始学习和研究古琴,这为我省高校将来开展古琴专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易存国著 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1

[2]李小戈,王小龙,刘彦等著.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一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M].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3]姚晖.贵州民族民间吹管乐器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3(9),166—168

[4]王洪珍.学校古琴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197—198

[5]李松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古琴艺术研究:以蜀派古琴为个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30-36

责任编辑:何萍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